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大誰小?-4

by 老燕
0 留言

接下來北海若與河伯的答問將進入到第四回合,先前情提要一下:在第一問河伯看到北海若比自己大而相形見絀,但北海若說自己跟天地比像「小石小木在大山中」,他沒有比較大,大小是比較來的,都是相對的、並非固定不變;第二問北海若指出從「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來看,是無法「大天地而小豪末」,可理解成沒有最大只有更大、沒有最小只有更小,所以無法區辨誰大誰小:第三問北海若更帶領河伯由大小之辯進入粗精與無形的範疇,闡釋了「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也就是是非沒有定論,小大沒有標準,就別再執著於誰大誰小、誰對誰錯了!

北海若已解釋到上天下地、有形無形…已費盡唇舌、窮盡譬喻了,河伯應該有所醒悟了吧!那我們來看看他的第四問會是什麼?

惡至而倪貴賤

河伯問:「從事物的外表或其內在,要依據什麼來分貴賤?要依據什麼來定大小?」

要不要罵河伯執迷不悟?他還是要知道到底怎樣才能分出大小?

但河伯這一問,終於問出口他為何那麼關心誰大誰小?因為誰大誰小關乎的是「誰貴誰賤」,也就是誰有價值、誰沒有價值,而人人都希望自己是更有價值的那個人,所以一定要一較高下,然後貴賤立判。

來看北海若怎麼回答這題,他從6個面向來看人是如何比出貴賤大小的。

第一個面向從「道」(可理解為自然律)來看,是「物無貴賤」。這很好理解,太陽會照射富人區豪宅多一點,然後不照射貧民窟?春雨是只會滋潤西施,偏偏略過東施?因為陽光是普照、雨露是均霑,所以道是不會以貴賤來對待萬物,是一視同仁的。

第二個面向是從「萬物」自己來看,是怎樣?「自貴而相賤」以自己為貴,而輕賤別人。這就有賴檢視一下我們的腦袋瓜所想,大部分時候是不是在為自己辯解,覺得自己是如何的對、如何的好,而別人是如何的錯、且對自己不夠好?這樣不就是「自貴而相賤」?

第三個面向從「世俗」來看,「貴賤不在己」,貴賤不由自己決定,而是由「現在流行什麼」決定。在唐代,女人如果不是白白胖胖,那就稱不上美女;但我們時下,女人一旦超過50公斤就與正妹婧女無緣,這是一代一代的風潮所形成的集體價值觀,個人只能跟隨流俗。

第四個面向從「差別」來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意思是順著一物大的一面而說它大,那萬物沒有不大的,順著一物小的一面說它小,那萬物沒有不小的。這裡要強調的是,大小有「一定的」標準嗎?誰大誰小是看你是用哪個標準,當你聚焦在大的一面,就有大,反之亦然,也就是誰大誰小,看你意在從大或從小看。

第五個面向從「功用」來看,若順著萬物有用的一面而認為它有用,那萬物都是有用的,若順著萬物無用的一面而認定它無用,那麼萬物都沒有用。舉例來說,當你做事得利的時候老闆誇讚你,但當你出錯時,就被罵得一無是處,那你同一個人究竟是有用還是沒用?完全視情況而定,有時有用有時也很沒用,那到底是哪一個?不一定!

第六個面向從「取向」來看,順著一物值得肯定的一面而肯定它,那萬物沒有不受肯定的;順著一物被否定的一面而否定它,那萬物沒有不被否定的。所以是肯定或否定,就看你是要肯定或要否定,都可以,也就是沒有一個準。

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

在第四問中,我們看到河伯仍深陷比大比小中,因為誰大誰小歸根究底跟貴賤、對錯、是非、有無有關,而我們就活在此二元對立中,而且只執取一面(因另一面一定是賤/錯/非/無),二者是對立不相容的關係。

而莊子借北海若之口就是要說明,這個二元對立關係,就在於你選擇要看什麼,也就是同一人事物可大可小、可有可無、可是可非。有沒有很熟悉?這不就是我們日日生活在其中、已聽到耳朵起繭的「雙標」?某顏色用「大」的標準檢視對手是違法亂紀,但碰到自己顏色同樣狀況就用「小」的標準含糊其詞,標準何在?因為採用的是「雙標」,所以大小可任意滑動,沒有「一個」標準。

莊子曾在第三問指出「約分」的概念,亦即是非與大小都是「分別」而來,在第四問則進一步指出這樣的分別是任意的,你存心要看他大那就有大,你存心要看他小那就有小,為什麼?莊子說:「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也就是所謂的二元對立如大小/貴賤/對錯,看似不相容的兩極,但其實是互賴的,亦即「相反相成」,因為大一定要有小才能成立,對沒有錯如何成其對?所以兩個本來是一,因為要做「區別」,由一就成二了。

這也是為什麼莊子要在一開始指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大自然是一視同仁,沒有貴賤之分;但萬物自己會區分貴賤,而且是自貴而相賤,為什麼原本自然是一,到了萬物就成了二?

原因很複雜,第四問還沒結束,接下來莊子會以歷史為鑑,分析同樣的行為為什麼在前朝就是貴/是/對,到後朝就成了賤/非/錯?因為,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啊!(待續)

親愛的讀者,接下來我要去歐洲旅遊3個多禮拜,所以暫時停更,等到9月中旬再更新。感謝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