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Tag:

莊子田子方

故事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by 老燕 2025 年 3 月 17 日
作者 老燕

今天來談「無為」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詞:「無為而治」。

你可能會問,現在都民主時代了,還需要老莊對君主建言的「無為而治」嗎?

先來看姜太公(姜子牙/臧地老人)釣魚獲周文王賞識的故事。

典法無更,偏令無出

莊子在〈田子方〉篇引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歷史故事。話說周文王到臧地巡視時,看見一位老人在垂釣。莊子寫道:「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老人雖在垂釣,但心卻不在垂釣上。不是拿著釣鉤真的要釣到魚,只是一般的釣一釣,無心得魚。接下來就是史載的,周文王想把國政託付給他。但文王又怕大臣父兄會猜忌不安,於是他假說先君託夢並透過占卜,成功邀到臧地老人前來主政。

臧地老人當上(相當於今日的行政院院長)後都做了些什麼事? 典章法規全無更改,偏頗的政令從不發布。過了三年,文王到國內巡視,看到士人不結黨營私,長官也不邀功了,境外諸侯國自訂的度量衡不敢進入境內。可見士人不搞小圈圈,能群策群力;分層負責明確,長官也邀不了功了;境外度量衡不敢入境意味諸侯沒有二心,遑論造次。

於是文王拜臧地老人為太師,對他行人臣之禮後說:「這樣政事可以推及天下了嗎?」臧地老人悶聲不響,沒有回應,早上還在處理政事,晚上就落跑了,從此人間蒸發。

看來臧地老人主政時,只是沿襲原有的法制根基,且不頒發偏袒會激起對立的政令,真的沒有什麼「作為」,但妙得很,卻至少有三項「政績」,讓周文王佩服到拱他出來治天下。這就是道家推崇的「無為而治」,以「無為」達成天下大治。

看似沒什麼作為卻都「治」好了?道理何在?

為無為,則無不治

莊子在〈天道〉篇中,進一步闡釋老子的政治理想「為無為,則無不治」。

莊子說:「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

所以,「無為而治」是源自道家從觀察天地間運行的自然律(道)而來,想想看太陽有「管」我們什麼了嗎?如果有的話,他可能會對多曬太陽如愛做日光浴的加收服務費,對擦防曬油、撐傘戴帽抵制他存在的要好好的修理一番!太陽要是意圖「有為」起來,一定能「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所幸,太陽一視同仁的規律運作方式,讓萬物得其所哉,如同老子在《道德經》第57章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老子的「無為而治」理想是希望管理者能仿效「天地」的無為之道,公開、公平、透明、公正,這些不也是民主政治的理想嗎?為什麼太陽做得到,民主政治卻只能是口號?因為天地是「無為」所以能「無私」,但人是「有為」,絕大多數會走向「徇私」。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從觀天地而來,莊子則進一步延伸到不得不「人治」的社會,要如何落實這樣的理想?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不管在君主時代、封建時代或民主時代,要進行管理一定是層層運作,莊子認為管理者(上)應該「無為」,而被管理者(下)應該「有為」,所以政事運作的體制應是「上無為」即充分授權才能「用天下」(讓各領域的專責者盡情發揮),而被授權者(下)反而要「有為」(善用自己的專業或職能)才能「為天下用」(為國家把負責的事做好)。

所以,如果上下都同時「無為」或「有為」就會出問題了,莊子說:「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王。」

這也是為什麼臧地老人的「無為」,卻能有「績效」,因為「上無為」讓「下有為」,一旦長官公平公正公開且充分授權即在「用天下」,每個人的權責清楚了能放手做事即「為天下用」。這時士人也無需費事去搞分化、長官也無功可居、諸侯也沒有見縫插針的機會了。這就是為什麼「無為」生得出「績效」來!

如莊子說的:「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充分授權)是為了讓做事的人各盡其責。

當然這是「無為而治」的理想,而現實世界常常是反其道而行,往往是「上有為」,在上位者有自己要貫徹的想法(多跟權力有關),至使「下無為」,在下的只能聽令行事,無法有真正的作為。

本篇無意沾染政治口水,純粹是一起了解一下「無為而治」讓「任事者責矣」的道家政治藍圖。

2025 年 3 月 17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2

by 老燕 2025 年 2 月 10 日
作者 老燕

歷來有些大比賽前被看好的選手,卻跌破眾人眼鏡,輸了這關鍵的一役,原因林林總總,有的還傳出陰謀論,但總歸一句:就是失常了!(失去平常的水準,只是其平常的水準是超標的)

為什麼會失常呢?都說壓力太大、太過緊張、沒睡好覺、水土不服…

所以,很可能敗就敗在沒掌控好那顆得失心吧!

今天我們來看「無為」的另一面,凡事不入於心,那何來的得失心呢?

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

莊子在〈田子方〉篇引述春秋時代虞國大夫百里奚的故事,在晉國滅了虞國後,百里奚被賣到秦國為人養牛,不久深獲秦穆公賞識,重用他進行政治改革,他勤政愛民使秦國一躍而為大國。

秦穆公是如何慧眼識英雄的呢?莊子說:「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故飯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也。」百里奚本來貴為大夫,因國破被俘,被支使去養牛,但他隨遇而安,沒把官祿放在心上,所以養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了他地位的卑賤,將政事交託給他。

在這個過程中,百里奚經歷幾上幾下,不論是在上或處下,他都應付裕如,為什麼?莊子歸功於他「爵祿不入於心」,所以能在亂世中進退有據。

凡外重者內拙

那我們一般人呢?對得失是患得又患失啊!

莊子在〈達生〉篇曾以賭注來說明得失心:「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如果是用瓦片當賭注,即身手敏捷;如果用帶鉤當賭注,就會戒慎恐懼起來;一旦是用黃金當賭注,則神志昏亂。

為什麼?莊子說:「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其實,賭注用的技巧都是一樣的,之所以瞻前顧後,那是因為看重外物。大凡把外物看得太重的人,內心就會笨拙。

你可能要抗議了,這是賭徒的心態,怎能與一般人為目標、為夢想全力以赴相提並論呢?

問題就在,為目標拼搏,不也是在下人生賭注?不然花那麼多時間、金錢、心力後,難道是希望摃龜嗎?不也是希望抱得大獎、賺得盆滿缽滿嗎?

瓦注、鉤注或黃金注看起來是外在價值的高低,卻能左右我們內心的上下起伏,其結果則關乎成功或失敗。

重點是,我們這孤注一擲的目標是「瓦注」、「鉤注」或「黃金注」?如果愈在乎(以黃金注比喻),那很抱歉,就愈有可能落入「外重者內拙」的得失心裡,本來練習時(瓦注)活靈活現,上場前(鉤注)緊張了起來,登場後(黃金注)手腳不聽使喚了…是自己的技巧一時間大倒退了嗎?還是被莊子說中了:愈重視外在的表現,內心就愈笨拙?

當我們在為抱負奮鬥、為理想執著、為夢想燃燒時,起心動念都是出自於我要do something(有番作為)。這番作為在別人眼裡可能沒什麼大不了,可是卻被自己或重要他人(父母、師長、校譽、國家排名、隔壁班的女孩等)賦予了非常的意義與無比的價值(亦即被鍍金了),這樣你還能以平常心或瓦注以對嗎?

而百里奚的「不入於心」,養牛也沒聽說他立志要養出冠軍牛,也沒嫌養牛日後沒有出路,就是順著當下的處境把該做的事做好,這就是道家所說的「無為」,並非沒有作為(他養的牛肥滋滋耶),只是不是有「心」作為(設定養牛要養到哪個檔次之類)。沒有使命必達的目標鞭策,純任的活在當下此時,這種沒有得失心的專注品質,不是活在離目標還有段路的人所能企及。

別再勸要赴重大比賽的人抱持平常心了,從出發點就不是平常心,在快達標前從何而來的平常心?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無名小卒可一戰成名,成了大黑馬,如果莊子所料沒錯,因為其他來比賽的下的都是「黃金注」,獨獨他是「瓦注」。本來只志在參加,不料卻抱回金杯。

實情是,他也「失常」了,只不過大家不習慣從這一面看,因為他的「失常」成功了!

2025 年 2 月 10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功名利祿來投宿

by 老燕 2025 年 1 月 27 日
作者 老燕

上週寫了功名利祿的好與了,舉的例子都是對功名利祿寧死不屈或寧可隱居深山的人,所以道家對功名只有「出世」一途的選項嗎?完全不顧慮大多數上有老、下有小需要養家糊口而不得不「入仕」的人?

不是這樣的,莊子對於人世間功名利祿的現象是有很深刻的觀察與解析。

得失之非我也

莊子在〈列禦寇〉篇舉宋國大夫正考父的例子,說他「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古時候一命為士,二命為大夫,三命為卿,可見正考父官運亨通,步步高升。他第一次被任命為士時逢人就曲著背、第二次任命為大夫逢人即彎著腰、第三次任命卿時俯著身子、沿著牆邊走路,看來他不能再升了,否則他得爬行了!

接下來莊子說一般人是怎樣呢?「一命而呂鉅、再命而於車上儛、三命而名諸父」,意思是一命為士就自大了起來,再命為大夫狂到在車上跳舞,三命為卿時就直呼長輩的名字了,看來這也不能再升了,不然接下來性騷霸凌就要出事了。

莊子認為官位愈高姿態應愈低,二者應該呈反比。為什麼?

莊子在〈田子方〉篇說了這麼個故事,隱士肩吾問楚國賢人孫叔敖:「你三次出任宰相不感到榮耀,三次下台也沒有愁容,我起初不相信你,現在看你泰然自若,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孫叔敖回答,功名利祿是「其來不可卻,其去不可止,得失之非我也」,也就是宰相的職位來時我無法推辭,去時我無法阻止,得失都由不得我啊,我有什麼好驕傲或憂愁呢?

接下來莊子借孫叔敖說出:「我何以過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意思是:我有什麼過人之處?不知道可貴的是宰相呢,還是我?如果可貴的是宰相就與我無關,如果可貴的是我,那就與宰相無關。

所以孫叔敖跟許由一樣,都能區分「實」(自己)與「名」(功名)的不同,而且許由甚至認為「名乃實之賓」,不會把功名利祿這樣一時來投宿的「客人」當成「主人」(實/自己),這樣「客人」要離去時,雖會依依不捨,但不至於怨天尤人或抑鬱以終。但若是反客為主,把功名當主人,把自己當客人,等時候到了功名要check out了,就會感到像是被主人(功名)下了「逐客令」般的情何以堪。

何謂寵辱若驚

這也是為什麼老子在《道德經》第13章說:「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在道家思想中,絕大多數人都只看到「陽面」,也就是看得到或得到的一面(好了的「好」面),所以都以為「寵為榮」(好/陽),而沒看到交纏在一起的「寵為辱」(了/陰),還有陰陽不斷在交互轉化的變動過程,好(有/陽/寵)的開始,也是了(失/陰/辱)的出發。

所以為什麼要視「寵為下」與「得之若驚」,因為遲早會「失之若驚」,在得寵(陽)時,失寵/辱(陰)也開始向陽面轉動,直到二者互換,到時「失寵」轉換成陽面(被看到了/成事實了),換「得寵」成陰面(失去了/看不到了),那時再來夢醒看破,已是後知後覺了。

那是不是「寵辱不驚」比「寵辱若驚」更明智些?沒看那「寵辱若驚」的正考父再升上去都要爬行了,不是從頭到尾都抬頭挺胸走路比較好嗎?

只能說「寵辱不驚」是甄士隱與跛足道人一起攜手去到的地方,在能如如不動之前,仍身處人世的煙塵中,是無可避免活在有無交錯的上上下下間。

「寵辱不驚」是「彼岸」的境界,老子的「寵辱若驚」則指引我們如何在「此岸」安居樂業,是道家的慈悲與智慧。

大家新年快樂!蛇年到,祝大家蛇麼都如意!

2025 年 1 月 27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