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不得已」是我們的日常,那還有些悲哀!
來看看我們的日常生活可以有多麼逼不得已!
「要不是不得已要養家,我會去當畫家」
「我是為你好,不得已才說了謊」
「不是我要給你壓力,是我的上面要求,我是逼不得已」
再來看看古今最「不得已」的名人,他的千古名言:「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接下來孟子滔滔不絕的說了600多字,都不是在辯,全都是不得已啦!
但是莊子在〈人間世〉、〈德充符〉、〈在宥〉、〈庚桑楚〉篇也多次提到「不得已」,怎麼回事?夢想在無何有之鄉逍遙臥遊的莊子,居然也有種種的「不得已」?
一雀適羿
之前寫了5篇「我是社畜該怎麼辦?」(點我),文中引述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模擬各種人間世的難題,其中有一段葉公子高將出使齊國的故事,葉公子高早上收到出使令,晚上就說他憂心如焚到得喝冰水,莊子寫道:「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相信時下所有的上班族都能明白這種「不得已」,而且對「固」那個字(本來、就是這樣)超痛恨!原來「不得已」也是種命中註定!
那以莊子的睿智,有什麼辦法可以逃脫這種「不得已」呢?
來看莊子在〈庚桑楚〉的一段話:「一雀適羿,羿必得之,或也;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一隻麻雀飛過后羿的面前,說后羿會射中牠,那還有些變數;如果把天下當作鳥籠,麻雀就無處可逃了。
很抱歉!有關「不得已」的事,沒有一個人不是麻雀,全都無處可逃。
不是莊子悲觀,而是這攸關道家的本體思想。
道與德
道家的「道」可粗略理解為自然律,也就是使日夜交替、四時更迭、星球運行、萬物生滅的那個規律,至今人類的理解類似大爆炸再加上漫長的演化,還在緩步探索中,完全沒有能力掌握宇宙秩序的全貌。所以對能掌握的,目前都歸為「玄學」,尤其道家的「道」更是「玄之又玄」。
道家不僅明辨了這套宇宙法則的存在,還將這套法則運作在萬物上的作用(即道的外顯)稱之為「德」,也就是萬物「得」之於「道」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老子要寫《道經》與《德經》,因為除了明瞭外在於我們的「道」外,更要了解的是那我們要如何自處?因為我們內在的德是與道體相連,更何況我們發展出來的文明體系又與「道」(自然)背道而馳。
所以,不要問道家思想是否是宿命論?是比所謂的宿命論還宿命,因為一般以為的命運是在人身之外,超乎人之上的力量,但道家的「道」不只是外在於我們的宇宙秩序,更是深植於我們內在的「德」,看到植物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枯萎、落地了嗎?這不但是「道」運作的規律,更是植物的「德」,得自於道(自然)的本質。
託不得已以養中
這也是為什麼道家在參透了「道」與「德」的密不可分後,提出那我們該怎麼辦?
答案就是「無為」。為什麼?因為我們也跟植物一樣,外有道內有德,「不得已」(不能不如此)是我們的日常。
莊子堪稱古今中外數一數二最渴求自由的人了,沒看到《莊子》的首篇就是〈逍遙遊〉嗎?那他看清人身處「不得已」的必然處境中,如何逍遙得起來?
莊子在〈人間世〉篇中,化身成孔子勸想去衛國拯救蒼生的顏回:「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意思是順任自然,不要擅做主張,做什麼事都出於不得已,這樣就差不多了。
看到沒?「不得已」時的所作所為就是一種「無為」,也就是順應當時的狀況去做,差別只在我們是外在行為上狀似「無為」,內心卻是百般無奈,所以這種表裡不一形成了「假無為」與「真不得已」。
那如何做到內外合一的「無為」呢?
莊子說:「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莊子把任何的不得已都當成是在「養中」(涵養內在),所以大家同在一個鳥籠,有人就是被關,有人還是逍遙得起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