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理性vs.感性,這是把理性與感性看成一組二元對立,好像理性的人不感性,感性的人不理性,當然若能兼具理性與感性,形成剛柔並濟,那就應該天下無敵了吧!前提是,你能讓理性與感性別再打了嗎?
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理性與感性這組天龍與地虎,相偕出遊,會擦出什麼火花?別費神了,莊子早想到了,來看看流傳千古的「濠梁之辯」,從「辯」這個字就知道不妙,一定是吵架了,沒錯,用時下的話來說就是「直接巴蕊」!
我不是你,但你也不是魚啊!
這一天,莊子與他的好友惠子外出踏青,來到了現今安徽省鳳陽縣濠水的橋上。
莊子說:「白魚在水中從容地游來游去,好快樂啊!」
惠子回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
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
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情況;但你也不是魚啊,所以你當然也不知道魚快不快樂,Bingo!」
到這裡,我們可看到感性與理性出遊,結果一定是「掃興」!連魚開不開心都可牽扯到「你不是魚」、「你又不是我」、「我不是你,你也不是魚」這樣的來回攻防。
說到底,這跟魚快不快樂有什麼關係啊?這樣就可以搞清楚魚是快樂或不快樂或不是快樂也不是不快樂了嗎?
先來看看感性方的代表莊周,道家神級人物,主張齊物論(萬物一體),他的世界觀是沒有物我之別,所以會脫口而出:「魚看起來很快樂」;但理性方的代表惠施,是戰國時代名家的主辯人士,名家是中國最先探究邏輯思考的門派,所以他的反應是「你不是魚,如何知道魚是快樂的」,這完全不合邏輯/不合理嘛!
可見得,感性可憑「直覺」(靈光一現),不用嚴謹的推理、明確的證據、合理的因果關係等「理性」線索就神來一筆,但理性對於「知道」,尤其「如何知道」可是有明確的SOP,在下結論之前要有合乎邏輯的推演。
好,一方憑感覺,一方要邏輯,如何善了?
我們常說情理法。這個故事感性(情)與理性(理)直球對決,是不是由「法」來裁決比較聖明?不過,這故事唯一的證人就是濠水裡的魚,如果法院要傳喚的話,但如果抓了上來就會成證物,事情總是這樣,「真相不會只有一個」,請柯南來只會找到一個,其他的還是含冤莫白。
等等,這個故事還沒說完哦,最後是誰辯贏了?
The Winner is…
話說惠子以為自己對莊子「將軍」了,但結果是莊子反將了惠子一軍,貓膩就藏在句首。
莊子說:「我們還是回到最開始你對我說的: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你這句話不就證明了我是知道魚是快樂的,你只是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告訴你吧!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佩不佩服莊子?他從感性出發,最後能夠異軍突起,是不再堅守對立的陣營,反跳入理性,才能以理性的矛(如何知道)攻理性的盾(這不就認可了已經知道),從而成功轉移焦點(不必回答知道這種大哉問,簡單回答是如何就好),也就是以另闢好解決的戰場,終結了理性vs.感性的無解戰場。這個過程正是西方所說的正反合「辯證法」。
最後,莊子贏得了這場千古之辯,但卻不代表感性方戰勝理性方,這也太神奇了吧!原本誓不兩立耶,結果沒有贏家也沒有輸家,也沒有大和解…還有感性與理性哪裡去了?
濠梁之後,據說他們轉戰到了量子世界,因為量子世界有個「疊加態」能解開二元對立的死結,其實也不是什麼新花樣,就是把感性與理性疊在一起像一個銅板那樣,讓他們出現的機率都是同樣的50%,這很公平了,而更公平的是一個如果是朝上,另一個一定是朝下,反之亦同,再反之亦同,又反之亦同…
就是一種不打了,改聚賭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