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Tag:

莊子養生主

故事

我們只有一個身體

by 老燕 2024 年 12 月 30 日
作者 老燕

(今天繼續寫莊子的養生主思想,所以沒有故事,想看故事的人可略過了。)

上回我們說了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並提醒這個故事是莊子以解牛借喻人如何善養我們與生俱有的自然之軀。

今天我們再進一步了解莊子獨到的養生觀,先來看他在庖丁解牛故事前的一段引言,也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莊子這句話說得很白:要命還是要學?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隨無限的知識,一定會搞得很疲累!

問題是身心如何平衡?

這裡的「生有涯」與「知無涯」正好可對應養生的兩面:身(形體)與心(精神)。「生有涯」指有限的身體這很容易理解,而「知」廣義來說是探求知識的心識活動,屬於心靈的面向,所以莊子以這段話拉開「養生主」的序幕,開門見山點出古今中外世人的糾結:靈與肉,孰輕孰重?

而這不就是養生首要面對的難題:我是要照顧好區區的身體?還是追求無限的心靈成長?

現在來看,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要追求身心的平衡健康,兩面都要兼顧。

但要怎麼兼顧呢?早上聞雞起舞三小時、讀經三小時、練拳三小時、棋琴書畫再三小時?這是鐘擺過的生活,人不是這麼生活的。

人會怎樣?在起舞時心懷鴻鵠之志,在讀經時為避免打瞌睡會頭懸梁、錐刺骨,這不只是在鞭策自己了,已搞成了流血事件,結果是,大家都摔在同一個地方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因為無限的心靈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承載的身軀。

所以,莊子接下來說:「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既然知道了還要汲汲於追求無限,就會弄得更加魚累累!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一直陷於各種體重管理的迴圈中,在豐滿與骨感間找不到那個將將好的平衡點。

養生首要之務

於此,莊子提出養生的第一個要務:要知道性命有數,不要以精神上無限的追求去壓榨自己有大限的身體。

莊子可說是敢提出重視身體要多於精神的先鋒,大多數的宗教或思想門派都是高舉精神、輕賤肉身,認為人的精神層次嚮往真善美,而不爭氣的肉體卻是引人向下沈淪。無奈,是大自然的設計吧,身體往往很「誠實」,讓人只能在罪惡的深淵中(有涯)苦苦仰望著崇高的精神(無涯),像是發了憤的孫敬只好在瞌睡中再引錐刺骨一下吧!

道家的「道」看起來是在追求至高的精神境界,但不是的,道可粗略理解為自然律,是自然運作在萬物上的法則,所以人儘管是萬物之靈,我們有著別的物種沒有的精神/心靈/意識/靈魂,但很抱歉,我們的自然之軀還是受制於這套法則的支配。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主張「貴大患若身」,意思是我們的大患多來自身體,所以要防大患上身,應該先重視自己的身體(貴身)。

那莊子有什麼具體的「貴身」建議呢?

莊子在「養生主」提出了三個法寶:「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

原來,養生真的可以與善惡有關,畢竟養生要伺候的主子不就是身與心?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世俗所謂的「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世俗認為的「惡事」不要遭到刑罰,順著自然的理路做就對了。

好的,一眼看過去,好像是提醒人在江湖行善行惡要拿捏好分寸,然後還是那句老話「順其自然」,這是哪門子的養生法?

很多版本的解讀都聚焦在道家主張的「守中」,不要過度上。其實,這些法寶正呼應了養生應持守「有涯」之身,不要搞到被「無涯」之知(名與刑)所殘害的地步,為什麼?真正的善珍貴的是以身體去行出來的,但行善到在乎名聲的地步,就是在以無限的貪求強加於有限的身軀上;同樣的,身體能行的惡也是有數,罪大惡極到遭致刑戮之罰早就超乎身體的能力範圍了。

所以,所謂的「靈/善」與「肉/惡」是不是也要修正一下?有限的身體能做的只是些小善小奸小惡,而背後那個需索無度、無限大的主謀是誰呢?

用時下的流行語來解釋,雖說要兼顧身心平衡,但身心是何等的不對等,莊子提醒我們養生的首要之務:千萬不要讓那無限大的精神去霸凌自己有限的身軀啊!

因為我們「有」的是什麼?愛地球的你,一定同意:

我們只有一個身體。

那高貴的精神/心識/靈魂/理性/思考…呢?在道家來看,那是人類文明的衍生物,雖然也屬道家非常重視的「無」的範疇,但此「無」非彼「無」,不能再說下去了,不然大家統統都會被追隨「知無涯」給累壞的。

2024 年 12 月 30 日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從庖丁解牛看養生

by 老燕 2024 年 12 月 23 日
作者 老燕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庖丁解牛」的故事,及其相關成語「游刃有餘」、「躊躇滿志」,很多人以為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在說庖丁解牛技術了得,甚至已達到藝術的境界,全篇沒有顯露絲毫屠夫的殺伐之氣,還以為進行的是屠牛印象歌舞秀,堪稱已臻屠宰的化境!

但這個故事的重點卻不在這兒呢!因為庖丁在向文惠君詳細解說他如何完美解牛後,最後文惠君說:「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怪了!聽完故事後,不是應該佩服庖丁的神乎其技嗎?但文惠君卻是從中得到養生的秘訣,文中也沒提及牛肉的營養價值、哪個部位好吃、也不在勸人以解牛練身體…

不過,莫明其「妙」不就是莊子的風格嗎?

這個故事展現出莊子超高的文采與想像力,讓我們來好好的拜讀一下。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話說有個名叫丁的廚師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看到沒這裡描寫丁廚師以手觸、肩依、腳踩、膝抵住牛,其間無不嘩嘩作響;接著引刀後的霍霍聲,「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意思是運刀的聲音莫不切中音律,既配合《桑林》的舞曲,又合於《經首》的樂章,意境高不高?這不是在表演舞樂,而是在解牛,說白話是在宰牛耶!佩不佩服莊子?!

文惠君自是讚不絕口,問庖丁技術何以能達到如此境界?

庖丁放下屠刀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超越技術的層次了。我剛開始解牛時,眼前所見的是一整隻牛;三年之後,就看不到完整的牛了;現在的我是以心神接觸牛,而不是用眼睛看牛,感官作用已完全停止,全憑心領神會。」

接下來庖丁解釋他的刀功,他說普通廚師是用刀砍骨頭,每月得換一把刀;好的廚師是用刀割筋肉,每年換一把刀;而他這把刀已用19年了,支解過數千頭牛,刀刃還像新磨過的。絕技在哪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因為牛的骨節之間有空隙,而刀刃薄得沒什麼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導入有空隙的骨節,自然揮灑自如、綽綽有餘。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但這些跟文惠君從中領悟的「養生」有什麼關係啊?

其實,時下流行的「養生」一詞最早就是出自莊子。

「庖丁解牛」即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這是內篇中最短巧的一個篇章,主要闡釋莊子對養生、生死的看法。

道家思想中不乏與「養生」有關的概念,如莊子在「讓王」篇也提出過「尊生」、「重生」,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過「貴身」、「攝生」,所以對愛護疼惜與生俱有的生命之軀,老莊都無比重視。

其實,庖丁完美解牛只是依照道家「順其自然」的方法,如莊子文中所說的「依乎天理」與「因其固然」,依照牛自然的生理結構,順著牛本來的構造下刀,然後「以無厚入有間」,這樣還會砍到骨頭、割到筋肉嗎?

換言之,養生就跟解牛一樣,老天爺給我們的自然身軀自有其運作的道理、或非如此不可的地方,只要我們依順著天理、不違逆本該如此,掌握到此天然的機制,自可頣養天年。

可惜一般講到養生之道,好像都不在強調要順其自然,重點多在鍛鍊、強化、改變、甚至還有先破壞以刺激生長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方式,這已不是在養生,而是在求生了。

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目前遵循的養生方法,如果有常得餓到眼冒金星、吃喝下難以下嚥的東西、運動到要接受復健治療…只要讓你感到不是「游刃有餘」的方式,在莊子看來統統不養生!

2024 年 12 月 23 日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靠北什麼?

by 老燕 2024 年 10 月 7 日
作者 老燕

好久沒講故事了!今天來講一個跟「靠北」有關的故事。

為什麼?因為一連八篇有關莊子「秋水篇」河伯與北海若七次答問的文章,都在說理,就有人跟我靠北,故事呢?

也就是牛肉在哪裡的概念。

也是,「不只是故事」的「料」應該在故事。

三號而出可以嗎?

話說莊子在「養生主」篇說了這麼一個故事:老子過世了,好友秦失去弔唁,就在靈前號了個三聲轉身而去。弟子看了很生氣責問秦失:「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你就這樣弔唁可以嗎?」

接下來莊子說明了他的生死觀,他指出古時候認為人活著是頭下腳上被吊起來的「倒懸」狀態,要到死了才能解脫,所以人活著是在受刑,死了反而值得慶幸,對於生死最好安時處順,哀樂不入心。

這個故事有意思的是,為什麼老子的弟子認為秦失在靈前哭三聲是不夠朋友?

這是因為哭有很多種哭法:正統的「哭」是有淚有聲;有淚無聲是「泣」;無淚有聲的是「號」;有淚有鼻水的是「涕」,所以秦失「號」了個三聲,有聲音卻沒佐以淚水或鼻水,就朋友的交情來說是「哭不到位」。

你會想,這太好笑了吧!難道哭也可以量化嗎?哭最重要的不是真情流露嗎?

問題就在如果你是為自己哭、私下一個人哭,是可以愛怎麼哭怎麼哭。可是當你是為別人而哭,尤其是為過世的父親而哭,這在古代可是天大地大的事了,整個街坊鄰居都豎起了耳朵、張大了眼睛,等著要看你有多孝順或多不孝!到時候哭不哭由不得你,你得照規矩哭。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時候的「哭喪」、「哭禮」可以有多麼顛倒。

孔子惡野哭者

孔子在從政前的工作是擔任「喪祝」,也就是主持喪禮的人。對於喪禮,尤其是喪禮中的哭禮自有一套看法。「禮記.檀弓上」曾記載:「孔子惡野哭者」。字面上可說孔子討厭亂哭一通的人。其實,這裡孔子所惡的「野哭」是指要有所區別的哭,文中指出若是哭兄弟則哭於廟、哭父親的朋友哭於廟門外、哭老師於寢室…泛泛之交則哭於野外。可見哭要適得其所。

到了南宋朱熹的「朱子家禮」對於葬禮中的哭禮要求得鉅細靡遺,什麼時候怎麼哭都有指引,如既絕乃哭(厭氣後就要哭),小斂要袒哭(袒露單肩並束髮哭)、大斂則哭僻(搥胸頓足的哭)、然後停棺期間要朝夕哭(且夕奠要哭無時),接下來聞喪、奔喪都有相關規定,到了安葬後要反哭(回頭不捨的哭)、至家哭(望門即哭),接下來還有各種儀式都要哭哭哭,最後才進入卒哭(哀至不哭),明訂卒哭後就不能哭了。

你是不是覺得這樣的「哭爸」是不可能的任務,朱子也想到了,所以文中多次提及「代哭」,就是在場的親朋好友都可輪流來代喪家哭,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出現了專業的「孝女白琴」來代哭。

這樣的哭禮加加減減延續至今,2006年作家劉梓潔的「父後七日」寫到:「總有人在旁邊說,今嘛毋駛哭,或者,今嘛卡緊哭。我和我妹常面面相覷,滿臉疑惑,今嘛,是欲哭還是不哭?」

後來她悟出了:「以前都聽人家說,累嘎欲靠北,原來靠北真的是這麼累的事。」她哥聽到後笑到打滾,罵她真的很「靠北」。

攘臂而扔之

來看看「靠北」這個詞,上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查詢是「無此資料」,維基詞典的解釋是「靠近北方」,要到「台灣俚諺集覽」蒐羅的閩南語髒話中才看得到「靠北」原係「哭爸」,本指對那種碎碎念式的嘀咕感到不耐而罵人:「你駛哩哭爸哦!」

現在的「靠北」則成流行語,意指抱怨、投訴。

原本「哭爸」是何等重大的傷痛,卻也可成國罵,到現在華麗轉身成「靠北」後,更是人人來靠北,讓五千年來的哭禮大解放。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禮」是在失道、失德、失仁、失義後,才用到的手段,是一種「攘臂而扔之」, 意思是有禮的人在推行禮得不到回應後,就伸出胳臂強迫人行禮。所以老子才會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你看一家之主過世了,是不是全家陷入混亂傷痛,這時懂禮的人出來止亂防野哭,要你何時哭怎麼哭(像不像有支無形的胳臂架著你哭或不哭),看起來是在撥亂反正,但卻造成原本的自然情緒失調大亂,這不是本末倒置、很讓人靠北的事嗎?

2024 年 10 月 7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