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Tag:

莊子山木篇

故事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by 老燕 2025 年 3 月 31 日
作者 老燕

我們常說「計畫趕不上變化」,也切身體會到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所以人生在世,非常需要具備的一個生存技能就是「應變能力」。同意嗎?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如何以「無為」應變。

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

莊子在〈則陽〉篇中寫到衛國大夫蘧伯玉六十歲了,六十年來年年在想法上都有變化。常常剛開始他認為是「對」的,到後來覺得是「錯」的,所以他也不知道現在認為「對」的,不是五十九歲前認為是「錯」的。

怎麼會這樣看法立場搖擺不定呢?莊子卻稱讚他懂得「與時俱進」。

莊子說:「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大疑乎?」人們都重視他所知道的,而不知道借重他所不知道的去知道,這不是很糊塗嗎?

這就是「變化」微妙的地方。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現在對的,有可能之前之後是錯的,而人們總是事後才驚覺:「原來已經變了」!怎麼本來是對的後來變錯的,本來是錯的後來變對的,剛好顛倒過來?是什麼時候開始變的?怎麼現在才知道?難怪莊子稱讚蘧伯玉懂得「用不知道來知道」,這樣就不至於跟大多數人一樣,對變化的發生「不知不覺」或「後知後覺」。

所以哪有真的、絕對的、不變的「對」與「錯」呢?面對無所不變該如何是好呢?目前最好、最普遍的方式就是「隨機應變」,要能視狀況隨時因應調整。為什麼要「視狀況」?因為狀況有好有壞,好狀況有好狀況的應對方式、壞狀況有壞狀況的應對方式,所以本質上應是一種「伺機而動」。

道家的「無為」應變法呢?一言以蔽之,是「隨機隨變」法。「隨機」是數學上那個「隨機」,什麼可能都有可能,不做預設,然後一旦發生任何可能就「隨著狀況變」。亦即任何狀況都有可能發生,一旦狀況發生就與之同步。

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記得之前在〈有用好還是無用好?〉一文中引用莊子〈山木〉篇的故事?故事中,莊子的弟子不明白不成材的大樹免被砍伐、可是沒有用不會叫的鵝卻先被宰來吃,所以不管有用的或沒用的,都無法免除禍患,該怎麼做呢?

莊子跟弟子說:「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意思是,我會處於有用與沒有用之間,這樣看似合乎「中道」,但還是會出問題的。

如何是好呢?「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莊子指出重要的是要能「乘道德而浮遊」,具體而言是「隨著變化而變化」,怎麼「隨變」呢?「無譽無訾,一龍一蛇」,亦即當情況是「成龍(有用) 」時不感到高人一等(無譽),當情況變到「成蛇」(沒有用)時不感到屈辱(無訾)。

如何做到可以「有用」也可以「沒有用」?因為「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隨著外在變化的上下而上下,不執意非要在上或絕不在下。這樣才能在變化來時接受任何的改變,與之同步。

至於世間版的應變心法是怎樣呢?莊子說:「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說重點就是有成功就有失敗,有作為也會出錯,有用的會被利用,沒有用的會被欺侮。

這就是我們上篇文章說的,身處文明社會即身處無數的對立之中,而且大多數人只接受「好/有用」的一面,排斥「壞/沒有用」的一面,所以在面臨順境時容易自以為是,等逆境來時又自憐自艾。

而道家的「無為」應變方式是回歸自然本性,也就是沒有善惡禍福的區別對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乘道德而浮遊」,隨著變化而變化,不管狀況是好是壞都與之同步。

看到差別的關鍵所在了嗎?世間版的「隨機」是有好壞順逆之分的,所以「成龍」是好時機,「成蛇」這是壞時機,所以「應變」的方式是在逆境時要力爭上游,在順境時要未雨綢繆。這種「應變」是與變化不同步,沒有「與時俱化」(跟著改變)更沒有「無肯專為」(順逆都接受)。

道家版的「隨機」是真隨機,對「有用/成龍」或「沒有用/成蛇」一視同仁,視之為變化來到,那就跟著改變,本來與之不同而現在變到與之相同就是了,這樣就能如莊子所說的「物物而不物於物」,主宰外物,不被外物主宰。

當你心中沒有「有用」與「沒有用」的區別,當有用時有用、沒有用時沒有用,這樣變化又能奈你何呢?

2025 年 3 月 31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螳螂捕蟬,黃鵲在後

by 老燕 2024 年 6 月 6 日
作者 老燕

這是大家在學生時代都學過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鵲在後」,典故出自莊子的「山木」篇,而且這組成語只是整個故事的一個環節,就連莊子也深陷其中。這個故事不但呈現出食物鏈是如何的環環相扣,還有可別以為人能自外於食物鏈,我們也很可能跟莊子一樣被牽連其中,好奇吧!

萬物本來就是互相牽連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莊子到雕陵的栗子園遊玩,看見一隻怪異的黃鵲從南方飛來,牠張開翅膀有七尺寬,眼睛的直徑有一寸那麼大,牠擦過莊子的額頭,停在栗子林中。莊子心想:「這是什麼鳥啊?翅膀大卻飛不遠,眼睛大但看不清楚。」於是莊子提起衣服,快步跟過去,同時手握著彈弓在一旁守候。

接著莊子看到一隻蟬,一副剛找到蔭涼的樹蔭快活不已,完全忘了自身的安危;同時間一隻螳螂躲在隱蔽的樹葉中,準備捕蟬,牠眼巴巴地盯著即將到口的美食,殊不知早先停在樹上的怪鵲已盯上了牠正要下手…

到這裡,蟬不知身後有螳螂,螳螂又不知吃了蟬後,立馬會被黃鵲吃下肚,而吃飽了的黃鵲也還不知已被莊子瞄準要用彈弓射下牠,真的是一幅「活生生」的食物鏈生態系圖,而且天天在天上地下上演無數回。

莊子看到眼前這一幕幕的連環套,不禁感歎:「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意思是:萬物本來就是互相牽連,因利害關係而一個招惹一個啊!這時他趕快丟下彈弓掉頭就跑,但卻招惹到栗子園的守衛,以為莊子是來偷栗子的人,立刻追上前責問他。

忘身忘形忘真

被誤以為小偷的莊子,回家後一連三天都悶悶不樂。莊子的弟子看見老師不開心,詢問是怎麼一回事?莊子回答:「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意思是他在這個過程中,只關注外在事物的跡象(守形),忘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軀也有安危(忘身),亦即只看到眼前的表相(濁水),而昩於自己所置身的大環境(清淵)。

其實,「螳螂捕蟬,黃鵲在後」重點不在誰吃了誰,而是指出所有生命都有的共同盲點,在顧及眼前的利益時,容易忽視背後看不見的危險。

為什麼會這樣呢?莊子在故事中描述,蟬「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見得而忘其形」、黃鵲「見利而忘其真」,可見蟬只看到蔭涼的棲身之處、螳螂眼中只有美味的蟬、黃鵲則緊盯著蟬不放,這些都是莊子所謂的「濁水」,是看得見的美蔭、得、利,於此同時蟬「忘其身」、螳螂「忘其形」、黃鵲「忘其真」,結果是統統落入食物鏈的循環系統中(清淵)。

我們也知道這世界要生生不息,蟬得吸樹汁、螳螂必須吃蟬、黃鵲要以螳螂裹腹,不然萬物無法生機盎然,但這生機的背後卻隱藏了生命體的罩門,也就是莊子觀察到的見美陰、見得、見利,就忘其身、忘其形、忘其真。

這有可能是生命體「見獵心喜」的本能反應,只會專注於自己的「獵物」上,完全忘記自己也是一種「獵物」,下場就如這則寓言故事一再呈現的「見獵」變「被獵」,循環不已,就連領悟力高的莊子,也無可避免落入這個陷阱而懊惱不已!

這個故事說的只是小生物間的生剋現象嗎?看看時下猖獗的詐騙集團,他們用的手法不也一樣?先用中獎、美言、小獲利來引誘你,當你直盯著這些到手的「獵物」時,是否渾然不覺自己已是被虎視耽耽的「獵物」?這不正是莊子所說的「見利而忘其真」?

不用懷疑,「螳螂捕蟬,黃鵲在後」也天天在人類社會中上演。

2024 年 6 月 6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