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大誰小?-5

by 老燕
0 留言

話說在第四問中,河伯仍心繫如何區分大小與貴賤。北海若仍是耐心的以「道、物、俗、差、功、趣」來解說世人是如何以這六個面向來區分萬物的價值。

上次我們說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為什麼老天對萬物是一視同仁,但萬物自己卻彼此自貴而相賤?也就是從一元變成了雙標,從而有了各種光怪陸離的紛歧與爭議。

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

莊子借北海若之口說,從前堯舜以禪讓的方式傳承帝位,而燕王噲想學堯舜,把王位禪讓給宰相之子,卻讓他自己的兒子不服,引發了內亂而亡國;商湯與周武王以伐傑滅紂而稱王,但楚國白公卻因爭伐而死亡。所以莊子說:「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

在這裡莊子觸及了一個關鍵元素「時間」,而且強調時間並非恆久不變的存在,而是「有時而無常」,往往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在堯舜那時禪讓是美事,可是到燕王噲禪讓反成禍害,所以「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時代不同,貴賤也會翻轉的。

接著,莊子又以「器、技、性」三個面向闡釋為什麼貴賤有時而無常,沒有定性。

首先,莊子舉例棟梁可用來撞擊敵城,但在堵塞小洞穴上就顯得無用,這是「器用」上造成的貴賤有時無常,用對了就是貴,用不對如大材小用了就是賤;其次,如千里馬可日行千里,但在捕捉老鼠上就不如野貓和黃鼠狼,這是因為「技能」的不同,同樣也會造成貴賤翻轉;最後,如貓頭鷹晚上能捉跳蚤,看清毫毛之末,但大白天卻張大眼也看不到山丘,這是「本性」的不同造成的貴賤無常。

「器、技、性」這三個面向與實例說明了什麼?因為器用不同、技能殊異、本性差異,都會使得貴賤在時間演變下,原本貴的變成賤的,賤的反成貴的,這樣還要執著於誰貴誰賤嗎?

但莊子不禁要感歎,為什麼世人只取法「是」而忽略「非」,只取法「治」而忽略「亂」呢?這是因為「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

篡夫差時逆俗,義之徒當時順俗

接下來,莊子以「時間」來說明「天地之理」,以「風俗民情」代表「萬物之情」,說明時間不是一成不變、流俗也會順勢應變,乃至「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若篡夫是賤、義之徒是貴,他們的差別不在於「篡夫」本質上是壞人,「義之徒」骨子裡是好人,如同先前列舉的器用、技能、本性,使得貴賤有時無常,貴賤常常易位交替,只要「當時順俗」就是義之徒,只要「差時逆俗」就成篡夫,如之前說的湯武征伐就是「義之徒」,楚國白公爭奪就是「篡夫」,時機與民情決定了何者為貴何者為賤,而這二者正是莊子所說的「天地之理,萬物之情」。

在第四問中,河伯問的不只是「大小之辯」,還觸及「貴賤」的價值層次。但莊子就是再借北海若之口說明「小大」與「貴賤」隨時可被翻轉,若「當時順俗」就是貴,但「差時逆俗」反成賤,亦即貴賤有時無常,常因「時機」、「世俗」而翻轉不定。

到最後,北海若要河伯別再說了,你怎麼會知道「貴賤之門,大小之家」?期待河伯的第五問嗎?莊子在第四問中雖提及「時」、「俗」以說明順逆「天地之理,萬物之情」,造就的「一時」貴賤,但構成大小/貴賤/是非/對錯的真正核心還在鋪陳中,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