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塞尚,有些不知從哪兒下手才好的不足感。並不是被他是「現代繪畫之父」的頭銜給震住了,沒錯,立體派的創始者畢卡索與野獸派創始者馬諦斯都尊崇他為他們的父親,可見他是現代繪畫界公認的開路先鋒,所以他繪畫中的開創性至關重要,他究竟為繪畫摸索出一條什麼樣的新路?
在這兒要先致歉,從奧塞美術館回來,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後,就發現原來我錯過的畫比我看到的畫多得多。例如,因我不太關注靜物畫,所以塞尚在奧塞的多幅靜物畫我完全略過,還有他早期印象派時期的畫作我也沒注意到,只能留待我下次三訪奧塞時補遺了。
一.從後印象派到構成主義
塞尚出生於南法的普羅旺斯,父親是銀行家,家境不錯,但父親要他讀法律以繼承家業,可是從小就嶄露繪畫天分的他,一直心繫著要去巴黎學美術,再加上小時候的摯友小說家左拉在巴黎發展得不錯,一直游說他到巴黎實現心中夢想。幾經波折後,他後來也到巴黎進了美術學校學習,且常到羅浮宮臨摹名畫。
塞尚是非常孤僻且情緒不穩定的人,後來他結識年長他一輩的畢沙羅,常跟他一起外出作畫,畢沙羅不但鼓勵影響他,還非常看好他將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師。在畢沙羅的影響下,塞尚的畫風從原本暗色厚重且時而暴走的傾向轉為印象派明亮、輕快筆觸的風景畫主題。但塞尚並不完全贊同印象派的畫法,他的「印象派時期」畫作就是不會光影閃爍、外形朦朧輕飄,他的風景畫結構紮實,很有密度與量體,由此他也慢慢遠離印象派,走向他的「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t)時期,而自成一格。
二.藝術是與大自然合一
這就是塞尚開創性的起步,讓他劈荊斬棘走出這條路的是因為他有一個捉摸不定的嚴師。這位嚴師不是別人,就是大自然。他曾說:「我最大的困難是來自大自然。」他日日觀察、摹畫自然,更不時沈思,想找出大自然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變中的不變?如何呈現這千變萬化中的秩序?還有最重要的是,如何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畫出自然界的永恆性?
對他來說,藝術是與大自然和諧一致(Art is harmony in parallel with nature.)。從這個中心思想出發,他開創出新的技法。首先,他注重成分與結構,運用幾何形狀如三角形、圓錐體、圓柱等,以及以規律、平行的筆觸賦予景物量體,創造出恆久且穩定的畫面;其次,他主張大自然不存在線條、明暗,只存在色彩間的對比。古典學院派的畫法是講究嚴謹的構圖,先確立精準的輪廓線後,再予以上色塗滿,因而形為主、色為輔;但塞尚反過來,他是用色彩的對比堆疊出畫面的結構,因而色彩是塞尚畫面唯一的構成要素,由色彩顯現形體,是先有色彩後有造型,這可說是一大革新。
三.不斷的創新,開拓新視野
由於塞尚不認同線條的存在,繼而影響的是他也不會遵循古典以線性透視法(近大遠小)來呈現三度空間的作法。其實畫作是如假包換的平面、二度空間,是經過處理才展現出立體的視覺感,如古典畫派的三度景深效果,或是印象派用空氣透視法越遠越模糊淺淡,但塞尚認為顏色與形狀在畫面上任何一處都同樣重要,為了不讓空間的深度失去畫面的統一性,他還是訴諸於以色彩來處理,如冷色調會讓物顯得退縮、暖色調則有凸顯的效果,由此創新出由色彩的對比與堆疊建構出空間的縱深。
塞尚就跟莫內一樣,有生之年不斷追求創新,一再突破自我,莫內以吉維尼花園的池塘進行繪畫的靈修,塞尚則以畫家鄉的聖維克多山企圖找到什麼是永恆。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真善美的美會凌駕於真理、善行?難怪常看到層出不窮的變體如真善愛、真善忍等,都不認同「美」是最極致的境界,但看莫內與塞尚一生投注於繪畫的苦行/修行,原來追求美必然含括真善了,也就是回到了一。
1. 曼西的橋(The Bridge at Maincy,1879)
看到這幅風景畫與印象派畫作的區別了嗎?這時塞尚已脫離印象派時期,進入「構成主義」時期,他會精心布局一幅畫的構成元素與整體的結構,以及運用色彩營造出畫面的縱深,暖色系的橋墩與暗綠色的樹木有了遠近之別,同時也以色彩帶出形體。還有他的招牌以均勻、平整且平行的斜筆觸畫出豐厚的量體。
2. 畢貝木採石場的紅岩(Bibemus. The Red Rock,1897)
如何畫出大自然的永恆性是塞尚追求的藝術目標,因此作畫時他會精密的估算如何布局構圖。紅岩、綠樹、紅土地與藍天構築出沒有時間性的恆久畫面,而且這些元素雖各據一處但又互相滲透,紅岩上有綠跡、樹木間穿透出採石場的赭色、天空又映著淡赭,這就是塞尚想畫出的既恆定又動態的大自然。
3.在黑堡的公園( In the Park of the Chateau Noir,1900)
塞尚筆下的黑堡是一處隱藏在濃密樹叢後的建築物,圖中的黑堡沒有完整的呈現,樹木在黑堡前交錯盤結,但他還是以幾何結構與色塊畫出建物的量體,讓其在交錯的樹影間呈現穩定性。
從這幅畫更可看出塞尚創新的色彩透視法,如果是線性透視法黑堡就會畫得小而前方的樹木得粗大,但塞尚是主張自然的和諧統一,不會讓在遠處的黑堡就要小一號,所以他用亮色系的凸顯效果,讓即使在深處的黑堡也維持應有的大小,畫出萬物自然交疊的和諧與生機。
4. 從瓦爾克斯望向聖維克多山腳的平原(The Plain by Mont Sainte-Victoire, View from Valcros,1882-1885)
這是塞尚的聖山,他一畫二十多年。這幅是他比較早期的聖維克多山的作品。這時他的風景畫已自成一格,他用幾何造型把他望向的風景拆解成井然有序的天空、聖山、田野、屋舍、樹木、道路,以不同色塊的相互關係區隔出這些不同的元素,彼此間互相獨立但又協調融合,這應該是他「見山是山」時期。
5. 從洛維遙望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 Seen from Les Lauves, 1905-1906)
這是相隔二十年後的聖山,是他過世前一年所畫,這時他的風格已趨向抽象,消解了物的形狀,僅以色塊表現,只有從整體來看才看得出包括了哪些物象。什麼幾何形狀、色彩透視、量體體積等他之前創新的手法,一概棄之不用,但還是以較暗的色調層層疊疊出景致,但色調之間互相滲透融合,企圖畫出萬物渾然一體的感覺。
塞尚一直期許自己以大自然為師,畫出自然界千變萬化中不變的精神,他以畫這座聖山的實踐來體悟,從拆解山的組成再到還原山的本質,希望畫出大自然變而不變的動態平衡,那這幅畫是他的「見山不是山」還是最後階段的「見山是山」?由於這幅畫的完成是由觀者看到了什麼來決定,所以留給大家自由心證。
6.塞尚夫人肖像畫(Portrait of Madame Cezanne,1890)
塞尚不是好相處的人,作畫龜毛到極致,他的肖像畫很多都在他極度的挑剔下而未完成,有朋友當了八十幾次的模特兒,最後他還是以手部畫的「感覺不對」,毀了這畫。而且他會要求模特兒維持同一個姿勢與表情2-3小時動都不能動,他兒子的朋友就因這樣不敢動而不支昏倒。
所以他畫了好幾幅老婆的肖像畫,但老婆也是抱怨不已,這時他會反問:「你有看過蘋果動嗎?」他真的是把人物當靜物、風景了。他說模特兒只要一動,就會干擾到他觀察了好久才得來的「細微感覺」。
這幅塞尚夫人的肖像畫,看得出來她可能是長時間被要求動都不能動,所以「面無表情」,甚至眼神迷離凝重到「懷疑人生」!但還是要讚美一下塞尚的肖像畫,獨到之處就在於色塊的細膩處理,讓人顯得好有質感,有種尊貴的靈性。
7. 玩紙牌的人(The Card Players,1893)
塞尚畫了「玩紙牌的人」這個主題一系列的畫,畫的靈感是來自他在美術館看到的一幅17世紀同名畫作。這系列的畫他請附近的臨時工當模特兒,雖然塞尚要求嚴苛,但他們很樂於賺這個外快。
這個主題剛開始畫面有五個人,接下來塞尚以減法的方式,減到畫面只剩兩個人,而且背景、色調也減到極致。
這主題屬日常休閒活動的風俗畫,但跟一般風俗畫輕鬆適意的氛圍完全不同,打牌的兩人全然的靜默不動(想也知道是塞尚的要求),專注於牌上,有著靜物畫的特質。畫面以紅土(赭色)色調為基調,桌面的亮赭與背景的暗赭有了遠近的區隔,尤其桌上的酒瓶成為區隔的交會點。
再來讚美一下塞尚的色塊處理,桌面、人物的衣服、背景,都由色塊呈現出光影、質地、形體、位置等的變化,讓畫面有種時光定格在這一刻的巂永感。
8.三名浴者(Three Bathers,1879-1882)
塞尚在生命最後的15年,除了致力於畫聖維克多山外,還著墨於畫男女浴者主題,這系列的畫風很一致,有種田園詩的氛圍。
這點跟雷諾瓦很像,兩人都是在晚年把重心放在描繪風景中的裸體人像,但兩人風格迥異,雷諾瓦延續他的甜美風,塞尚則是剝除人的表情、個性、曲線、比例等,一整個化繁為簡,企圖畫出浴者主題的「原型」。不難想見,塞尚的目標是什麼?就跟他以畫聖山靈修一樣,想返回失去的樂園,畫出人與自然和樂融融的境地。
9.浴者(Bathers,1894)
非常喜歡塞尚這幅空間的布局,不是裡面的浴者都有動作而已,他用浴者的不同面向畫出一個以圍繞中心池水的圓來,人物遠近高低的參差落差,讓畫面有種環繞的流動感。藍天白雲綠樹紅土地,也都以色塊的層次營造出動感,是不是塞尚已掌握到天地間的秩序與變化間的平衡了呢?其實無需過度詮釋,這幅畫很有感染力,讓我跟浴者一樣有種歡欣鼓舞的感覺,在開心什麼呢?就是那種很單純原始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