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庖丁解牛」的故事,及其相關成語「游刃有餘」、「躊躇滿志」,很多人以為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在說庖丁解牛技術了得,甚至已達到藝術的境界,全篇沒有顯露絲毫屠夫的殺伐之氣,還以為進行的是屠牛印象歌舞秀,堪稱已臻屠宰的化境!
但這個故事的重點卻不在這兒呢!因為庖丁在向文惠君詳細解說他如何完美解牛後,最後文惠君說:「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怪了!聽完故事後,不是應該佩服庖丁的神乎其技嗎?但文惠君卻是從中得到養生的秘訣,文中也沒提及牛肉的營養價值、哪個部位好吃、也不在勸人以解牛練身體…
不過,莫明其「妙」不就是莊子的風格嗎?
這個故事展現出莊子超高的文采與想像力,讓我們來好好的拜讀一下。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話說有個名叫丁的廚師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看到沒這裡描寫丁廚師以手觸、肩依、腳踩、膝抵住牛,其間無不嘩嘩作響;接著引刀後的霍霍聲,「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意思是運刀的聲音莫不切中音律,既配合《桑林》的舞曲,又合於《經首》的樂章,意境高不高?這不是在表演舞樂,而是在解牛,說白話是在宰牛耶!佩不佩服莊子?!
文惠君自是讚不絕口,問庖丁技術何以能達到如此境界?
庖丁放下屠刀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超越技術的層次了。我剛開始解牛時,眼前所見的是一整隻牛;三年之後,就看不到完整的牛了;現在的我是以心神接觸牛,而不是用眼睛看牛,感官作用已完全停止,全憑心領神會。」
接下來庖丁解釋他的刀功,他說普通廚師是用刀砍骨頭,每月得換一把刀;好的廚師是用刀割筋肉,每年換一把刀;而他這把刀已用19年了,支解過數千頭牛,刀刃還像新磨過的。絕技在哪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因為牛的骨節之間有空隙,而刀刃薄得沒什麼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導入有空隙的骨節,自然揮灑自如、綽綽有餘。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但這些跟文惠君從中領悟的「養生」有什麼關係啊?
其實,時下流行的「養生」一詞最早就是出自莊子。
「庖丁解牛」即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這是內篇中最短巧的一個篇章,主要闡釋莊子對養生、生死的看法。
道家思想中不乏與「養生」有關的概念,如莊子在「讓王」篇也提出過「尊生」、「重生」,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過「貴身」、「攝生」,所以對愛護疼惜與生俱有的生命之軀,老莊都無比重視。
其實,庖丁完美解牛只是依照道家「順其自然」的方法,如莊子文中所說的「依乎天理」與「因其固然」,依照牛自然的生理結構,順著牛本來的構造下刀,然後「以無厚入有間」,這樣還會砍到骨頭、割到筋肉嗎?
換言之,養生就跟解牛一樣,老天爺給我們的自然身軀自有其運作的道理、或非如此不可的地方,只要我們依順著天理、不違逆本該如此,掌握到此天然的機制,自可頣養天年。
可惜一般講到養生之道,好像都不在強調要順其自然,重點多在鍛鍊、強化、改變、甚至還有先破壞以刺激生長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方式,這已不是在養生,而是在求生了。
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目前遵循的養生方法,如果有常得餓到眼冒金星、吃喝下難以下嚥的東西、運動到要接受復健治療…只要讓你感到不是「游刃有餘」的方式,在莊子看來統統不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