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分類:

藝術欣賞

藝術欣賞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刻正於奇美博物館展出

by 老燕 2024 年 6 月 15 日
作者 老燕

目前奇美博物館正展出英國國家藝廊的珍藏展「從拉斐爾到梵谷」,共52幅畫作,都是一時之選。不用飛到英國,現在在台南就能飽覽到拉斐爾、波提切利、貝里尼、提香、卡拉瓦喬、哥雅、林布蘭、委拉奎茲、馬內、莫內、塞尚、雷諾瓦、梵谷、高更等西洋美術巨擘之作,值得一看啊!

接下來,我將介紹12幅讓我印象深刻的畫作(當然有不少的遺珠),沒想到前8幅都是肖像畫,所以喜愛肖像畫的人千萬別錯過這個展覽。

今年適逢英國國家藝廊兩百週年,因而特別在亞洲進行巡迴展,今年已在上海、首爾與香港故宮展出。

這次展出的52幅畫作橫跨歐洲400年來各時期的精華,參觀一趟下來,就會對歐洲繪畫史的發展有初步的認識。

這次是英國國家藝廊第一次在台灣的展出,果然轟動,參觀人潮眾多,但館方有對人流進行管控,參觀品質還不錯。

1.林布蘭的63歲自畫像(Rembrandt, 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 1669)

看到這幅林布蘭最後一幅自畫像,超感動!他畫完這幅畫之後幾個月就過世了,畫中的他面帶愁容又疲憊,但散發出一股尊嚴感,深鎖的眉頭似乎在質問:「命運之神你究竟還能把我怎麼樣?」

林布蘭是歷來畫最多自畫像的畫家,有80多幅,但他最偉大的作品都是荷蘭當時蔚為風潮的集體肖像畫,去年才去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參觀他們的鎮館之寶:林布蘭的「夜巡」,並參觀林布蘭的故居,對林布蘭感興趣的朋友可點此連結(點我)更深入的認識這位荷蘭最偉大的畫家。

2.拉斐爾的「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Raphael,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1510-11)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其聖母與天使的畫像是公認無人出其右,這幅又以委託人的名字稱為「加瓦聖母」。聖母的面容如此高貴聖潔,兩個不凡的孩子如赤子般的純真。圖中人物的構圖形成穩固的金三角,背景的兩扇木窗風景賦予畫面的平衡質感,讓聖家族的畫像如此神聖崇高。

3.湯瑪斯.勞倫斯爵士的「紅衣男孩」(Sir Thomas Lawrence, Portrait of Charles William Lambton, The Red Boy,1825)

「紅衣男孩」據說在亞洲各站巡迴展的調查中,都是最受喜愛的畫作。紅色是畫中孩子的爸爸要求改過來的顏色,果然效果不錯,讓人物更突顯。但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男孩的面部表情,既純真又憂鬱,他這神秘的一望,就跟蒙娜麗莎那抹神秘的微笑一樣,讓人看過後就揮之不去。

4.卡拉瓦喬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Boy bitten by a Lizard, 1594-5)

卡拉瓦喬是率先將戲劇舞台的燈光效果引進繪畫,而且他的畫作語不驚人死不休,充滿戲劇張力與外露的情感。這幅就充分表現出他的特色。

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半邊臉亮、半邊臉暗,光影強烈對比。畫面凝固在他手指被蜥蜴咬住的瞬間,臉部驚懼痛苦的神情,就是很卡拉瓦喬!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前景的玫瑰花束與水果,卡拉瓦喬畢竟是畫靜物出身,看這些靜物光可鑑人,玻璃花瓶中還映出房間的一角,細膩動人。

5.維拉斯奎茲的「瓦爾德斯總主教」(Diego Velazquez, Portrait of Archbishop Fernando de Valdes, 1640-45)

因為我很喜歡Velazquez,看到這幅很驚喜。他是西班牙王室的宮廷畫家,在肖像畫方面成就非凡。這幅肖像畫的人物表情可說是入木三分,把總主教的威嚴與睥睨一世如照相機般精準呈現。

6.哥雅的「依莎貝爾.德.波爾塞爾女士」(Francisco de Goya, Dona Isabel de Porcel, before1805)

這幅西班牙浪漫派畫家哥雅筆下的女士畫像,讓我聯想到「卡門」,那種自信美麗且大無畏的神情,讓人過目不望。畫中女士身穿西班牙傳統服飾瑪哈,披著蕾絲頭紗曼蒂拉,看看那精細繁複又薄透的蕾紗,美極了!

7.提香的「女士肖像(來自達爾馬提亞的女士)(Titian, Portrait of a Lady, La Schiavona,1510-12)

提香是16世紀威尼斯畫派的大師,這幅是他年輕時的畫作,有趣的是他把畫中的人物與她的雕刻像並列,不同的媒材各自展現人物不同的精彩。提香最被稱道的是他用色精湛、豐富多彩,圖中女士的服飾就用了他的招牌「提香紅」。

8.范戴克的「約翰.斯圖亞特勛爵和他的兄弟伯納德.斯圖亞特勛爵)(Anthony van Dyck, Lord John Stuart and his Brother, Lord Bernard Stuart, 1638)

范戴克是17世紀法蘭德斯的畫家代表,這幅畫是真人大小的雙人肖像畫,畫中是一對貴族兄弟,看得出來源自同一血脈。而范戴克最擅長的是服飾面料上的細膩處理,看那縀料外套的光澤與靴子的褶皺,非常吸睛。

9,波提切利的「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Sandro Botticelli, 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 about 1500)

相信大家都知道文藝復興大師波提切利的「春」與「維納斯的誕生」名畫,這次展中也有一幅波提切利晚年的畫作。由於他晚年對宗教狂熱,這幅畫的是佛羅倫斯主教展現的三個奇蹟,由左而右分別是驅魔、起死回生、讓盲人重見光明。畫作中人物眾多,有很 精彩的布局,值得細看。

10.康斯塔伯的「史特拉福磨坊」(John Constable, Stratford Mill, 1820)

本來對風景畫比較無感的我,看到這幅時不禁眼前一亮!這幅名為「史特拉福磨坊」的畫作,磨坊只出現在左邊一角,但精彩的描繪出磨坊旁人們生活的日常,有枯木橫陳、大人小孩垂釣、貨船上下貨 ,河水映著林木,白雲沈厚,層次井然有序。快!一起來認識這位大師,原來是英國風景畫巨擘康斯塔伯,他的風景畫精彩絕倫,影響了後來的法國巴比松派。

11.威廉.透納的「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Joseph Mallord Willaim Turner, The Parting of Hero and Leander, before 1837)

看到這幅畫時有驚豔了一下,這是什麼時候畫的,看起來好像進入虛擬實境的感覺。這是幅神話故事主題,描繪住在塔樓的愛神的女祭司,愛上海峽對岸的青年,每晚她會在塔上舉燈,引領青年泳度海峽與她相會。但某夜燈滅了,青年溺斃,她也悲痛地投河自盡。畫中的兩位主角是在岸邊暗處中相擁,反而上面亮處的希臘神明目睹一切,是否也暗指神明在操縱他們將至的悲劇?

整幅畫如夢似幻,這是英國浪漫派大師透納的歷史畫,但注入了現代的精神,不是一味歌頌希臘神話,而是帶有反思的精神。

12.馬內的「音樂咖啡廳一角」(Edouard Manet, Corner of a Cafe-Concert, 1878-80)

這是法國印象派先驅馬內的「音樂咖啡廳一角」,有意思的是這幅是右半邊,左半邊則是收藏於瑞士的「咖啡館」,但完全無損這幅畫的完整性。

馬內畫出當時巴黎新興的音樂咖啡廳,從女侍忙亂的身影可看出屋內的喧嘩熱鬧。畫中的人物都只是不完全的側影,反應了那個時代的快節奏與都會文明的萌發。

展區的最後一單元是「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除了馬內,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莫內( 點我)、雷諾瓦(點我)、塞尚(點我)、梵谷、高更(點我)的作品,因去年去荷比盧法旅遊,參觀了多個美術館,在網站上留下我的觀展筆記,有興趣的人都可以點「點我」的連結一看。

看展後,不妨到戶外又大又綠且美不勝收的園區走走。奇美博物館創立於1992年,主要蒐藏西洋藝術,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為了讓較少接觸西洋藝術的民眾或資源較少的弱勢孩童,不用出國也能欣賞到西方藝文之美,因而創辦了這座把世界帶到你面前的博物館。走在園區,真的會很感念許文龍先生在文化藝術領域的用心與深耕。

博物館前會先經過奧林帕斯橋,兩側是12尊希臘神話的主神雕像,下面流淌的是繆思湖,非常的氣象萬千。

這是橋上的愛神維納斯雕像,栩栩如生,吸引鳥雀佇足其上。

劇力萬鈞的阿波羅噴泉,是耗時六年、攜手四國打造的入口大理石雕像。

一進門就是挑高的圓頂大廳,由281朵石膏雕琢的山茶花匯聚而成,高雅無比。

西式庭園中花木扶疏,雕像穿梭其間,非常道地的歐式風格。

親愛的讀者,接下來到中國旅遊,要到2024/6/26才會再更新,感謝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2024 年 6 月 15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藝術欣賞

塞尚,現代繪畫之父

by 老燕 2024 年 4 月 12 日
作者 老燕

要寫塞尚,有些不知從哪兒下手才好的不足感。並不是被他是「現代繪畫之父」的頭銜給震住了,沒錯,立體派的創始者畢卡索與野獸派創始者馬諦斯都尊崇他為他們的父親,可見他是現代繪畫界公認的開路先鋒,所以他繪畫中的開創性至關重要,他究竟為繪畫摸索出一條什麼樣的新路?

在這兒要先致歉,從奧塞美術館回來,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後,就發現原來我錯過的畫比我看到的畫多得多。例如,因我不太關注靜物畫,所以塞尚在奧塞的多幅靜物畫我完全略過,還有他早期印象派時期的畫作我也沒注意到,只能留待我下次三訪奧塞時補遺了。

一.從後印象派到構成主義

塞尚出生於南法的普羅旺斯,父親是銀行家,家境不錯,但父親要他讀法律以繼承家業,可是從小就嶄露繪畫天分的他,一直心繫著要去巴黎學美術,再加上小時候的摯友小說家左拉在巴黎發展得不錯,一直游說他到巴黎實現心中夢想。幾經波折後,他後來也到巴黎進了美術學校學習,且常到羅浮宮臨摹名畫。

塞尚是非常孤僻且情緒不穩定的人,後來他結識年長他一輩的畢沙羅,常跟他一起外出作畫,畢沙羅不但鼓勵影響他,還非常看好他將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師。在畢沙羅的影響下,塞尚的畫風從原本暗色厚重且時而暴走的傾向轉為印象派明亮、輕快筆觸的風景畫主題。但塞尚並不完全贊同印象派的畫法,他的「印象派時期」畫作就是不會光影閃爍、外形朦朧輕飄,他的風景畫結構紮實,很有密度與量體,由此他也慢慢遠離印象派,走向他的「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t)時期,而自成一格。

二.藝術是與大自然合一

這就是塞尚開創性的起步,讓他劈荊斬棘走出這條路的是因為他有一個捉摸不定的嚴師。這位嚴師不是別人,就是大自然。他曾說:「我最大的困難是來自大自然。」他日日觀察、摹畫自然,更不時沈思,想找出大自然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變中的不變?如何呈現這千變萬化中的秩序?還有最重要的是,如何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畫出自然界的永恆性?

對他來說,藝術是與大自然和諧一致(Art is harmony in parallel with nature.)。從這個中心思想出發,他開創出新的技法。首先,他注重成分與結構,運用幾何形狀如三角形、圓錐體、圓柱等,以及以規律、平行的筆觸賦予景物量體,創造出恆久且穩定的畫面;其次,他主張大自然不存在線條、明暗,只存在色彩間的對比。古典學院派的畫法是講究嚴謹的構圖,先確立精準的輪廓線後,再予以上色塗滿,因而形為主、色為輔;但塞尚反過來,他是用色彩的對比堆疊出畫面的結構,因而色彩是塞尚畫面唯一的構成要素,由色彩顯現形體,是先有色彩後有造型,這可說是一大革新。

三.不斷的創新,開拓新視野

由於塞尚不認同線條的存在,繼而影響的是他也不會遵循古典以線性透視法(近大遠小)來呈現三度空間的作法。其實畫作是如假包換的平面、二度空間,是經過處理才展現出立體的視覺感,如古典畫派的三度景深效果,或是印象派用空氣透視法越遠越模糊淺淡,但塞尚認為顏色與形狀在畫面上任何一處都同樣重要,為了不讓空間的深度失去畫面的統一性,他還是訴諸於以色彩來處理,如冷色調會讓物顯得退縮、暖色調則有凸顯的效果,由此創新出由色彩的對比與堆疊建構出空間的縱深。

塞尚就跟莫內一樣,有生之年不斷追求創新,一再突破自我,莫內以吉維尼花園的池塘進行繪畫的靈修,塞尚則以畫家鄉的聖維克多山企圖找到什麼是永恆。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真善美的美會凌駕於真理、善行?難怪常看到層出不窮的變體如真善愛、真善忍等,都不認同「美」是最極致的境界,但看莫內與塞尚一生投注於繪畫的苦行/修行,原來追求美必然含括真善了,也就是回到了一。

1. 曼西的橋(The Bridge at Maincy,1879)

看到這幅風景畫與印象派畫作的區別了嗎?這時塞尚已脫離印象派時期,進入「構成主義」時期,他會精心布局一幅畫的構成元素與整體的結構,以及運用色彩營造出畫面的縱深,暖色系的橋墩與暗綠色的樹木有了遠近之別,同時也以色彩帶出形體。還有他的招牌以均勻、平整且平行的斜筆觸畫出豐厚的量體。

2. 畢貝木採石場的紅岩(Bibemus. The Red Rock,1897)

如何畫出大自然的永恆性是塞尚追求的藝術目標,因此作畫時他會精密的估算如何布局構圖。紅岩、綠樹、紅土地與藍天構築出沒有時間性的恆久畫面,而且這些元素雖各據一處但又互相滲透,紅岩上有綠跡、樹木間穿透出採石場的赭色、天空又映著淡赭,這就是塞尚想畫出的既恆定又動態的大自然。

3.在黑堡的公園( In the Park of the Chateau Noir,1900)

塞尚筆下的黑堡是一處隱藏在濃密樹叢後的建築物,圖中的黑堡沒有完整的呈現,樹木在黑堡前交錯盤結,但他還是以幾何結構與色塊畫出建物的量體,讓其在交錯的樹影間呈現穩定性。

從這幅畫更可看出塞尚創新的色彩透視法,如果是線性透視法黑堡就會畫得小而前方的樹木得粗大,但塞尚是主張自然的和諧統一,不會讓在遠處的黑堡就要小一號,所以他用亮色系的凸顯效果,讓即使在深處的黑堡也維持應有的大小,畫出萬物自然交疊的和諧與生機。

4. 從瓦爾克斯望向聖維克多山腳的平原(The Plain by Mont Sainte-Victoire, View from Valcros,1882-1885)

這是塞尚的聖山,他一畫二十多年。這幅是他比較早期的聖維克多山的作品。這時他的風景畫已自成一格,他用幾何造型把他望向的風景拆解成井然有序的天空、聖山、田野、屋舍、樹木、道路,以不同色塊的相互關係區隔出這些不同的元素,彼此間互相獨立但又協調融合,這應該是他「見山是山」時期。

5. 從洛維遙望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 Seen from Les Lauves, 1905-1906)

這是相隔二十年後的聖山,是他過世前一年所畫,這時他的風格已趨向抽象,消解了物的形狀,僅以色塊表現,只有從整體來看才看得出包括了哪些物象。什麼幾何形狀、色彩透視、量體體積等他之前創新的手法,一概棄之不用,但還是以較暗的色調層層疊疊出景致,但色調之間互相滲透融合,企圖畫出萬物渾然一體的感覺。

塞尚一直期許自己以大自然為師,畫出自然界千變萬化中不變的精神,他以畫這座聖山的實踐來體悟,從拆解山的組成再到還原山的本質,希望畫出大自然變而不變的動態平衡,那這幅畫是他的「見山不是山」還是最後階段的「見山是山」?由於這幅畫的完成是由觀者看到了什麼來決定,所以留給大家自由心證。

6.塞尚夫人肖像畫(Portrait of Madame Cezanne,1890)

塞尚不是好相處的人,作畫龜毛到極致,他的肖像畫很多都在他極度的挑剔下而未完成,有朋友當了八十幾次的模特兒,最後他還是以手部畫的「感覺不對」,毀了這畫。而且他會要求模特兒維持同一個姿勢與表情2-3小時動都不能動,他兒子的朋友就因這樣不敢動而不支昏倒。

所以他畫了好幾幅老婆的肖像畫,但老婆也是抱怨不已,這時他會反問:「你有看過蘋果動嗎?」他真的是把人物當靜物、風景了。他說模特兒只要一動,就會干擾到他觀察了好久才得來的「細微感覺」。

這幅塞尚夫人的肖像畫,看得出來她可能是長時間被要求動都不能動,所以「面無表情」,甚至眼神迷離凝重到「懷疑人生」!但還是要讚美一下塞尚的肖像畫,獨到之處就在於色塊的細膩處理,讓人顯得好有質感,有種尊貴的靈性。

7. 玩紙牌的人(The Card Players,1893)

塞尚畫了「玩紙牌的人」這個主題一系列的畫,畫的靈感是來自他在美術館看到的一幅17世紀同名畫作。這系列的畫他請附近的臨時工當模特兒,雖然塞尚要求嚴苛,但他們很樂於賺這個外快。

這個主題剛開始畫面有五個人,接下來塞尚以減法的方式,減到畫面只剩兩個人,而且背景、色調也減到極致。

這主題屬日常休閒活動的風俗畫,但跟一般風俗畫輕鬆適意的氛圍完全不同,打牌的兩人全然的靜默不動(想也知道是塞尚的要求),專注於牌上,有著靜物畫的特質。畫面以紅土(赭色)色調為基調,桌面的亮赭與背景的暗赭有了遠近的區隔,尤其桌上的酒瓶成為區隔的交會點。

再來讚美一下塞尚的色塊處理,桌面、人物的衣服、背景,都由色塊呈現出光影、質地、形體、位置等的變化,讓畫面有種時光定格在這一刻的巂永感。

8.三名浴者(Three Bathers,1879-1882)

塞尚在生命最後的15年,除了致力於畫聖維克多山外,還著墨於畫男女浴者主題,這系列的畫風很一致,有種田園詩的氛圍。

這點跟雷諾瓦很像,兩人都是在晚年把重心放在描繪風景中的裸體人像,但兩人風格迥異,雷諾瓦延續他的甜美風,塞尚則是剝除人的表情、個性、曲線、比例等,一整個化繁為簡,企圖畫出浴者主題的「原型」。不難想見,塞尚的目標是什麼?就跟他以畫聖山靈修一樣,想返回失去的樂園,畫出人與自然和樂融融的境地。

9.浴者(Bathers,1894)

非常喜歡塞尚這幅空間的布局,不是裡面的浴者都有動作而已,他用浴者的不同面向畫出一個以圍繞中心池水的圓來,人物遠近高低的參差落差,讓畫面有種環繞的流動感。藍天白雲綠樹紅土地,也都以色塊的層次營造出動感,是不是塞尚已掌握到天地間的秩序與變化間的平衡了呢?其實無需過度詮釋,這幅畫很有感染力,讓我跟浴者一樣有種歡欣鼓舞的感覺,在開心什麼呢?就是那種很單純原始的「美好」吧!

2024 年 4 月 12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藝術欣賞

雷諾瓦,傳播幸福的畫家

by 老燕 2024 年 2 月 19 日
作者 老燕

現在仍是年節期間,洋溢著喜慶的氛圍。這時候最適合登場的畫家,非雷諾瓦莫屬了!他的畫沒有陰鬱、晦暗的那一面,也難怪,他說:「我不開心的時候,是不會拿畫筆的!」他被喻為幸福大師,散播快樂美學,最了解女人的美麗,名不虛傳。

雷諾瓦13歲起在陶瓷工廠當學徒4年,學習瓷器彩繪,這也是為什麼他筆下的肌膚總是如搪瓷般薄透,色彩處理得晶瑩剔透,都跟幼年時的磨練有關。後來現代工業設計打敗手工藝,陶瓷廠被迫關閉,雷諾瓦又做了些跟繪畫有關的工藝,直到存夠了錢,進了葛列爾畫室,在此不但奠定下繪畫的技巧,還結識了莫內、希斯里、巴齊耶等日後開創印象派的戰友。

雷諾瓦起步時,當時法國畫壇分裂成兩大陣營:古典學院派vs.「不妥協者」(外光畫派/印象派),而印象派之所以後來居上,是有其時代意義:其一,印象派感受到世界在變,他們的畫作食人間煙火,畫出人類步入工業社會後,開始享受逸趣橫生的城市文化,如看歌劇、喝咖啡、在戶外舞池裡跳舞等的休閒日常;其二,當時新交通工具火車開始普及,改變了人的視覺感受,飛快的速度感讓人只能捕捉到瞬間即逝的「印象」,使得粗略快速的筆觸應運而生;其三,都市快速的節奏令畫家走出室內畫室的舒適圈,餐風露宿的在戶外描摹自然,體驗到自然光影的千變萬化。就這樣印象派趕上了城市文明的列車,高速向前奔馳,KO了古典學院派。

早期的雷諾瓦也站在印象派的浪頭上,留下多幅印象派的代表作;但雷諾瓦始終在找尋繪畫新的可能,因而他被評為畫風多變,尤其1881年他到義大利旅遊,對文藝復興三傑的拉斐爾的壁畫驚豔不已,深受啟發。之後1883年他寫信給友人說他的畫風有斷裂之勢,覺得自己已走到印象派的盡頭,步入死胡同。這時他的作品進入所謂的「安格爾時期」(1883-87),亦即回歸法國的新古典主義時期,構圖嚴謹且輪廓線分明,被印象派視為叛徒。其實1879年他就決定不再參加印象派畫展,脫離印象派團體,選擇重新參加「官方沙龍」,決心走自己的路。

雷諾瓦1888年起罹患類風濕性闗節炎,此後20年都飽受病痛折磨,到1910年惡化到得坐輪椅,但在輪椅上他用繩子綁住畫筆堅持作畫,被譽為生命鬥士。為了改善病情,後來他定居在充滿陽光的蔚藍海岸,可能是受到南法暖陽的影響,也可能是想抓住已逝的青春與健康,他晚年致力於創作裸體畫,一個個渾圓的女性胴體都帶著南法飽滿的陽光。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幸福大師是怎樣用他的畫筆,療癒這個世界!以下的畫作都是2023年5月攝自巴黎橘園美術館與奧塞美術館。

1.陽光中的裸女(Study. Torso: Effects of Sunlight,1875-76)

這幅是雷諾瓦早期印象派時期的畫作,與他後期浴女系列刻畫的女體不同,有著印象派的即興與沒有明確輪廓線的特色,看在學院派人士的眼裡,就是幅未完成粗製濫造的畫。當時還有人毒舌批評圖中的女體好像是「長出綠色與紫色屍斑的肉塊」。幸好,我們已能接受與欣賞印象派粗略的筆觸,尤其對從葉子縫隙灑落在胴體上的光與影著迷不已。

2.閱讀中的女人(Woman Reading,1874)

印象派一向質疑黑色,但雷諾瓦卻無視此禁忌,甚至偏好黑色,用以形成畫面的反差。在雷諾瓦的精心打造下, 閱讀者的頭臉與背景形成明暗、冷暖對比,黑棕紅白色的張力,塑造出閱讀時的神遊意境。

3.煎餅磨坊的舞會(Dancing at the Moulin de la Galette,1876)

這是我最喜歡的印象派畫作,沒有之一。

這幅畫作堪稱印象派的代表作,在這之前沒有人想到把日常戶外活動畫到大畫布上。當時雷諾瓦在友人的幫忙下,日日扛著大畫架到現場繪製。

煎餅磨坊是當時蒙馬特工人階級最愛消磨時光的地方,年輕男女來這裡暢飲啤酒與大啖煎餅。這個咖啡廳附設戶外的舞池,在樹蔭下擺放桌子、長椅,讓人恣意跳舞、聊天休憇。

畫中的人物都不是專業的模特兒,女模是常到這裡吃飯跳舞附近的女工,男模則都是雷諾瓦的畫家朋友。他們跨著舞步,或坐或立,男男女女無不輕鬆愉悅,幸福洋溢。

陽光從葉間灑落在臉龐、衣裙、地面上,看到沒愉悅正在畫中穿梭流動,快樂是有感染力的。

這一刻,世界也太美好了!

4.鄉村之舞vs.城市之舞(Dancing in the Countryside vs. Dancing in the Town,1883)

在雷諾瓦與印象派漸形漸遠,慢慢回歸古典派的初期,他繪製了近真人大小的兩幅對照畫,一幅是「鄉村之舞」,一幅是「城市之舞」,顧名思義畫出城鄉差異。

「城市之舞」的女士典雅內斂,禮服上閃著珍珠般的光澤,她背對著我們,舞姿含蓄沈靜,柔美得令人心動;相較下,「鄉村之舞」的「村婦」女模是雷諾瓦的妻子艾琳,體態略顯豐腴,穿著小碎花洋裝、頭戴紅帽與黃手套,她面對著我們,舞姿搖曳旋轉,掩不住的歡欣暢快,熱情得令人開懷。

這兩幅畫也標誌著雷諾瓦重拾古典派的精緻構圖與明確的線條表現。

到奧塞時「城市之舞」被借展,失之交臂,好扼腕,這兩幅是一組的畫,要一起看才有意義啊!

5.兩個女孩系列畫

雷諾瓦是肖像風俗畫大師,常刻畫從事日常活動的人物,類似描繪所謂的「生活照」。1892年他畫了「兩個女孩」系列,畫她們彈鋼琴、閱讀、戴草帽的日常。兩個女孩都是好友馬奈與莫里索的女兒,她們粉嫩的肌膚,梳整平滑柔順的長髮,以及充斥於畫面的幸福暖色調,營造出上流社會人家的華麗休閒感。

值得一提的是,雷諾瓦最喜歡的顏色是珍珠白與玫瑰紅,這正是他的幸福密碼。

另一幅「彈鋼琴的少女」,雷諾瓦嘗試用不同的色系且單純化背景。

兩女孩系列歌詠青春的樣貌。

6.幸福大師

雷諾瓦曾說畫作應是美麗可愛、使人欣喜的,世界已有太多的不愉快,沒有必要再製造更多的不幸。而幸福大師的筆下怎會少了天真爛漫的孩童?何況他是三寶爸,為自己的兒子留下多幅童稚的身影。

這幅「遊戲的克勞德,1905」,畫的是他的小兒子克勞德,小名可可。他小時候被當女孩養,看他紅嘟嘟的臉龐,就知道是幸福的孩子。

「著小丑裝的克勞德,1909」,這模樣好討喜。

「抱貓的小孩,1887」女孩柔美,懷裡的貓幸福沈醉。

8.裸女與浴女大師

雷諾瓦晚年致力於裸體畫,他曾說:「如果上帝沒有創造女人的酥胸,我可能不會成為畫家。」他堅信裸體畫是最重要的繪畫形式,以歌頌女性渾圓的美體為己任。

他的裸體畫一大特色是,以裸女結合風景,探索自然風景如何與裸女交融相輝映,畫面流露出田園詩般的風格。

這幅「長髮浴女」是雷諾瓦的「珍珠時期」代表作,這期間他喜用如珍珠般的潤白色調。出浴的女子,形體豐滿,色彩明麗,散發出健康美。

雷諾瓦筆下的裸女,膚況一定要好,他還注重要畫出裸女光滑渾圓的膝蓋。

「嘉布麗葉與玫瑰花」(1911),嘉布麗葉是妻子艾琳的表妹,16歲就到雷諾瓦家當保母,是雷諾瓦最鍾愛的模特兒,因為她有著會反光的肌膚。雷諾瓦以她創造出嬌媚完美的女人形象。這期間的作品洋溢著玫瑰紅的色調,一副甜死人不償命。

9.大浴女圖(The Great Bathers,1918)

這是雷諾瓦過世前幾個月創作的最後一幅畫,被喻為「天鵝之歌」,因天鵝死前的鳴唱最美。雷諾瓦用這幅畫總結他一生經歷過的畫風,斜倚的兩裸女,有著受新古典安格爾影響的拉長身軀比例,體態優美渾圓,充斥著玫瑰紅色調,背景是他早年擅長的印象派筆觸。一路探索至此,他終於讓18世紀的古典傳統與19世紀的印象主義大和解了,各取所長,兼容並蓄。

看到沒,雷諾瓦用盡最後的力氣要告訴我們:什麼是永恆的美。

2024 年 2 月 19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藝術欣賞

高更,從文明出走的畫家

by 老燕 2024 年 1 月 26 日
作者 老燕

很多人最初知道高更都是託梵谷的福!因為太為梵谷抱屈了,他精心在亞爾為高更布置「黃房子」,高更到來不出三個月,兩人不和絕裂,梵谷憤而自戕割耳,高更逃回巴黎,然後呢?梵谷被鄰居要求去住精神病院,高更隻身前往南太平洋的大溪地,沒多久兩人又恢復以往的書信往返,交流繪畫見解並相互鼓勵,絕口不提撕破臉的事。很奇妙,兩人是彼此的知己無誤,但就是無法相處一起。

來看看高更,他堪稱法國畫壇的一絕。他小時候因為動亂,三到六歲是跟投靠娘家的母親在秘魯度過的,後來才回到法國,但原始純真的童年一直在內心召喚他,長大後他選擇去當船員,以漂泊為家。後來母親過世,留給他一些遺產,又經監護人安排進入法國證券公司工作,此後十年他娶了北歐名媛閨秀,生了五個小孩,閒暇時作畫並收藏藝術品,過起穩定安逸的生活。

好景不常,接下來的金融風暴讓高更失業,他趁勢決定成為全職畫家,此後這世界少了一個金融家,多了一個藝術奇葩,是世界的大幸,但不知是高更的幸或不幸?

高更的父親是反抗權威的政治記者、外祖母是社會改革家,一身的叛逆血統,讓他生性抗拒主流、厭惡文明。所以,他拾起畫筆後即前往當時還保有傳統文化的布列塔尼阿凡橋居遊作畫,由此成為阿凡橋畫派的領袖,啟發了後來的野獸派、那比派,在法國畫壇小有影響力。

但高更兒時原鄉的野性不時在召喚他,他覺得阿凡橋還不夠原始,一直擘畫著要去到真正的蠻荒之地。接下來,就是大家熟知的大溪地的高更,而其實高更不是死在大溪地,因後來他覺得大溪地還不夠原始,死前的一年他又前往更真樸的瑪克薩斯島,在那兒跟所有可以對抗的人都鬧翻了,一年後過世,終於長眠於他心目中的原鄉了。

2023年5月在巴黎奧塞美術館看到幾幅高更的畫,接下來我們從他的畫作再進一步的認識他吧!

1.阿凡橋的洗衣婦女(Washerwomen at Pont-Aven)

當高更還是業餘畫家時,就認識了印象派畫家畢沙羅,並深受他影響。高更早期的畫就保有傳統印象派風景畫的筆觸,顏色也是大自然的本色,這幅描繪阿凡橋婦女在河邊洗衣的畫面,映著天光的河面與細密的筆觸好畢沙羅。

2.海景與立與深淵的牛(Seascape with cow on the edge of a cliff)

高更也很喜歡中國的山水畫與日本的浮世繪,這幅就很有中國山水畫的寫意味道。這時高更的用色已走出自己的風格,喜歡厚塗的濃烈顏色,而且用色憑主觀喜好,而非物的原色;在形體方面,也走向更粗略抽象的呈現,只剩下色彩的曲線變化,這幅海景的潮水就處理得很有波瀾起伏之勢。

3.布列塔尼景觀(Brittany Landscape)

高更成了職業畫家且到布列塔尼居住作畫後,很快就拋棄印象派的畫風,走向色彩濃郁且造型粗略的風格。他之崇拜塞尚,這幅就很塞尚。塞尚主張大自然不存在線條,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並以幾何造型凸顯出物的體積感,高更也由此摸索出他的招牌色塊平塗法,成了阿凡橋的一方之霸。

4.黃色乾草堆(Yellow Haystacks)

這幅主題是阿凡橋的乾草堆,但跟印象派元老莫內的乾草堆大異其趣。不像莫內著墨在乾草堆上的光影變化與精準分析過的色彩呈現,高更的乾草堆是憑個人的審美判斷恣意運用色彩與外型,兩幅畫風截然不同。高更代表的是後印象派在邁入現代畫風前,還在摸索如何開創新視野,他們的嘗試都為後來的現代繪畫提供豐厚的養分。

莫內的乾草堆系列之一,意在捕捉乾草堆上微妙的光影變化。

5.阿利斯坎普(Alyscamps)

奧塞美術館把高更與梵谷歸為後印象派畫家,兩人的作品同室展出。1888年底梵谷割耳事件之前,高更來到亞爾要幫梵谷實現他心中藝術村的夢想,兩人一起作畫,互相影響。這幅是高更畫亞爾的古羅馬墓地Alyscamps,看那火焰般的樹叢,有梵谷的影子。

這幅是梵谷畫亞爾的舞廳,黑色的輪廓線、粗略的外型與平塗的色塊,都是高更魂。

6.美麗的安琪兒(The Beautiful Angele)

這幅是高更畫布列塔尼的第一美女安琪兒,她盛裝打扮當高更的模特兒,過程中高更不讓她看,等畫好後安琪兒一看,大叫:「好醜哦!」堅拒掛在她的房裡,高更氣極了,堅稱這是他畫過最成功的肖像畫。高更這幅仿日本浮世繪常用的技巧,把安琪兒半框起來,背景是東方的花卉風與一個民俗陶像,下方還用印刷字體寫著「美麗的安琪兒」,整體看來新穎而和諧,蠻美的啊!

7.史休芬奈克的工作室(Schuffenecker’s Studio)

這幅是高更少有的「全家福」畫像,畫中左邊立著的是他常去借宿打擾的好友,而右邊則是他的悍妻,早就對高更不時來擾超級不耐了。高更畫出了好友總是要看老婆臉色的無奈姿態,與悍妻強勢尖刻的神情,典型的女強男弱組合。

8.有黃色基督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Yellow Christ)

1889年高更從亞爾逃回巴黎後,還是選擇到布列塔尼生活作畫,這段期間他畫了「黃色基督」以及「有黃色基督的自畫像」。從「黃色基督」就可看出高更用色恣意大膽,啟萌了後來的「野獸派」。這幅自畫像以他的作品「黃色基督」與像巫師般的陶製面具為背景,高更立於其間,窄額曲鼻薄唇長下巴,盯視著我們,是否意指他的一生在亦神亦巫、文明與原始間擺盪不已。

9.歡樂紅狗(Arearea. Pleasantries)

1891年高更來到了他嚮往的原鄉大溪地,他在這裡汲取自然原始的養分,創造出風格強烈的原民風繪畫,畫風終於自成一格。他用對比強烈且濃郁的色彩以及色塊平塗技法,畫出一幅幅野性的力與美。

10.她們發亮的金色胴體(Their Glowing Golden Bodies)

高更一到大溪地就急於脫去文明的束縛,畫出充滿野性魅力的胴體,畫面人物流露出自然真樸又黝暗神秘的氣息。這裡的毛利人絲毫沒有文明教化下的世故作態,臉上保有原始人的蠻性與動物般的警覺性。

11.薇魯瑪提(Vairumati)

高更第一次到大溪地待了兩年多,因花光了積蓄,就急著帶著這裡的成果回巴黎舉辦畫展籌錢,豈料人們覺得新奇,但並不佇足,接下來的兩年更是衰事不斷,讓他下定決心逃離文明,再也不回來。1895年高更再回到大溪地,已沒有初見時的悸動,他感到沮喪且絕望,寫下「如果我不是失敗者,也一無所有」,且覺得「我到大溪地真的是一趟瘋狂、悲哀、爛透了的冒險」,這段時間他自殺未遂,但也創作不斷。這幅Vairumati充滿野性的魅惑,她坐在像是有金框的座椅上,光芒四射,旁邊一隻白鳥腳踩牠獵捕到的蜥蜴,一幅欲望與死亡並立的畫作,高更後期的畫風十足的象徵主義。

12.白馬(The Whtie Horse)

這幅名為「白馬」的畫作,名不符實,畫裡低頭飲水的明明是匹綠馬,而且樹幹是深藍色,這幅畫有感動到我,高更繪出原始的美好,是一處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雖然大自然中有各種衝突的存在,但又是這麼出奇的和諧自在,充滿著不可言喻的生命力。後面兩個騎馬離開的毛利人,一副不知去向,我就當是高更的寄寓:從文明出走,回到心之所向的原鄉,在這裡到哪兒都好。

2024 年 1 月 26 日 2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藝術欣賞

快看!素人畫家亨利.盧梭

by 老燕 2023 年 12 月 16 日
作者 老燕

2023年5月在巴黎橘園美術館看完莫內的「睡蓮」系列大作後,已心滿意足,之後也看看這裡正展出的馬蒂斯特展與常設展。然後,突然被一幅畫給驚嚇到了,接著看他的幾幅畫,發現果然有異,趕快查看畫家是何方神聖,是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覺得以前好像在哪兒看到過。等回家後一查,原來2018年故宮展出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時,他的一幅「美洲豹正襲擊一匹馬」也在展出之列,那時只覺得非常的異國風情,畫風帶著一絲詭異感。

接下來,當然要來好好的認識他。

盧梭(1844-1910)有二十幾年是巴黎的海關人員,閒暇時喜歡畫畫。他沒上過美術學院,也沒受過正統的繪畫訓練,因而他的畫沒什麼透視法的景深,也沒有光影的變化,人物比例往往離譜誇張,所以就是一位素人畫家,又因為畫的像小孩子被說是畫風天真,或許因為他沒被美術教育匡限住,他的畫作多自由、夢幻且神秘。但因他作畫年代與梵谷及高更同期,所以被歸為後印象派畫家。他生前並沒有因繪畫而能好好養家,畫作毀譽都有,但高更、畢卡索都曾對他的畫無比驚豔,畢卡索還為他在自己的工作室宴請一些繪畫界人士,然後誇盧梭是當代最偉大的畫家。這或許是過譽,但他的繪畫無疑跑在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的前面,是這些現代畫派的前輩。

以下就介紹我看過的6幅盧梭畫作是如何讓人驚嚇,以及嚇過後竟回甘似的驚豔。

1.拿著娃娃的小孩(Child with Doll)

就是這幅畫讓我在不經意中被嚇了一跳。不覺得這小女孩看來很不對勁嗎?她的表情不是一般小孩的天真無邪,也不是因剛掉了一個棒棒糖而在氣惱。她的神情帶有一種「看什麼看!」不曉得在質疑什麼。更別說她抱著的娃娃,不是女孩愛的洋娃娃,而是個像聖人似的男娃娃,但另一手上又拿了一朵花。就是這一整個怪異的組合,在剛看到時心底一震。

不用說小女孩、男娃娃的比例不對,畫沒有景深,整幅畫很平板,這就是素人繪畫的特色所在。

乍看下覺得這個小女孩應是奈良美智筆下壞壞女孩、Wednesday的前身,但又比這些人小鬼大再多一個層次,也就是她很可能是一個長大了的成人心中住的小孩,這個時刻不安懷疑的小孩,正瞪視著這個充滿矛盾不解的世界!必須說她的質疑超有感染力的!

2.公園裡的行人(Walkers in a Park)

因剛被小女孩嚇到,就對這幅也感到毛毛的,覺得是不是在畫「暴風雨前的寧靜」?後來看了對盧梭的介紹,才知道他也喜歡畫巴黎的公園或郊區、塞納河畔這類的風景畫,而且會把平板的房子畫得有些中世紀的味道。這幅就有素人畫家的樸拙畫風,有種像會出現在夢裡或嚮往裡的幽靜。

3.風景與四名釣客(Landscape and Four Fishermen)

這幅很有趣,盧梭生長在工業化起飛的時代,他超愛當時各種的「新發明」,尤其是飛行器,他的畫裡常有太空船、熱氣球,還有這幅畫的是萊特兄弟的雙螺旋槳飛機。新世紀發明劃過天際,底下的釣客仍各自垂釣,很奇特的並置。

4.朱尼爾的馬車( Pere Junier’s Cart)

畫裡駕馬車的是朱尼爾先生,他是盧梭以前的鄰居,因盧梭欠他一些錢,他又剛買了這匹寶馬很自豪,就要盧梭畫他們全家乘著馬車的肖像畫。

當然人物的比例與面向超怪異,更怪異的是盧梭自己加了3隻狗在裡面,超大的黑狗在馬車下,牠的比例已不輸給人了,另一隻又超小的在最前面,第三隻是被抱著?自己立著?總之跟其他人一樣面對著我們。

整幅畫好像現代插畫,盧梭畫裡流露出質樸但自由且神秘的氣息,愛怎麼畫怎麼畫,自成一格,難怪啟發了畢卡索等人,又與野獸派的畫一起展出,就是現代繪畫的先驅啊!

5.婚禮(The Wedding Party)

這幅畫真的讓人過目不忘。當然就正統繪畫來看,人物的擺放全都亂了套,新娘像飄浮著,坐在樹幹上的祖父比例、坐姿也都有問題。

但這算什麼呢?一場婚禮為什麼大家要排排站面對一隻黑狗?又大家神情肅穆得好像在參加葬禮!但這正是盧梭的魅力所在!他就是不要畫得「正常」,詭異就是他畫裡的靈魂。

這幅畫可說是盧梭創新的「風景肖像畫」,要不是那隻狗搶鏡占了快1/4畫面,「背景」那些各式各樣的植物分量是不會輸給參加婚禮的人。只是我對植物不熟悉,據說盧梭喜歡把不可能長在一起的歐亞非南美的植物畫在一起,這也是他的一個招牌。

6.美洲豹正襲擊一匹馬(Jaguar Attacking a Horse)

這是攝自從2018展場買回來的畫冊。之所以非在這裡擺這張不可,是因為盧梭生前最受矚目的就是他一系列的叢林畫,畫中有富饒的植物、五彩的花果以及肉食性動物正襲擊牠們的獵物。

2018時只覺得畫家選這個題材很特別,還有那些植物很有異國風味。現在來看,首先注意到的是,美洲豹是在攻擊馬嗎?看上去牠是抱住了這匹無助的馬,牠的前蹄似有掙扎,鬃毛驚嚇而矗立,但畫面並不殘暴,反而是旁邊張牙舞爪指向這一幕的怪奇植物,看起來還比較有威脅感,但旁邊的花兒還是各自安好,無視眼前的險境。看盧梭的畫就是這種感覺,美好中有陰影,這才是自然吧。

2023 年 12 月 16 日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藝術欣賞

走進莫內的畫裡

by 老燕 2023 年 11 月 15 日
作者 老燕

印象派畫作是很受歡迎的畫展主題,只要沾上印象派的邊,一定吸引大批人潮參觀,周邊商品也無不熱賣。現在來看19世紀後半興起的印象派,真的有他劃時代的意義。那時當道的學院派,還在畫室裡神思如何呈現永恆的古典主題,又講究如照片般精準細膩的畫工,官方沙龍一直讓畫當代生活樣貌、捕捉瞬間印象的作品落選,批評他們不用功,作品都是未完成的草圖。當然,後來印象派還是崛起了,學院派黯然退場。印象派的創新以及後來歷經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的革新,都為之後不斷開創的現代畫派奠下根基。

2023年5月遊歐,有幸追隨莫內的蹤跡看到他的畫作,包括他避居荷蘭贊丹描繪荷蘭景致的25幅作品、陳列於奧塞美術館各時期的畫作、橘園美術館8幅睡蓮巨作,並走進莫內的畫裡到吉維尼參觀他的故居。真的感受到莫內像是繪畫的苦行僧,不斷的磨礪挑戰自己,一再的突破再更上層樓,至死方休。此行深受啟發,不單是繪畫欣賞的眼界,還有心靈的境界。以下跟大家分享此行的筆記。

一.羅浮宮

1.草地上的午餐

這兩幅不完整的「草地上的午餐」是莫內向馬奈同名畫作致敬。馬奈在1863年展出這幅畫時,因畫面是兩名衣冠楚楚的男性與一名裸女一起坐在草地上野餐,掀起軒然大波,但也從此奠定馬奈在新藝術的領導地位。莫內也由此對在楓丹白露森林創作巨幅油畫心嚮往之。畫中面對我們坐著的是莫內第一任妻子卡蜜兒,看陽光從樹縫間灑落在野餐墊上的光多麼迷人。這幅之所以不完整是因為莫內付不出租金,把畫抵押給房東,房東捲起來收在倉庫,等後來莫內贖回時已蒙塵發霉,後來又遺失一塊,所以無法完整呈現。但卻是莫內早期極重要的作品,顯示其雄心壯志,有意成為戶外寫生領域的領頭羊。

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兩幅同名畫並列於奧塞美術館。

2.亞嘉杜的罌粟花田

1871年莫內搬到巴黎郊外的亞嘉杜,這段時期常與雷諾瓦一起到亞嘉杜附近的田野寫生。這幅畫天空與山坡草地分占一半,藍天綠地間紅色的罌粟花盛放,卡蜜兒與兒子讓充當畫裡兩組共四個人的角色,為靜態的田野風光增添動感,畫出田園詩般的甜美氛圍。

3.撐陽傘的女人

1875年莫內以卡蜜兒與兒子讓為模特兒,畫了「撐陽傘的女人與小孩」,那幅畫以仰角畫出卡蜜兒的裙襬在風中翻飛的律動感。時隔11年,卡蜜兒已過世,莫內再度提筆以繼女為模特兒,畫了這兩幅「撐陽傘的女人」,一幅是面朝左、另一幅面朝右。這時的莫內印象畫工更成熟,人物已無細緻度的描繪,筆觸更快速粗略,其中光影的變化、風吹草動、雲氣流動、人與服飾隨風飄動,都讓人與景更渾然一體。

不同的面向也改變了畫面的律動節奏,莫內就是如此用心於探索大自然的力量。

4.吉維尼的船

這幅畫美得像是走進幽靜的夢境,水面如鏡,清晰的映照出倒影。真實與倒影相互依存,虛虛實實中散發出唯美的氣息。

5.睡蓮池系列

這是莫內比較早期的睡蓮池作品,這時還有池塘岸上的景致,如醒目的日本橋、岸上的白陽樹、垂柳等,也就是一般人眼見且印象中的景色。莫內有近三十年的時間在此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利用描摹同一主題睡蓮池進行美的探究,一一考證了大自然中的各種因子。雖然是同一主題,卻呈現出他在不同階段對大自然的領悟,其實他是以畫這池塘進行冥想靈修。

莫內會在不同時節、天候,從不同角度反覆描繪睡蓮池,以畫下他看到的不同變化。

6.睡蓮,藍色

這已是後期的睡蓮池了,莫內此時已捨棄描繪陸上「固定」的景觀,專注於鋪陳流動變幻的水面。對他來說,池水中就有乾坤,水面上的睡蓮與垂柳以及水面下的倒影,讓畫面生機盎然。

7.倫敦國會大廈

這幅畫看起來像抽象畫,莫內畫出倫敦光與霧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矇矓美感。筆觸更加的恣意隨性,國會大廈的實體消失在光影色彩中,看起來像是魅影般的存在。

8.乾草堆系列

1890年起,莫內畫了20多幅「乾草堆」系列作,他進行這項實驗的目的很明顯,想在不同的時間、天候、季節,畫出乾草堆上光影色彩的瞬間變化。抽象派創始者康定斯基說他在莫斯科第一次看到此畫時很震撼,因他沒看過乾草堆,不知道這幅畫的主題何在,但卻被莫內「調色盤中不可思議的魔力」給吸引了,進而悟出畫什麼(對象/物)已不重要,這也是引導他走向抽象畫風的一個機緣。

9.盧昂大教堂系列

繼「乾草堆」系列畫之後,莫內在1892-93在盧昂主教堂對面租屋,畫了30幾幅此系列組畫。與乾草堆的麥草不同,石造教堂上的光影色彩變化更加細微快速,他說自己是在進行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他有時同時畫十幾張畫,就是想捕捉大自然的瞬息萬變。莫內想在畫布的空間中,注入時間的因素,難怪他追趕不及。他要求畫商不能單獨出售此系列組畫,堅持維持其整體性。

這個系列的大教堂實體已不重要了,要呈現的是主觀的視覺印象,也就是畫家看到的某個瞬間。

10.臨終的卡蜜兒

我很喜歡莫內的人物畫,其中一個原因是模特兒多是他第一任妻子卡蜜兒。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幅描繪臨終的卡蜜兒,簡直無法置信她以往粉嫩圓潤的臉龐竟憔悴消瘦至此。等到奧塞美術館親眼看到這幅時,才注意到畫中紛亂交錯的淡紫粗線,每一筆都凌厲的表現出他的痛澈心扉

二.橘園

1.橢圓形展廳

1918年11月11日一次大戰終戰日次日,莫內將他8幅巨幅的「睡蓮」畫作送給法國政府,做為和平的獻禮。法國政府將8幅「睡蓮」安置在杜樂麗花園的橘園美術館,並於1927年莫內過世後幾個月對外開放。這裡設計了兩個橢圓形展廳,每個展廳各展示四幅畫作。8幅畫作高度都是197公分,但長度不一,加起來約91公尺,是20世紀初的曠世巨作了。你以為當時一定是盛況空前,訪客如織?並沒有,因為那時受歡迎的是野獸派、立體派、達達、超現實主義等前衛畫風。橘園因參觀者稀少,還得舉辦定期展,用臨時性展牆遮蓋住「睡蓮」,展出那時當紅的畫作。直到1950年代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興起,重新發現莫內晚期作品的價值,莫內熱潮才捲土重來,直到今日盛況不墜。

這就是莫內心中理想展示其8幅巨作的地方,橢圓形的循環意義象徵其畫是無邊際、無界限的生生不息。

2.一展廳

8幅「睡蓮」(Water Lilies)的法文名為「Nympheas」,源頭是希臘神話水澤仙子(Nmyphs,寧芙)的傳說,是美麗與純淨的化身。由於這8幅是莫內晚期的睡蓮系列,這時畫面已無早期的池塘邊界,主體就是水面、水上的睡蓮花葉、水中植物與倒影,不但將他長年來的光影與色彩技巧運用到極致,還展現他對景致無限性的哲思,景與物交織融合,已有東方老莊思想「萬物一體」的體悟。

左圖名為「Morning」,是一展廳最長的一幅,望文生義,畫的是清晨的池塘面,色彩層層疊疊,倒影如夢似幻卻又清晰不已,有種迷離的美感。莫內曾說他發現新鮮空氣的顏色就是紫色,印象派超愛黃色(陽光的顏色)的互補色紫色與紫藍色,還被嘲諷他們集體著魔,患上罕見的「靛色癖」。

「Setting Sun」在畫面的左半邊才有落日的餘暉灑下,水面的色彩幻化多變,曖曖含光。

「The Clouds」有2/3的畫面是映在水面上的雲影,雲朵的邊邊因晃漾的水面、大氣的暈染而絲絲縷縷的。

「Green Reflections」在深色倒影上,睡蓮花葉更醒目了,讓我聯想到蓮葉何田田的詩句。

3.二展廳

從一展廳進入二展廳,視覺上更震撼了。這裡的四幅畫不再只有水面的天光雲影了,每幅都有柳樹的布局左右視覺。左圖「Tree Reflections」,呈現垂柳映著的水面與沒有垂柳的水面細膩的光影色彩差異,這時幾朵出水的睡蓮更顯清新,比一展廳的「綠色倒影」更抽象,景致的交融又更甚了。

「Morning with Willows」畫面左右各有一株柳樹,成了視覺的焦點,令人耳目一新。這裡的景深與倒影是向下探的不一樣,是向上延伸出一截柳樹的空間,水面上的垂柳在天光雲影間飄蕩,虛實交錯。

「The Two Willows」兩株柳樹細幹不再搶鏡,熟悉的天光雲影回歸,沒有柳樹的「遮陰」,水面清朗如鏡。

「Clear Morning with Willows」這裡的垂柳覆蓋範圍大,且柳樹翻飛激起池糖水面陣陣漣漪,晨間的空氣無比清新。

三.吉維尼花園

1.宅邸與花園

1883年莫內遷居距巴黎約1.5小時車程的吉維尼小鎮,先是在此租屋,7年後他買下屋舍與附近的土地,開始化身為園藝大師,一手打造現在馳名全球的吉維尼花園/池塘,並在此創作300多幅與睡蓮相關的系列油畫。來到這裡,就好像走入莫內的畫布裡,感受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繆思女神。

住屋是長條型的綠窗粉牆建築,令人立刻置身於法式鄉村風中。

屋前的花園有浪漫的拱型藤蔓架,好大好綠的花園。

從房屋二樓望出去,鄉間田園美景現前。

2.屋內

屋內布置得精緻而素雅,看他起居室的窗景,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坐在這裡要不靈感泉湧也難。

莫內收藏很多日本浮世繪的畫,印象派的幾位畫家都是浮世繪的迷,深受其描繪戶外風景的構圖與氛圍影響。

屋內敞開的窗就是一幅再美好不過的田園畫。

房間是甜美的法式鄉村風設計。

廚房的瓷磚與餐具也很吸睛。

3.吉維尼花園

莫內說他一輩子只會做兩件事,一是畫畫,二是園藝。他一手打造的睡蓮池,約200平方公尺,走一圈10來分鐘可走完,但這裡有種說不出的魔力,我們在這兒待了2個多小時,就是捨不得離開。一直目不轉睛地看著水面映照的天光雲影,微風中的波光粼粼,隨著時間消逝的光影變化,這些都是從莫內畫裡學到的大自然美學,我們現在就在這畫裡啊!左圖是畫展中的常客日本橋,初見有些訝異,因印象中拱橋的弧度較高,眼前的拱橋蠻平緩的,有可能莫內是坐在船上仰視綠橋畫的。這時正是紫藤怒放時節,紫瀑四處流曳。

莫內常坐在船裡寫生睡蓮池。

真的是鏡面式的映照雲影天光,倒影逼真到不禁在這裡杵了很久。

來時不是睡蓮的花季,但這池塘就是植物茂密、生機蓬勃,讓人目不暇給。

是不是我看花了啊!倒影還更細緻,難怪莫內後來只畫水面,已沒有了岸上,因岸上的一切已在水中滌淨融合。

四.莫內在贊丹

1870年莫內一家為了躲避普法戰爭,前往倫敦避難,1871年返回暫居荷蘭贊丹。他在寫給好友畢沙羅的信中說:「這裡簡直是繪畫的絕佳地點,一切是如此有趣迷人,五彩繽紛的房子、成千上百的風車和船隻,這裡的景色足夠我畫上一輩子。」莫內住在贊丹才4個多月,留下25幅描摹荷蘭的系列風景畫。

莫內當時是沿著運河自己划船寫生贊丹,圖為記錄25幅畫是在哪兒畫的圖表。

莫內畫了風車、贊丹港口、運河、漁船等,細細地探索荷蘭獨有的景致。看到沒,莫內筆下荷蘭遼闊富變化的天空與水景。

這些畫算是他早期印象派的風格,景物的細節度還在,但已有獨到的光影色彩處理。

莫內當時避居贊丹的住處,目前展出他在此創作的畫作。

2023 年 11 月 15 日 2 留言
2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2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