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一回描寫落魄的甄士隱,聽到跛足道人吟唱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塜一堆草沒了!」
說的是世人在魚(神仙)與熊掌(功名)之間,終究還是選擇了後者,但到頭來的赫赫功業不也埋沒在雜草荒塜堆?
也難怪,最後這一僧一道相識而笑,莫逆於心,一起飄飄而去。
去了哪兒呢?當然是去做神仙了!不鳥功名了!
死命抗拒大位
莊子的寓言故事裡,多的是視富貴如浮雲的隱士仙人,那時還沒有〈好了歌〉,但他們就是知道「還是神仙好」,不願為功名利祿徒勞打拼,這些人好好的升官發財路不走,是腦袋有洞才能當神仙嗎?他們到底圖的是什麼?
先來看看一些拒絕大位的悲劇案例。
《莊子》〈讓王〉篇描寫舜要把天下讓給朋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本來就覺得舜出身農耕之家,卻游走於堯的朝門之間,這是舜自己的選擇也就罷了,現在居然要推他入坑,結果北人無擇羞愧到投水自盡了。
到商湯完成伐夏桀的大業後,想找之前拒絕與他一同起義的大臣卞隨、務光來治天下,兩人當時不參與就是覺得這也是在廢除君上、殺害人民,不仁不義,現在還要自己來坐享其利更是不廉,兩人最後都憤而投水自盡了。
這些「死」命抗拒大位的人,很可能是患有功名利祿的「潔癖」,不恥、不仁、不義、不廉的事不做,甚至要以死明志。
來看看比較沒有過激反應的例子,平撫一下心情。
堯讓天下於許由
《莊子》〈逍遙遊〉篇的「堯讓天下於許由」寓言故事,一開始是描寫堯自覺不如當時隱居在箕山上的隱士許由,親顧茅廬,讚美許由是「日月之光」而自己是「燭火」,所以想請許由出來治天下,這樣天下就能得治。
來看看許由是怎麼拒絕堯的「讓天下」?
堯是古之聖王,許由認為「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之?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從這裡可以看到許由是如何看待「功名」,在他看來「功名」是客人,而實質的自己才是主人,難道他要的是當客人嗎?
接下來,許由解釋那身為主人他要的是什麼?「鷦鷯不過一枝」、「偃鼠不過滿腹」、「予無所用天下為」,小鳥在濃密的森林裡築巢,所需要的不過是一根樹枝;土撥鼠到大河邊喝水,也不過是把肚子喝飽,那我要天下有什麼用呢?
最後,許由說了「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也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成語「越俎代庖」,意思是即使廚師不下廚去料理祭品,主祭的人也不會越過自己的職責去幫他烹調。再說白一點:堯你不想煮了是吧,那我許由是不可能越俎代庖去幫你煮的!
原來這些寧可做神仙的人,圖的只是「一枝」、「滿腹」、還有要當自己的主人(實),不要當功名的客人(賓),「天下」對他來說反而是「沒用的東西」,是不是很「顛倒」啊?
對了,來解釋一下本文的標題「功名利祿好了」,不是指功名利祿「準備好了」或「煮好了」(沒看到堯可能嫌他的燭火火力不夠,不想煮了?)而是「好了歌」裡的「好了」二字。
什麼是「好了」?跛足道人說:「可知世上萬般,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真的是切中了道家的核心思惟。
好(開始)與了(結束)即「有」與「無」、「生」與「死」、「陰」與「陽」,兩者是疊加態也是纏繞態,亦即我們之前一再說的「相反相成」,二者是朝對立面動態轉化。
無奈我們人類的視野只看得到「有」、「生」、「陽」這半個世界,而昩於與此同時存在且交互轉化的「無」、「死」、「陰」另半個世界,而「好了歌」就在描述人世間此動態循環的律則,「好」的時候封侯拜相,但「了」的時候草沒荒塜,而且「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在封侯拜相之際,即生、有、陽(看得見)的那面開始啟動,另一面死、無、陰的草沒荒塜也動了起來。
如果選擇功名利祿是「好了」,那些世人看來腦袋有洞的仙人選擇的是「自了」,反正最後都要「了」,不也殊途同歸?但是過程中,「自了」當自己的主人,而功名派則是當了功名的「客人」。
來看看甄士隱為〈好了歌〉所作的注解:「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