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Tag:

我是社畜該怎麼辦?

故事

不得已

by 老燕 2025 年 1 月 6 日
作者 老燕

如果說「不得已」是我們的日常,那還有些悲哀!

來看看我們的日常生活可以有多麼逼不得已!

「要不是不得已要養家,我會去當畫家」

「我是為你好,不得已才說了謊」

「不是我要給你壓力,是我的上面要求,我是逼不得已」

再來看看古今最「不得已」的名人,他的千古名言:「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接下來孟子滔滔不絕的說了600多字,都不是在辯,全都是不得已啦!

但是莊子在〈人間世〉、〈德充符〉、〈在宥〉、〈庚桑楚〉篇也多次提到「不得已」,怎麼回事?夢想在無何有之鄉逍遙臥遊的莊子,居然也有種種的「不得已」?

一雀適羿

之前寫了5篇「我是社畜該怎麼辦?」(點我),文中引述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模擬各種人間世的難題,其中有一段葉公子高將出使齊國的故事,葉公子高早上收到出使令,晚上就說他憂心如焚到得喝冰水,莊子寫道:「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相信時下所有的上班族都能明白這種「不得已」,而且對「固」那個字(本來、就是這樣)超痛恨!原來「不得已」也是種命中註定!

那以莊子的睿智,有什麼辦法可以逃脫這種「不得已」呢?

來看莊子在〈庚桑楚〉的一段話:「一雀適羿,羿必得之,或也;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一隻麻雀飛過后羿的面前,說后羿會射中牠,那還有些變數;如果把天下當作鳥籠,麻雀就無處可逃了。

很抱歉!有關「不得已」的事,沒有一個人不是麻雀,全都無處可逃。

不是莊子悲觀,而是這攸關道家的本體思想。

道與德

道家的「道」可粗略理解為自然律,也就是使日夜交替、四時更迭、星球運行、萬物生滅的那個規律,至今人類的理解類似大爆炸再加上漫長的演化,還在緩步探索中,完全沒有能力掌握宇宙秩序的全貌。所以對能掌握的,目前都歸為「玄學」,尤其道家的「道」更是「玄之又玄」。

道家不僅明辨了這套宇宙法則的存在,還將這套法則運作在萬物上的作用(即道的外顯)稱之為「德」,也就是萬物「得」之於「道」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老子要寫《道經》與《德經》,因為除了明瞭外在於我們的「道」外,更要了解的是那我們要如何自處?因為我們內在的德是與道體相連,更何況我們發展出來的文明體系又與「道」(自然)背道而馳。

所以,不要問道家思想是否是宿命論?是比所謂的宿命論還宿命,因為一般以為的命運是在人身之外,超乎人之上的力量,但道家的「道」不只是外在於我們的宇宙秩序,更是深植於我們內在的「德」,看到植物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枯萎、落地了嗎?這不但是「道」運作的規律,更是植物的「德」,得自於道(自然)的本質。

託不得已以養中

這也是為什麼道家在參透了「道」與「德」的密不可分後,提出那我們該怎麼辦?

答案就是「無為」。為什麼?因為我們也跟植物一樣,外有道內有德,「不得已」(不能不如此)是我們的日常。

莊子堪稱古今中外數一數二最渴求自由的人了,沒看到《莊子》的首篇就是〈逍遙遊〉嗎?那他看清人身處「不得已」的必然處境中,如何逍遙得起來?

莊子在〈人間世〉篇中,化身成孔子勸想去衛國拯救蒼生的顏回:「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意思是順任自然,不要擅做主張,做什麼事都出於不得已,這樣就差不多了。

看到沒?「不得已」時的所作所為就是一種「無為」,也就是順應當時的狀況去做,差別只在我們是外在行為上狀似「無為」,內心卻是百般無奈,所以這種表裡不一形成了「假無為」與「真不得已」。

那如何做到內外合一的「無為」呢?

莊子說:「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莊子把任何的不得已都當成是在「養中」(涵養內在),所以大家同在一個鳥籠,有人就是被關,有人還是逍遙得起來啊!

2025 年 1 月 6 日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我是社畜該怎麼辦?-5(最終回)

by 老燕 2024 年 1 月 21 日
作者 老燕

「我是社畜該怎麼辦」系列已近尾聲,再怎麼提醒都覺得不夠。深深覺得老莊思想在當今內卷橫行的世界,是個解方。如果能好好運用前四集建議的:不要忘記你的名字、內直外曲、心齋/放空與檢視你被什麼宰制的進退之道,再加上今天最終回的絕招「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應該能在職場上永保安康。

這次,莊子又虛構了一個工作困境,這是葉公子高將出使齊國,他前去請教孔子:「楚王派我出使齊國,責任重大。齊國對待使者總是表面恭敬而辦事拖延,我很惶恐…早上接到出使的命令,晚上就要喝冰水解熱,真的是憂心如焚啊!」

孔子為他開解(again又是莊子藉孔子發聲),一開始先搬出天地間無所遁逃的兩大法則,一是命也(天性),一是義也(義理),前者如子女愛父母,是天生不可解開的連結;而義理講的是臣子侍奉國君(下對上),要「不擇事而安之」(無論任何事情都做得妥妥貼貼),這樣就算是盡忠的典範。

德的極致

到這裡講的是「忠孝」二字,正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但接下來莊子開始歪樓借孔子說出道家的核心思想,解釋忠孝之外,什麼是「德」的極致。

儒家的德是指「品德修養」,道家的德是「上天賦予人的天性,與生具有,無須作為」,這是截然不同的「德」,因為如果是儒家的「德」接下來就要請出三綱(君臣、父子、夫婦之道)五常(仁義禮智信);但若是道家的「德」,就是要你直接躺平、無為就好。前者要你奮發向上,後者要你不逆勢而為。

現在大家終於比較清楚為什麼整個社會是朝內卷發展,競爭到沒辦法再上一層樓只好開始內耗,這樣的始作俑者是什麼了?如果當年漢武帝罷黜百家而獨尊「道」術,那今日我們社會的景觀應該會大不同,大概只有緜延的樹海,大家要做的只是選擇在哪棵樹下躺平最開心!哈!這當然是世外桃源/理想國/烏托邦,只存在人的想像裡。人類的文明要往前發展,只好不斷地奴役著人類到野蠻的地步!

形勢比人強

回到莊子借孔子要來開解葉公子高這段,也就是忠孝(事君事父)大法之後呢?接下來要做的是「自事其心」(修養內心),要做到什麼地步呢?「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不受悲喜情緒的影響,知道困境當前,無可奈何而能安心去做,這就是德的最高境界了。

這段充分表現出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分野,如果是孔子本尊開解,那一定是要人「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才是儒家本色;相較下道家卻是勸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前者是已知不可行了,還是拼了命要挺身向前;後者是知道不可行了,無為就是了,注意道家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逆勢刻意作為。

面臨逆境時,這時往往形勢比人強,例如你是位階較低的社畜,面對的是老闆、職務要求、時間壓力…這些都不是你能改變的「形勢」,你日日被這股力道推著前進,這就是所謂的「不可奈何」,這時要用儒家?還是道家?用儒家你必須發憤圖強去改變外界,這時內心與外界是對立的,大多數人陷於外界無法改變而內心焦燥不安,因為你想改變但又改變不了,內心產生矛盾。

無為到底

這時道家會怎麼做?道家所有的前提都是天地間冥冥中自有運行的規律,也就是「道」,你可用科學的解釋理解為「自然律」,也可用宗教的教義想成是「上帝/真主」,或是坊間的說法「命運」。總之,道家從不覺得這樣的「道」是可以改變的,如老子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謂「不仁」意指一視同仁,絕對的鐵面無私,所以不是能不能改變的問題,而是「不可能」改變,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道家發現宇宙間有「道」這個支配性力量在運作後,奉之為規皋,但人類自認為萬物之靈,以儒家為例,就是埋頭相信人類向善向上的潛能若激發出來,一定能改變天下。但道家深知沒有改變天下的可能,以「無為」應萬變,因為若是順勢時,就是沒怎麼作為(無為)也是水到渠成;但如果是逆勢,那更不要刻意而為(無為),因認識到當下是無可奈何,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與外界對抗,那也就無敵了!因為不跟自己內在為敵、不與外在為敵,這就是「安之若命」。

你可能會說,道家好消極認命啊,憑著「無為」一招到底!我也只能言盡於此,就看你要不要認識這世界有沒有「道」理,如果認識且相信了,你自然就會「無為」且「安之若命」了。

2024 年 1 月 21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我是社畜該怎麼辦?-4

by 老燕 2024 年 1 月 16 日
作者 老燕

上一集提供用心齋/放空的方式重新整理自己,鼓勵大家在習於加足馬力前進的奔馳人生中,改排空檔,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體驗一下什麼是毫不費力自然的活著。當你不時會放空或排空時,你就懂得運用大自然賦予你的自我療癒力了。不是只有百貨公司在週年慶時要大清倉,人也要適時的大清倉,下次才能買更多(不是啦!用道家的思惟,清出更大的空間,才能與自然運作的法則與自己的本性相合)。

螳螂、養虎人與愛馬人

現在讓我們從虛靜空無之中回到萬般無奈的人世間。接下來莊子又要用他善長的寓言故事,來告訴我們社畜面臨的環境可以有多凶險。

莊子在「人間世」篇又虛擬了一個情境,這次是魯國賢人顏闔獲聘要去當衛靈公太子的老師,衛靈公是出了名的昏君,行前顏闔惴惴不安地去問衛國大夫蘧伯玉,他該如何自處才能自保?

蘧伯玉深知顏闔的難處,他用三個比喻,讓顏闔能以圖像式思考領會他會面臨的處境以及應採取的進退之道。

第一個比喻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螳臂當車」。蘧伯玉說:「你有沒有看過那奮力舉起手臂想去抵擋車輪的螳螂,牠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無法勝任,這是牠高估了自己。要小心謹慎啊!如果你過於炫耀自己的本領而觸犯到暴君的顏面時,那就危險了。」

第二個比喻是以養虎人來提醒顏闔。蘧伯玉說:「你沒看過那養虎的人嗎?他不敢拿活的動物給老虎吃,怕會激起牠殘忍嗜殺的天性;也不敢拿完整的動物去餵牠,怕牠撕裂動物時會凶性大發。」由此,他提醒顏闔要學養虎人,觀察老虎飢飽的時候,順著牠的喜怒之情加以引導。如果能順著老虎的性情,牠就會取悅飼主。反之,如果違逆了牠的性情,老虎就會傷人。

第三個比喻是把顏闔比成愛馬人。蘧伯玉說:「愛馬人小心翼翼用竹筐盛接馬的糞便,用大貝殼接馬的尿尿。看到有蚊蟲叮咬馬時,出於疼惜出手拍打蚊蟲,結果讓馬受到驚嚇,當場咬斷身上的銜勒,踢傷愛馬的人。愛馬人本是要為馬除患,卻適得其反,怎能不謹慎行事?」

你被什麼宰制?

讀莊子真的會佩服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雄辯滔滔的說服力。看到沒,他以螳螂、養虎人、愛馬人來比喻顏闔可能犯的三種錯誤。第一種錯誤是「螳臂當車」,高估自己,錯估情勢,炫能的結果是直接被車輪蹍壓過去。第二種錯誤是不識「伴君如伴虎」,所以要順著老虎的性情,避免誘發老虎殘暴的那一面。第三種錯誤是順從得太過,可總有百密一疏時,那時就要小心反撲的力道。

在職場上,我們社畜就跟顏闔一樣是居於被宰制的一方,被什麼宰制?老闆?永遠至上的顧客?快速升遷?薪資獎金?權力地位?好名聲?…看你看重在乎什麼,你就被什麼所宰制,那樣或那幾樣東西就是你的boss。在莊子的寓言故事裡,分別以車輪、老虎、馬來比喻。車輪代表遠遠超乎個人之上的結構性力量,如階層組織、升遷管道、薪資結構等,是大到讓你去挑戰就有如「螳臂當車」;老虎意味如果你違逆了你的boss,當然會遭殃;馬則有如果你對boss太屈從,也有可能會讓草食性動物一朝轉性的。

一言以蔽之,不要過猶不及,道家的處世之道是一種「處中」或「混同」,如同蘧伯玉一開始跟顏闔建議的:「如果他像嬰兒般無知,你就跟他一樣無知;如果他做事無拘無束,你也表現得無拘無束;如果他放蕩不羈,你就跟著放蕩不羈。」

請注意,顏闔要面對的是一個昏君/暴君,祝社畜們碰到的boss都比顏闔的好!

2024 年 1 月 16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