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的父母心都是一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而家長給子女的都是最好的,如最好的教育,那就不能輸在起跑點要上雙語幼稚園外加多種才藝補習班;要讓孩子專心讀書且多才多藝,就不讓孩子分擔家務且限制玩樂的時間;三不五時還要燉豬腦牛腦以補人腦…結果小孩被搞得很忙很累很煩,而且因為一直無法「成龍成鳳」,自信心低落。所以要給就給最好的,對嗎?
我們來看看莊子會怎麼看待這樣的「天下父母心」。
以己養養鳥也
莊子在外篇「至樂」說了一個寓言故事。
從前有隻海鳥飛到魯國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上好酒款待,為牠演奏『九韶』樂曲,供上牛羊豬肉給牠吃,結果海鳥目光迷離、神情憂戚,不敢吃一口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後就死了。
這很嚴重耶!魯侯給予海鳥「總統級」的待遇了,海鳥非但沒有「賓至如歸」,以為自己飛到了鳥的天堂,還困惑憂鬱到無法吃喝而下了地獄。為什麼呢?
莊子說這是因為魯侯「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也就是魯侯用養自己的方法去養鳥,而不是用養鳥的方法養鳥。如果用養鳥的方法養鳥,就應該讓牠在林中棲息,遊戲於水中的沙洲上,浮遊於江河湖澤,啄食泥鰍和小魚,隨著群鳥而居,自由自在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首先,要給就給最好的,不見得就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其次,如果是用你「以為」最好的方式給予並期待,小心還可能適得其反。
莊子為什麼會說到這個故事呢?這是因為他想透過這個故事說出他對儒家周遊列國游說君王行仁義一事,是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的逆耳忠言。
莊子先是虛構了一個孔門情境,這回顏淵要到齊國游說齊侯行「聖人之道」,孔子為此愁眉不展。
孔子說(其實是莊子假借孔子之口說):「從前管子說過『小袋子不可以裝大東西,短繩子不可以汲取深井的水』,這意思是人的性命是天生的,人的形體雖然不同卻各有適合的地方,不是隨意可以改變的。我擔心顏淵向齊侯談論堯舜黃帝之道,齊侯聽了會以這套聖人之道要求自己,但卻做不到,做不到就會產生困惑,齊侯一旦困惑,顏淵就會有生命的危險了。」
名止於實,義設於適
顏淵要宣揚「聖人之道」就跟天下父母心望子女「成龍成鳳」一樣,要給就給「自以為」最好的,這樣無異陷入魯侯「以己養養鳥」的模式,給予鳥最好的帝王待遇,卻不是適合鳥的最好方式,乃至接受的一方「無福消受」。
所以莊子說:「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意思是,古代聖王不要求所有人才能一致,也不強求人們做相同的事。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龍成鳳」,每個人的能力與性向各有不同,有些人適合「成獅成虎」或「成牛成羊」啊!看看這世上的生命體,是一致一樣的嗎?還是多元多樣?所以所有人全都「成龍成鳳」了,那不是違反自然了嗎?
最後莊子建議,「名止於實,義設於適」,也就是名實相符且適才適性,才能「條達而福持」(條理通達而福德常在)。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所以當老鼠打洞正是「名實相符且適才適性」,想想若要求老鼠成龍成鳳呢?牠會一直被要求飛上天而苦於做不到,不是很可惜嗎?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牠只是被誤導而不認識自己天生且善長打洞的一技之長,成了一隻「被龍鳳耽誤的老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