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Tag:

莊子達生篇

故事

豬的選擇

by 老燕 2024 年 11 月 18 日
作者 老燕

地球上如果有一種最被污名化的生物,那應該就是「豬」了!什麼死豬、肥豬、懶豬、笨豬…乃至時下的流行語「豬隊友」,都讓豬蒙上「不白」之冤,就是直接被「拉黑」了!所以,今天要先解釋一下本文的主題「豬的選擇」,是真的「豬」的選擇,而不是「豬的」選擇,因為後者意思是,搞砸的、愚蠢的、像豬一樣的選擇。No!No!就是身為一隻豬,會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

豬的選擇vs.人的選擇

這樣的奇想來自莊子。莊子「達生」篇有一個以豬喻人的寓言故事。

話說祭祀官穿上黑色的禮服,來到豬圈,對著豬說:「你是不是不想死呢?我花三個月的時間餵養你,然後守戒七天,作齋三天,再用白茅草做席位,把你的兩肩兩臀放在雕滿紋飾的供桌上,這樣你是不是就願意死了?」

接下來是莊子的自言自語,他說,如果是為豬著想,或是問問豬自己,就會覺得與其讓牠死後備極哀榮,還不如讓牠吃著糟糠,待在豬圈裡打滾也好。但如果是人為自己打算,那麼只要活著能享受榮華富貴,死後裝在雕滿紋飾的棺材與靈車上,就會願意這麼做。

最後是莊子的千古之問:為豬著想,會拒絕;為自己著想,卻同意。那麼人與豬的差別何在?

這下被侮辱的不只是豬了!之所以會這麼想,真的是豬太「黑」了,以至於以豬的選擇來比擬人的選擇,不管人是做出比豬還高明的選擇,或就是做出「豬」的選擇,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都會不屑跟豬比的。更何況,萬一結果是「比豬還不如」,那不就顏面掃地了!

莊子就是如此擁有超越的視野,他的「齊物」(萬物一體)思想,是不會看輕豬,但與此同時的是,也不會看重人,反而是要打破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惟方式。

這則故事提供我們「反面」的看法,也就是我們人類看重的財富、權力、尊貴等特別待遇,對豬而言,一點也不特別,反而如果能選擇糟糠、豬圈,那牠們寧可過自然的生活,而不是這些帶著標記著身分地位高低的象徵符號,對牠們來說,這些尊榮能值幾個「糟糠」嘛!

但是我們人類就不同了,一生的打拼為的就是能提升自己的價值,而且奇怪的是,這些價值都是顯現於外的「名號」,如瑪莎拉蒂、香奈兒、帝寶、頭等艙、CEO、總統…,莊子提醒我們,這些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符號,對大字不識一個的豬來說,一點價值也沒有,所以是比糟糠還不如。

這個故事最後的提問是,如果以人的高度來看豬,會認為牠拒絕這些虛名比較好,但輪到人自己做抉擇時呢?則爭先恐後要擁有這些表相啊!

莊子的選擇

在看過人與豬不同的選擇後,來看看莊子自己的選擇。

莊子「秋水」篇記載莊子拒絕楚威王擔任官職的請求。當時莊子正在山東的濮水釣魚,楚威王派了兩個大臣前來游說莊子入閣。

莊子拿著魚竿頭也不回的說:「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盛在竹盒裡用布巾包著,保存在廟堂之上。請問這隻龜是寧可死了留下龜殼讓人敬拜呢?還是寧可活著拖個尾巴在泥地裡爬?」

兩個大臣異口同聲說:「當然是寧可拖著尾巴在泥地裡爬。」

莊子說:「那麼請回吧!我還想拖著尾巴在泥地裡爬!」

可見,莊子做的是「豬」的選擇,他是不會做出所謂的「豬的」選擇啦!

2024 年 11 月 18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舒服到忘了舒服

by 老燕 2024 年 11 月 11 日
作者 老燕

上回我們講莊子的「呆若木雞」故事,解釋了什麼是「呆若木雞」的減法訓練,這對訓練不敗鬥雞來說,無異是絕佳的創意點子。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對於想練就絕世技藝的工藝家來說,莊子又有什麼驚天的建言?

梓慶削木

同樣出自莊子「達生」篇的「梓慶削木」寓言故事,說的是與訓練呆若木雞異曲同工的故事。

話說魯國的大木匠慶削木頭做成的鐘鼓架,看到的人都驚為鬼斧神工之作。魯侯問他:「你有什麼秘訣嗎?」

慶回答說:「我只是個木工,哪裡有什麼秘訣?」但他想想還是有一點可說,就是他在動工前會以齋戒來安定心靈。最先齋戒三天,這時沒有了獎賞利祿的心;接下來齋戒五天,此時沒有了毀譽巧拙的想法;最後齋戒七天,這時會忘了身體四肢,也忘了是在為朝廷做事,而能技巧專一且不為外物所擾;這才深入山林,觀察樹木的自然本性,看到有形如現成的鐘鼓架才動手施工,沒有則不做。

木匠慶說:「我的秘訣大概就是,我是以我的自然來合樹木的自然吧(以天合天)!」

「梓慶削木」與「呆若木雞」為什麼是異曲同工?前者是講如何忘記,後者是如何減去,都不是「增益其所不能」的加法積累方式。

以木匠慶來說,他在動手施作前,要先做三個階段的「心理準備」,先是忘利(獎賞利祿)、繼而忘名(毀譽巧拙)、最後忘身(身體四肢),三忘之後,才會進入到實作的部分,這時還要配合有「可造之材」才動手,而能成就鬼神之作的秘訣就在「以天合天」。

所以,豈只良緣需「天作之合」?從道家思惟來說,要成就任何「驚天之作」若能「以天合天」(自己的自然與外境的自然相合),自能「佳作天成」。沒錯,就是自己要先三忘,不再患得患失且心無旁騖,再加上老天爺加持(有順風順水的境遇),才有可能驚天地、泣鬼神啊!

工倕畫圓

可別以為莊子對「忘記」的著墨僅止於此「三忘」。

再來看「達生」篇的工倕畫圓故事,說的是工倕隨手畫個圓就比用圓規畫的還好,莊子說這是他「指與物化」,亦即靠的不是心思計量,而是手指與所畫之物凝合為一,達到心靈專一而沒有窒礙,才能徒手畫圓。

接下來,莊子提出「三忘」(忘利、忘名、忘身)的2.0版:忘足、忘腰、忘是非、忘適之適。

為什麼要忘足?不是用手畫圓,要忘掉的應該是手指,怎麼會是腳趾?

在這裡莊子是拿腳來比喻,他說如果鞋子舒適,會讓人忘了腳的存在(忘足);如果腰帶舒適,會讓人忘了腰的存在(忘腰);如果心靈安適,會讓人忘了是非對錯(忘是非)。

想想當你胃不舒服,是不是這時才會感到胃的存在,當胃舒服時你是會忘記胃無時不在蠕動,不是嗎? 只要是舒適的狀態,通常會讓人舒服到忘了,可見「忘記」、「不存在」才是舒適的。

接著莊子說:「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當我們內心專一,不隨外物改變,則所遇之事都能安適。這也是為什麼道家注重「順其自然」,這樣內外在都安適了,能不事事順利嗎?反之,內在不安、外在動盪,如何能諸事順遂?

而舒舒服服、順順利利的,就是莊子想望的嗎?了解莊子的你,一定知道還不是莊子!

莊子:「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始是本性的意思,亦即本性安適又沒什麼不安適的,就是忘掉了安適的安適。

如果你舒舒服服的,又記得現在舒舒服服的,那就還不是真正的舒服哦!真正的舒服是你連這舒服也忘記了(忘適之適),才是真舒服!

為什麼?因為「舒服」的本質是忘了其存在,如果舒服時還記著這是舒服,而不是忘了這就是舒服,那就代表~~還不夠舒服啦!

等一下,這不是在說工倕徒手畫圓畫得比圓規好嗎?怎麼到後來歪樓討論起什麼才是真舒服?

還不了解莊子嗎?梓慶削木、工倕畫圓,都是一種「以天合天」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如果要讓世人了解,就是試想當你舒服到忘了舒服時(如忘足,鞋子舒服就會忘了腳的存在)就對了!

信不信,下次當你舒服到忘了舒服的時候,畫個圓就知道了!

2024 年 11 月 11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你準備好了嗎?

by 老燕 2024 年 11 月 4 日
作者 老燕

莘莘學子,一天到晚最常被問的就是:你準備好了嗎?

「是要準備好什麼啦?」很多學子不耐的回。

這其實是很實實在在的回答,因為「準備好了」一詞是很抽象的,也沒有明確的標準,你可以心中有數的說:「我已準備好考二十分。」但就是沒辦法胸有成竹地說:「我已準備好了」。

不管是要進考場、戰場、情場、還是屠宰場,只要是要做足準備的事,「準備好了」就是沒有一個準,可說是全憑個人感覺,還真的有那麼一點「玄」。

而玄的事問道家就對了!方法保證你聽過後,下巴準備好掉下來!

呆若木雞

相信大家都聽過「呆若木雞」的成語,這是出自莊子「達生」篇的寓言故事,其實莊子在這篇一連講了好幾個跟「什麼是準備好了」有關的故事。

來看看「呆若木雞」的準備方式。

話說紀渻子為周宣王培養鬥雞,培養了十天,周宣王就問:「雞可以上場了嗎?」紀渻子說:「還不行,牠現在姿態虛矯,全靠意氣。」過了十天,王再問,紀渻子說:「還不行,牠對外來的刺激還是有所回應。」再過十天王又問,紀渻子說:「還不行,牠看到別的雞還是會怒目而視,有些氣焰。」再過十天王又問,紀渻子說:「差不多了!現在別的雞叫,牠已不為所動,看起來就像一隻呆呆的木頭雞。牠的天然本性已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來應戰的,一見到牠紛紛掉頭跑掉。」

如果你是家長,一定會氣得跳腳。好好的一隻鬥雞,培養了四十天成了「呆若木雞」,最大的本事只是把其他的戰鬥雞都嚇跑,這算哪門子的「準備好了」?

說的也是,如果莘莘學子讀書讀到「呆若木雞」,大概只會嚇到家長老師,可想而知最後只能抱「鴨蛋」回家!比完全沒準備還能猜中幾題還不如!

減法的準備方式

「不只是故事」說了那麼多莊子的故事了,大家也應該有所領會,道家的核心思想是「無為」,但「無為」不等於「不為」(不準備),而是一種類似「減法」的準備。

這個方法很妙哦。

如果你聽到小孩說,我原本要看2小時才能看完下禮拜要考的科目,幾天後只要看1小時就看完了,到考前只要看10分鐘就沒什麼可看的了。這就是所謂的「小考小玩,大考大玩」的道理所在,原本要花2 小時才看得完,考前只要看10分鐘就看完了,不就可以去玩了?

這正是「減法」的準備方式。

反之,當你發現小孩愈準備愈忙碌,原本準備2小時就可去睡覺,到後來要讀到3小時、3.5個小時…,然後常在那兒翻箱倒櫃,自言自語倒數第二個抽屜不是有考前猜猜猜題目卷、書包左邊的袋子裡應該還有必勝秘笈…那很抱歉,貴子弟愈準備愈多,所以做的是加法的準備方式,意思就是還沒準備好啦!

你可能要問,奇怪了,為什麼減法的準備方式才能「準備好了」?

我們回頭來看「呆若木雞」的故事,紀渻子是不是對這隻鬥雞進行的是減法訓練?完全沒給牠題目卷、也沒貫輸牠什麼必勝秘笈?而是先減去牠的意氣、驕氣、盛氣,直到牠對外界完全不為所動?莊子說此時這隻鬥雞已訓練到「德全」的境地,也就是完全護住了牠的天然本性,此時的牠必定是立於自己的根本,完全不受外物所擾,這個狀態就可以說牠「準備好了」!

把鬥雞的減法訓練應用到考試上,也就是愈讀愈專注且能掌握到根本,此時會覺得書本上的內容都是「相通的」,無須東也準備西也準備瞎忙一通,而是自然而然的融會貫通。

只要是「通」了,掌握到的就是根本的,而且一定是最少的,所以「少即是多」就是這個意思。

2024 年 11 月 4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