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莫內的畫裡

by 老燕
2 留言

印象派畫作是很受歡迎的畫展主題,只要沾上印象派的邊,一定吸引大批人潮參觀,周邊商品也無不熱賣。現在來看19世紀後半興起的印象派,真的有他劃時代的意義。那時當道的學院派,還在畫室裡神思如何呈現永恆的古典主題,又講究如照片般精準細膩的畫工,官方沙龍一直讓畫當代生活樣貌、捕捉瞬間印象的作品落選,批評他們不用功,作品都是未完成的草圖。當然,後來印象派還是崛起了,學院派黯然退場。印象派的創新以及後來歷經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的革新,都為之後不斷開創的現代畫派奠下根基。

2023年5月遊歐,有幸追隨莫內的蹤跡看到他的畫作,包括他避居荷蘭贊丹描繪荷蘭景致的25幅作品、陳列於奧塞美術館各時期的畫作、橘園美術館8幅睡蓮巨作,並走進莫內的畫裡到吉維尼參觀他的故居。真的感受到莫內像是繪畫的苦行僧,不斷的磨礪挑戰自己,一再的突破再更上層樓,至死方休。此行深受啟發,不單是繪畫欣賞的眼界,還有心靈的境界。以下跟大家分享此行的筆記。

一.羅浮宮

1.草地上的午餐

這兩幅不完整的「草地上的午餐」是莫內向馬奈同名畫作致敬。馬奈在1863年展出這幅畫時,因畫面是兩名衣冠楚楚的男性與一名裸女一起坐在草地上野餐,掀起軒然大波,但也從此奠定馬奈在新藝術的領導地位。莫內也由此對在楓丹白露森林創作巨幅油畫心嚮往之。畫中面對我們坐著的是莫內第一任妻子卡蜜兒,看陽光從樹縫間灑落在野餐墊上的光多麼迷人。這幅之所以不完整是因為莫內付不出租金,把畫抵押給房東,房東捲起來收在倉庫,等後來莫內贖回時已蒙塵發霉,後來又遺失一塊,所以無法完整呈現。但卻是莫內早期極重要的作品,顯示其雄心壯志,有意成為戶外寫生領域的領頭羊。

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兩幅同名畫並列於奧塞美術館。

2.亞嘉杜的罌粟花田

1871年莫內搬到巴黎郊外的亞嘉杜,這段時期常與雷諾瓦一起到亞嘉杜附近的田野寫生。這幅畫天空與山坡草地分占一半,藍天綠地間紅色的罌粟花盛放,卡蜜兒與兒子讓充當畫裡兩組共四個人的角色,為靜態的田野風光增添動感,畫出田園詩般的甜美氛圍。

3.撐陽傘的女人

1875年莫內以卡蜜兒與兒子讓為模特兒,畫了「撐陽傘的女人與小孩」,那幅畫以仰角畫出卡蜜兒的裙襬在風中翻飛的律動感。時隔11年,卡蜜兒已過世,莫內再度提筆以繼女為模特兒,畫了這兩幅「撐陽傘的女人」,一幅是面朝左、另一幅面朝右。這時的莫內印象畫工更成熟,人物已無細緻度的描繪,筆觸更快速粗略,其中光影的變化、風吹草動、雲氣流動、人與服飾隨風飄動,都讓人與景更渾然一體。

不同的面向也改變了畫面的律動節奏,莫內就是如此用心於探索大自然的力量。

4.吉維尼的船

這幅畫美得像是走進幽靜的夢境,水面如鏡,清晰的映照出倒影。真實與倒影相互依存,虛虛實實中散發出唯美的氣息。

5.睡蓮池系列

這是莫內比較早期的睡蓮池作品,這時還有池塘岸上的景致,如醒目的日本橋、岸上的白陽樹、垂柳等,也就是一般人眼見且印象中的景色。莫內有近三十年的時間在此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利用描摹同一主題睡蓮池進行美的探究,一一考證了大自然中的各種因子。雖然是同一主題,卻呈現出他在不同階段對大自然的領悟,其實他是以畫這池塘進行冥想靈修。

莫內會在不同時節、天候,從不同角度反覆描繪睡蓮池,以畫下他看到的不同變化。

6.睡蓮,藍色

這已是後期的睡蓮池了,莫內此時已捨棄描繪陸上「固定」的景觀,專注於鋪陳流動變幻的水面。對他來說,池水中就有乾坤,水面上的睡蓮與垂柳以及水面下的倒影,讓畫面生機盎然。

7.倫敦國會大廈

這幅畫看起來像抽象畫,莫內畫出倫敦光與霧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矇矓美感。筆觸更加的恣意隨性,國會大廈的實體消失在光影色彩中,看起來像是魅影般的存在。

8.乾草堆系列

1890年起,莫內畫了20多幅「乾草堆」系列作,他進行這項實驗的目的很明顯,想在不同的時間、天候、季節,畫出乾草堆上光影色彩的瞬間變化。抽象派創始者康定斯基說他在莫斯科第一次看到此畫時很震撼,因他沒看過乾草堆,不知道這幅畫的主題何在,但卻被莫內「調色盤中不可思議的魔力」給吸引了,進而悟出畫什麼(對象/物)已不重要,這也是引導他走向抽象畫風的一個機緣。

9.盧昂大教堂系列

繼「乾草堆」系列畫之後,莫內在1892-93在盧昂主教堂對面租屋,畫了30幾幅此系列組畫。與乾草堆的麥草不同,石造教堂上的光影色彩變化更加細微快速,他說自己是在進行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他有時同時畫十幾張畫,就是想捕捉大自然的瞬息萬變。莫內想在畫布的空間中,注入時間的因素,難怪他追趕不及。他要求畫商不能單獨出售此系列組畫,堅持維持其整體性。

這個系列的大教堂實體已不重要了,要呈現的是主觀的視覺印象,也就是畫家看到的某個瞬間。

10.臨終的卡蜜兒

我很喜歡莫內的人物畫,其中一個原因是模特兒多是他第一任妻子卡蜜兒。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幅描繪臨終的卡蜜兒,簡直無法置信她以往粉嫩圓潤的臉龐竟憔悴消瘦至此。等到奧塞美術館親眼看到這幅時,才注意到畫中紛亂交錯的淡紫粗線,每一筆都凌厲的表現出他的痛澈心扉

二.橘園

1.橢圓形展廳

1918年11月11日一次大戰終戰日次日,莫內將他8幅巨幅的「睡蓮」畫作送給法國政府,做為和平的獻禮。法國政府將8幅「睡蓮」安置在杜樂麗花園的橘園美術館,並於1927年莫內過世後幾個月對外開放。這裡設計了兩個橢圓形展廳,每個展廳各展示四幅畫作。8幅畫作高度都是197公分,但長度不一,加起來約91公尺,是20世紀初的曠世巨作了。你以為當時一定是盛況空前,訪客如織?並沒有,因為那時受歡迎的是野獸派、立體派、達達、超現實主義等前衛畫風。橘園因參觀者稀少,還得舉辦定期展,用臨時性展牆遮蓋住「睡蓮」,展出那時當紅的畫作。直到1950年代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興起,重新發現莫內晚期作品的價值,莫內熱潮才捲土重來,直到今日盛況不墜。

這就是莫內心中理想展示其8幅巨作的地方,橢圓形的循環意義象徵其畫是無邊際、無界限的生生不息。

2.一展廳

8幅「睡蓮」(Water Lilies)的法文名為「Nympheas」,源頭是希臘神話水澤仙子(Nmyphs,寧芙)的傳說,是美麗與純淨的化身。由於這8幅是莫內晚期的睡蓮系列,這時畫面已無早期的池塘邊界,主體就是水面、水上的睡蓮花葉、水中植物與倒影,不但將他長年來的光影與色彩技巧運用到極致,還展現他對景致無限性的哲思,景與物交織融合,已有東方老莊思想「萬物一體」的體悟。

左圖名為「Morning」,是一展廳最長的一幅,望文生義,畫的是清晨的池塘面,色彩層層疊疊,倒影如夢似幻卻又清晰不已,有種迷離的美感。莫內曾說他發現新鮮空氣的顏色就是紫色,印象派超愛黃色(陽光的顏色)的互補色紫色與紫藍色,還被嘲諷他們集體著魔,患上罕見的「靛色癖」。

「Setting Sun」在畫面的左半邊才有落日的餘暉灑下,水面的色彩幻化多變,曖曖含光。

「The Clouds」有2/3的畫面是映在水面上的雲影,雲朵的邊邊因晃漾的水面、大氣的暈染而絲絲縷縷的。

「Green Reflections」在深色倒影上,睡蓮花葉更醒目了,讓我聯想到蓮葉何田田的詩句。

3.二展廳

從一展廳進入二展廳,視覺上更震撼了。這裡的四幅畫不再只有水面的天光雲影了,每幅都有柳樹的布局左右視覺。左圖「Tree Reflections」,呈現垂柳映著的水面與沒有垂柳的水面細膩的光影色彩差異,這時幾朵出水的睡蓮更顯清新,比一展廳的「綠色倒影」更抽象,景致的交融又更甚了。

「Morning with Willows」畫面左右各有一株柳樹,成了視覺的焦點,令人耳目一新。這裡的景深與倒影是向下探的不一樣,是向上延伸出一截柳樹的空間,水面上的垂柳在天光雲影間飄蕩,虛實交錯。

「The Two Willows」兩株柳樹細幹不再搶鏡,熟悉的天光雲影回歸,沒有柳樹的「遮陰」,水面清朗如鏡。

「Clear Morning with Willows」這裡的垂柳覆蓋範圍大,且柳樹翻飛激起池糖水面陣陣漣漪,晨間的空氣無比清新。

三.吉維尼花園

1.宅邸與花園

1883年莫內遷居距巴黎約1.5小時車程的吉維尼小鎮,先是在此租屋,7年後他買下屋舍與附近的土地,開始化身為園藝大師,一手打造現在馳名全球的吉維尼花園/池塘,並在此創作300多幅與睡蓮相關的系列油畫。來到這裡,就好像走入莫內的畫布裡,感受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繆思女神。

住屋是長條型的綠窗粉牆建築,令人立刻置身於法式鄉村風中。

屋前的花園有浪漫的拱型藤蔓架,好大好綠的花園。

從房屋二樓望出去,鄉間田園美景現前。

2.屋內

屋內布置得精緻而素雅,看他起居室的窗景,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坐在這裡要不靈感泉湧也難。

莫內收藏很多日本浮世繪的畫,印象派的幾位畫家都是浮世繪的迷,深受其描繪戶外風景的構圖與氛圍影響。

屋內敞開的窗就是一幅再美好不過的田園畫。

房間是甜美的法式鄉村風設計。

廚房的瓷磚與餐具也很吸睛。

3.吉維尼花園

莫內說他一輩子只會做兩件事,一是畫畫,二是園藝。他一手打造的睡蓮池,約200平方公尺,走一圈10來分鐘可走完,但這裡有種說不出的魔力,我們在這兒待了2個多小時,就是捨不得離開。一直目不轉睛地看著水面映照的天光雲影,微風中的波光粼粼,隨著時間消逝的光影變化,這些都是從莫內畫裡學到的大自然美學,我們現在就在這畫裡啊!左圖是畫展中的常客日本橋,初見有些訝異,因印象中拱橋的弧度較高,眼前的拱橋蠻平緩的,有可能莫內是坐在船上仰視綠橋畫的。這時正是紫藤怒放時節,紫瀑四處流曳。

莫內常坐在船裡寫生睡蓮池。

真的是鏡面式的映照雲影天光,倒影逼真到不禁在這裡杵了很久。

來時不是睡蓮的花季,但這池塘就是植物茂密、生機蓬勃,讓人目不暇給。

是不是我看花了啊!倒影還更細緻,難怪莫內後來只畫水面,已沒有了岸上,因岸上的一切已在水中滌淨融合。

四.莫內在贊丹

1870年莫內一家為了躲避普法戰爭,前往倫敦避難,1871年返回暫居荷蘭贊丹。他在寫給好友畢沙羅的信中說:「這裡簡直是繪畫的絕佳地點,一切是如此有趣迷人,五彩繽紛的房子、成千上百的風車和船隻,這裡的景色足夠我畫上一輩子。」莫內住在贊丹才4個多月,留下25幅描摹荷蘭的系列風景畫。

莫內當時是沿著運河自己划船寫生贊丹,圖為記錄25幅畫是在哪兒畫的圖表。

莫內畫了風車、贊丹港口、運河、漁船等,細細地探索荷蘭獨有的景致。看到沒,莫內筆下荷蘭遼闊富變化的天空與水景。

這些畫算是他早期印象派的風格,景物的細節度還在,但已有獨到的光影色彩處理。

莫內當時避居贊丹的住處,目前展出他在此創作的畫作。

You may also like

2 留言

TsueylanLee 2023 年 11 月 23 日 - 下午 6:16

好紮實又好精彩的莫內追跡!

白內障成就出的莫內,一如耳聾締造出的貝多芬

光影及倒影、睡蓮及垂柳….,再看一次猶是滿滿的感
動!謝謝!

老燕 2023 年 11 月 24 日 - 上午 11:45

謝謝翠蘭一直鼓勵我!

留言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