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上路4年的108課綱,最近又被炒熱議題。有資深國文老師說,這個課綱拿掉了顧炎武的「廉恥」一文,所以是「無恥課綱」;而且砍掉「倫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的內容,所以是「缺德課綱」。
這麼勁爆的言論,果然讓這位老師一夕間成為有百萬點閱率的網紅,她也為此感到驕傲。但也有老師跳出來批評顧炎武的「廉恥」一文根本毫無文學價值,不必列在課綱,並嘲諷國文課何時成了道德課?這還算客氣,還有人指責這位老師是不稱職不懂課綱意義的老師;最讓人傻眼的是,在當今網路世界,古賢人顧炎武也被肉搜了,還被挖出他過去一些不廉不恥的黑資料,意思是他根本不配談什麼是「廉恥」。
問題是,在學校不學什麼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課綱「無恥缺德」就會讓學生學不到「知恥有德」嗎?還有「知恥有德」真的非學不可嗎?
以上是以下故事的前情提要。
馬衰遇伯樂
現在讓我們來讀莊子的「中規中矩」故事。這個故事先是莊子為「馬遇到伯樂」而抱屈!莊子真的跟大家都不一樣,古有名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偏偏莊子認為馬碰到伯樂是倒大楣的開始。
莊子說,馬的蹄可以踏雪,毛可以擋寒風,餓了吃草,渴了喝水,高興了就跳來跳去,這是馬的真性情也。但伯樂一出現,他說:「我可是很會訓練馬」,這下好了,他為馬烙印、剪毛、削蹄、套上韁繩,接著讓牠們餓著、渴著、奔跑、驟停、排列隊形,而且前以銜勒操控,後以鞭策威逼,訓練到這裡馬已死了大半。接下來陶匠也說:「我做陶土特別有一套,可以讓圓的合乎圓規,方的合乎方矩,整出中規中矩的陶土。」木匠跟著說:「我也很會造化木材,可以讓彎的合乎曲鉤,直的合乎準繩。」
莊子想問的是,難道陶土與木材的本性就是要去合乎圓規、方矩、曲鉤、準繩的嗎?莊子認為,天下萬物都有其常態,也就是曲的不用靠彎鉤,直的不用靠繩墨,圓的不用靠圓規,方的不用靠方矩,要靠鉤繩規矩來矯正的,都是違背自然之道。由此,莊子說聖人常柔性勸導眾人行仁義,藉此撫慰人心,這也是一種背離常態。
什麼才是有害的學習?
看到這裡教育工作者都要跳腳了,那這樣是不是把學校關一關,讓學生就像野馬一樣成天四處嬉鬧玩樂就好了?
說實話,這樣未必會比較不好耶!如果能讓學生回歸自然本性,不用等他們出社會後才覺悟說「要找回真正的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要活出最真實的自己」…這樣不等於在責備以前師長教的都不是如何成為「真正的自己」嗎?那比學生不懂得廉恥與道德,不是對他們更有害?
我們的傳統教育可說是一言堂,社會文化教育的根基都建立在儒家思想上,覺得不教學生仁義道德這一套聖賢之道,學生就有可能變成無恥缺德之徒。但從另一面來看,道家認為仁義道德就是一種鉤繩規矩,本性善的何需學?本性惡的不會學,何況絕大多數人都是善惡兼而有之,教學生:「君子OOO,小人XXX」,是在教導學生還是在混淆學生呢?
善惡美醜是怎麼來的?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當天下人都知道美,就有醜了,知道什麼是善,就有惡了。
當儒家在制定道德量尺時,其實是在扭曲萬物自然的存在狀態,並製造出人為的對立性。人性本來是非善非惡的整體,但聖人要高舉善,惡就產生了,接下來為了要揚善止惡,於是開啟善惡之間沒完沒了的鬥爭。
所以,不學什麼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學生在學習顧炎武的「廉恥」一文後,就會明白廉恥是什麼嗎?好在,學生早被訓練有素了,他們不會把時間花在搞清楚什麼是明末清初的廉恥觀,而是到底明天廉恥是要考什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