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作者

老燕

老燕

故事

致親愛的讀者

by 老燕 2025 年 4 月 14 日
作者 老燕

謝謝大家,陪我走到這裡。

《不只是故事》一路走來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並不是我有什麼瀏覽數可言,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找到餘生要努力的事,原以為退休後志在遊山玩水,沒想到卻找到我畢生的夢幻工作。

原本建立這個部落格只是想把我寫過的五十多篇希臘神話文章,既然沒有出版社要出版、報紙又沒有要登這麼長的連載,就想發表在網路上也好,同時我又熱愛旅遊與藝術,可寫寫文章與遊記,讓退休生活有個重心也好。

剛開始,我想將故事心得、遊記、藝術欣賞筆記三者並重上傳,而且以故事為主,且最好能擷取不同題材的故事。當時我只看了小部分的《莊子》,等某天想從《莊子》再找故事來寫,沒想到其中居然有這麼多新奇有趣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蘊含不可思議的深意。之後愈來愈堅定,我什麼故事都不想看了,我這輩子也沒剩多少時間,只想好好的把老莊思想讀透,再把受到的啟發寫出來,此生足矣!

從第一篇寫莊子的〈朝三暮四〉故事以來,愈寫愈層層領悟故事下的至真精深,剛開始是想以故事吸引讀者對老莊思想感興趣,以推廣為主。在寫完〈無為〉系列後,深覺老莊思想從道、德到無為是連貫的體系,這樣一篇篇的短文只能呈現片段,帶來的啟發有限,甚至會有斷章取義的問題。

再加上,寫作時發現很多相關知識如近代物理學、演化論等,都有助我更了解老莊思想,我需要時間從頭學習這些知識。

所以,《不只是故事》在此要告一個段落。等我做足綜整的功夫後,會再回來繼續推廣普及。

感謝大家願意花時間讀這些文章,在此過程中,受惠最大的是我自己。接下來是我把受到的啟發薪火相傳,成為老莊研究團隊的一員。

2025 年 4 月 14 日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by 老燕 2025 年 4 月 7 日
作者 老燕

最後,我們來看「無為」最最神奇的一面:為什麼「無為」能「無不為」?看起來沒做什麼,卻什麼都做好了。

這不就是大家都想要的嗎?

讓我們從人世間排名第一的「想要」說起。

快樂在哪裡?

全世界迄今排名第一的流行曲非「生日快樂歌」莫屬。

為什麼這麼流行呢?天天有人過生日,全世界各角落每天都在輪唱。

這首神曲道盡了原來世上最大且唯一的祝福是「快樂」,尤其在生日這天要快樂X4。這首歌就四句,四句同一個詞,為什麼祝福不多多益善,如「祝你生日中獎」、「祝你生日加薪」、「祝你生日變美」…

原來,不管祝福什麼一定都是好事,好事都會帶來「快樂」,所以「快樂」是人間最大的祝福,人人都想要。

那真的值得我們上天下地、翻箱倒櫃、地毯式的搜索:快樂在哪裡?

所尊所樂所下所苦

別以為醉心逍遙的莊子,視快樂為俗物。《莊子》外篇就有一篇名叫〈至樂〉,望文生義,也就是快樂到頂了,不能更快樂了,比時下的「樂透」一詞還要再樂(那是「中樂透」嗎?!)

先來看看能讓世人「樂透」的事有哪些?

莊子認為世人認為能高人一等的(所尊)無非是「富貴壽善」;開心的(所樂)即「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要舒舒服服、吃好穿好、賞心悅目悅耳;相對的,低人一等的(所下)是「貧賤夭惡」;痛苦的(所苦)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

看到沒?「所尊」、「所樂」、「所下」、「所苦」,可見我們處在一個相對/對立的世界,有高一等的人,就有低一等的人;有開心的事,就有痛苦的事。

接下來,莊子說他觀察到時下(西元前300年左右)大家認為快樂的事(俗之所樂),其實是一種「群趣」,亦即一窩蜂地追隨流行,如現在大家都在瘋吉伊卡哇,不去排隊爭搶,不就白活了!

不奇怪嗎?2300年前或許沒有一個接著一個可愛的IP或以吉卜力風格照狂洗版,但是一窩蜂的「群趣」模式延續至今,未曾稍變。莊子說這種「群趣」有個特色:「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誙誙然」意指爭先恐後,「不得已」非得到不可,像不像今天排隊買Labubu或非用AI生成自己的吉卜力照不可的樣子?

這樣快樂嗎?看起來排隊或上傳的人是「樂」在其中,而且都2000多年了,一代又一代仍「樂」此不疲。

莊子說他真的看不懂這樣到底是樂還是不樂?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那什麼才會讓莊子感到快樂呢?

「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莊子說他的快樂是「無為」,而這是眾人避之唯恐不及。

有沒有想轉台或退群?都一起走到這裡了,再花點時間與耐心了解一下吧!

為什麼世人認為無趣的「無為」會有快樂可言?樂在哪兒呢?

莊子說:「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最大的快樂沒有快樂,最大的榮譽沒有榮譽。

〈無為〉系列已反覆說明人為什麼要「無為」?因為我們存活於「天地」之間,天地的運作方式是一種自然律,亦即無所揀擇、無欲無求的「無為」模式;但我們人類發展出來的「人世間」卻只要好的一面,排斥壞的那一面,無法對好壞順逆「無為」以對(無所揀擇,順其自然),因為人要逆轉、改變「不好/壞/惡」的那一面,所以必須以刻意的「有為」來扭轉頹勢,把自然的改成人為希望的,而人為即「偽」,也就背離了真實。

真實是,當你追求快樂時(陽面),也同時擁抱了痛苦(陰面),快樂與痛苦本是一,卻因為人類只接受快樂、排斥痛苦而分裂為二(因只要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要去掉的),而二者原是合在一起的同一,但被人的好惡拆散了,形成了快樂是「陽面」(看得到、要的這面),不受歡迎的痛苦變成了快樂的影子,即「陰面」或「背面」(看不到、不要的那面)。

結果是,當你快樂的時候,因為痛苦是快樂的影子,痛苦也就如影隨形了。

所以莊子才會說「至樂無樂」,最大的快樂是沒有快樂,這樣才不會在快樂的同時也迎來了痛苦。

以無為矯正人類的偏視盲點

我們本來不是要上天下地的找「快樂」嗎?現在還想找嗎?別忘了快樂是「買一送一」,要了快樂即附贈痛苦,只看你是要「先苦後樂」或「先樂後苦」,誰叫我們人類「只看得到半個世界」,看不到苦樂是一體的兩面。

這也是為什麼老莊要主張「無為」,因為要矯正人類「只看得到半個世界」的偏視盲點。當我們能無所揀擇的接受一切,明白好壞的區別來自人類的盲點,我們現在只看得到其中的一面,另一面現在看不到但已經存在了,這樣還要徒勞的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嗎?

順其自然「無為」就是了。

說到底,「無為」是一種無所揀擇(不區別有好有壞,明白好壞是一體的兩面),對變化的到來也就能隨之變化。當眾人還在以「有為」應變(有的要緊握,有的要拒斥),而「無為」則順其自然,不就能把真正的心力用於該做的事上,而輕鬆自然就容易把事做好。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系列在這裡要告一個段落了。不是已說的差不多了,而是差太多,無法以這一篇篇的短文來呈現老莊此至真精深的思想。而且愈解釋(有為)離目標(無為)愈遠。

這就是「有為」與「無為」的根本差異,「有為」是離家(離開本性)的路,「無為」是回家(回歸本性)的路。如何能用離家的指標,一路指引回家的路呢?

2025 年 4 月 7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by 老燕 2025 年 3 月 31 日
作者 老燕

我們常說「計畫趕不上變化」,也切身體會到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所以人生在世,非常需要具備的一個生存技能就是「應變能力」。同意嗎?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如何以「無為」應變。

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

莊子在〈則陽〉篇中寫到衛國大夫蘧伯玉六十歲了,六十年來年年在想法上都有變化。常常剛開始他認為是「對」的,到後來覺得是「錯」的,所以他也不知道現在認為「對」的,不是五十九歲前認為是「錯」的。

怎麼會這樣看法立場搖擺不定呢?莊子卻稱讚他懂得「與時俱進」。

莊子說:「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大疑乎?」人們都重視他所知道的,而不知道借重他所不知道的去知道,這不是很糊塗嗎?

這就是「變化」微妙的地方。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現在對的,有可能之前之後是錯的,而人們總是事後才驚覺:「原來已經變了」!怎麼本來是對的後來變錯的,本來是錯的後來變對的,剛好顛倒過來?是什麼時候開始變的?怎麼現在才知道?難怪莊子稱讚蘧伯玉懂得「用不知道來知道」,這樣就不至於跟大多數人一樣,對變化的發生「不知不覺」或「後知後覺」。

所以哪有真的、絕對的、不變的「對」與「錯」呢?面對無所不變該如何是好呢?目前最好、最普遍的方式就是「隨機應變」,要能視狀況隨時因應調整。為什麼要「視狀況」?因為狀況有好有壞,好狀況有好狀況的應對方式、壞狀況有壞狀況的應對方式,所以本質上應是一種「伺機而動」。

道家的「無為」應變法呢?一言以蔽之,是「隨機隨變」法。「隨機」是數學上那個「隨機」,什麼可能都有可能,不做預設,然後一旦發生任何可能就「隨著狀況變」。亦即任何狀況都有可能發生,一旦狀況發生就與之同步。

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記得之前在〈有用好還是無用好?〉一文中引用莊子〈山木〉篇的故事?故事中,莊子的弟子不明白不成材的大樹免被砍伐、可是沒有用不會叫的鵝卻先被宰來吃,所以不管有用的或沒用的,都無法免除禍患,該怎麼做呢?

莊子跟弟子說:「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意思是,我會處於有用與沒有用之間,這樣看似合乎「中道」,但還是會出問題的。

如何是好呢?「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莊子指出重要的是要能「乘道德而浮遊」,具體而言是「隨著變化而變化」,怎麼「隨變」呢?「無譽無訾,一龍一蛇」,亦即當情況是「成龍(有用) 」時不感到高人一等(無譽),當情況變到「成蛇」(沒有用)時不感到屈辱(無訾)。

如何做到可以「有用」也可以「沒有用」?因為「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隨著外在變化的上下而上下,不執意非要在上或絕不在下。這樣才能在變化來時接受任何的改變,與之同步。

至於世間版的應變心法是怎樣呢?莊子說:「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說重點就是有成功就有失敗,有作為也會出錯,有用的會被利用,沒有用的會被欺侮。

這就是我們上篇文章說的,身處文明社會即身處無數的對立之中,而且大多數人只接受「好/有用」的一面,排斥「壞/沒有用」的一面,所以在面臨順境時容易自以為是,等逆境來時又自憐自艾。

而道家的「無為」應變方式是回歸自然本性,也就是沒有善惡禍福的區別對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乘道德而浮遊」,隨著變化而變化,不管狀況是好是壞都與之同步。

看到差別的關鍵所在了嗎?世間版的「隨機」是有好壞順逆之分的,所以「成龍」是好時機,「成蛇」這是壞時機,所以「應變」的方式是在逆境時要力爭上游,在順境時要未雨綢繆。這種「應變」是與變化不同步,沒有「與時俱化」(跟著改變)更沒有「無肯專為」(順逆都接受)。

道家版的「隨機」是真隨機,對「有用/成龍」或「沒有用/成蛇」一視同仁,視之為變化來到,那就跟著改變,本來與之不同而現在變到與之相同就是了,這樣就能如莊子所說的「物物而不物於物」,主宰外物,不被外物主宰。

當你心中沒有「有用」與「沒有用」的區別,當有用時有用、沒有用時沒有用,這樣變化又能奈你何呢?

2025 年 3 月 31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by 老燕 2025 年 3 月 24 日
作者 老燕

今天的重點是:為什麼不要刻意有心作為?因為「無為」是讓「本性自為」。

回想一下小時候,當大家同在一起玩樂,那時只活在當下,又叫又笑又跳,打成一片,那就是本性自然流露之時,快不快樂?那時你有下定決心、刻意要快樂嗎?

所以,莊子在〈天運〉篇說:「逍遙,無為也。」

為什麼長大後愈來愈不快樂?因為負擔愈來愈重,有負擔就有「重量」,那如何逍遙得起來?

天之戮民

來看看莊子指出世人沈重的負擔有哪些?「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不就是追求財富、名聲與權力?而且一旦擁有,就無法捨棄。讓梨可以,要有錢人讓財、顯貴者讓名、掌權的人分享權柄,門兒都沒有!

對無祿名權但有的是逍遙的莊子來說,追逐這些東西的人是「天之戮民」,是上天所懲罰的人(世間的受刑人)。為什麼?莊子認為這些東西會讓人「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闚其所不休者」,擁有時戰戰兢兢、失去時難過痛心,因為心中沒有定見,完全不清楚自己不斷在追逐的是什麼。

沒想到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時代的「受刑人」,與2300年後的21世紀、蘋果手機都出到第16代了的「受刑人」,追逐同樣的東西,遭受同樣的懲罰!

怎麼會這樣?科技日新月異,但人心毫無長進!

三次德下衰

莊子在〈繕性〉篇寫道,人原初的「至一」之世,是「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這裡的「至一」就是天人合一時的自然淳樸。

接下來,莊子指出人類社會經歷了三次的「德下衰」(人背離本性的過程):第一次是燧人氏教民取火用熟食以及伏羲氏教民結網漁獵,人變得「順而不一」(順應自然但已不再是合一的狀態);第二次是神農氏與黃帝出來治理天下,這次的德下衰造成「安而不順」(只求安定天下,無法順應自然);來到第三次的德下衰,也就是堯舜之治,這時大興教化、鼓吹善行,人民偏離本性,致使「去性而從心」(捨棄本性而順從人心)。

你可能要掀桌子了!這不是一竿子打翻先聖先賢、三皇五帝?是最早的文化革命嗎?是在向人類文明宣戰嗎?

可以這麼說,人類從自然世界演進到文明社會,開創出便利舒適的先進生活,與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這是得到(「有」)的一面;但從自然人進化到文明人,人所失去(「無」)的一面,是從原始的合一狀態,進入到分別(如善vs.惡)的對立狀態。

接著聖人登場,紛紛跳出來要隱惡揚善,如我們的三皇五帝以及繼之發揚光大的儒家文化,無非要我們堅信君子OOO、小人XXX,這是人性由一分化為二時必然的走向,因為這世界豈容邪惡勢力戰勝正義的一方?連西方的超級英雄電影,迄今還沒有演出最後是超級英雄吃鱉的結局過!

這是個什麼概念?這不就是人類世界的「大內宣」,用絕不容挑戰的「邪不勝正」思想戰來不斷的洗腦我們,以堅定我們光明終將戰勝黑暗的信仰。在我們看完這一齣齣結局早已訂好的劇本,為逆轉勝的超級英雄拍手叫好時,為什麼會如此振奮?

因為,我們每個人沒日沒夜都在內外在打著一場場善vs.惡的戰爭,我們須要一再的確認光明一定能戰勝黑暗,而且絕對不能反之亦然。

所以,為什麼要「有為」?因為在文明社會存活是要作戰的,我們處在無數的對立之中,要戰勝惡念、克服惰性、節制欲望、更要在競爭中勝出…你能不有作為嗎?

而道家主張的「無為」,很不識相也不識時務的要人「棄械投降」吧!不是就此歸順邪惡勢力,而是揭露善與惡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只要回復到我們的自然本性,這裡是沒有善惡之分,既然沒有分別是相同的,何需爭鬥?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無為」,做法很簡單,先鬆開緊握的拳頭(因為我們習於處於備戰模式且對得手的東西緊握不放),然後放手任由與生俱有的本性引導我們自然發展。

只要你相信是玫瑰就不會長成牡丹花,就夠了。

因為「無為」無他,讓本性自為而已。

2025 年 3 月 24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by 老燕 2025 年 3 月 17 日
作者 老燕

今天來談「無為」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詞:「無為而治」。

你可能會問,現在都民主時代了,還需要老莊對君主建言的「無為而治」嗎?

先來看姜太公(姜子牙/臧地老人)釣魚獲周文王賞識的故事。

典法無更,偏令無出

莊子在〈田子方〉篇引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歷史故事。話說周文王到臧地巡視時,看見一位老人在垂釣。莊子寫道:「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老人雖在垂釣,但心卻不在垂釣上。不是拿著釣鉤真的要釣到魚,只是一般的釣一釣,無心得魚。接下來就是史載的,周文王想把國政託付給他。但文王又怕大臣父兄會猜忌不安,於是他假說先君託夢並透過占卜,成功邀到臧地老人前來主政。

臧地老人當上(相當於今日的行政院院長)後都做了些什麼事? 典章法規全無更改,偏頗的政令從不發布。過了三年,文王到國內巡視,看到士人不結黨營私,長官也不邀功了,境外諸侯國自訂的度量衡不敢進入境內。可見士人不搞小圈圈,能群策群力;分層負責明確,長官也邀不了功了;境外度量衡不敢入境意味諸侯沒有二心,遑論造次。

於是文王拜臧地老人為太師,對他行人臣之禮後說:「這樣政事可以推及天下了嗎?」臧地老人悶聲不響,沒有回應,早上還在處理政事,晚上就落跑了,從此人間蒸發。

看來臧地老人主政時,只是沿襲原有的法制根基,且不頒發偏袒會激起對立的政令,真的沒有什麼「作為」,但妙得很,卻至少有三項「政績」,讓周文王佩服到拱他出來治天下。這就是道家推崇的「無為而治」,以「無為」達成天下大治。

看似沒什麼作為卻都「治」好了?道理何在?

為無為,則無不治

莊子在〈天道〉篇中,進一步闡釋老子的政治理想「為無為,則無不治」。

莊子說:「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

所以,「無為而治」是源自道家從觀察天地間運行的自然律(道)而來,想想看太陽有「管」我們什麼了嗎?如果有的話,他可能會對多曬太陽如愛做日光浴的加收服務費,對擦防曬油、撐傘戴帽抵制他存在的要好好的修理一番!太陽要是意圖「有為」起來,一定能「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所幸,太陽一視同仁的規律運作方式,讓萬物得其所哉,如同老子在《道德經》第57章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老子的「無為而治」理想是希望管理者能仿效「天地」的無為之道,公開、公平、透明、公正,這些不也是民主政治的理想嗎?為什麼太陽做得到,民主政治卻只能是口號?因為天地是「無為」所以能「無私」,但人是「有為」,絕大多數會走向「徇私」。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從觀天地而來,莊子則進一步延伸到不得不「人治」的社會,要如何落實這樣的理想?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不管在君主時代、封建時代或民主時代,要進行管理一定是層層運作,莊子認為管理者(上)應該「無為」,而被管理者(下)應該「有為」,所以政事運作的體制應是「上無為」即充分授權才能「用天下」(讓各領域的專責者盡情發揮),而被授權者(下)反而要「有為」(善用自己的專業或職能)才能「為天下用」(為國家把負責的事做好)。

所以,如果上下都同時「無為」或「有為」就會出問題了,莊子說:「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王。」

這也是為什麼臧地老人的「無為」,卻能有「績效」,因為「上無為」讓「下有為」,一旦長官公平公正公開且充分授權即在「用天下」,每個人的權責清楚了能放手做事即「為天下用」。這時士人也無需費事去搞分化、長官也無功可居、諸侯也沒有見縫插針的機會了。這就是為什麼「無為」生得出「績效」來!

如莊子說的:「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充分授權)是為了讓做事的人各盡其責。

當然這是「無為而治」的理想,而現實世界常常是反其道而行,往往是「上有為」,在上位者有自己要貫徹的想法(多跟權力有關),至使「下無為」,在下的只能聽令行事,無法有真正的作為。

本篇無意沾染政治口水,純粹是一起了解一下「無為而治」讓「任事者責矣」的道家政治藍圖。

2025 年 3 月 17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4

by 老燕 2025 年 2 月 24 日
作者 老燕

之前寫過〈沒有用有大用〉與〈到底有用好,還是沒有用好?〉兩篇解析莊子的「無用之用」思想。兩篇歸結出:沒有用也有大用,看你怎麼用。

今天我們來看「無為」的「用無」一面。

先來看故事。

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

莊子在〈知北遊〉說了「大馬捶鉤老人」的故事。

話說大司馬家有位做腰帶帶鉤的老人,已經八十歲了,做的帶鉤絲毫沒有差錯。大司馬問他:「你是技巧高超呢?還是有什麼秘訣?」

他說:「我有堅守的原則。我從二十歲開始就喜歡做帶鉤,對別的東西都不看一眼,不是帶鉤就不去關心。」

接下來他說:「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意思是,因為我只專注於做帶鉤且不用心於別的東西,才能有此能耐。

捶鉤老人將他精湛的技藝歸功於只專注於做帶鉤,而這樣的「有用」是建基於「不用」他物上。假使今天捶鉤老人獲得捶鉤界的奧斯卡獎,他的得獎感言感謝的不是捶鉤,而是除了捶鉤以外的事,因為他長期無視且不用這些「以外的事」,才成就了他在捶鉤上有大用。

再來看莊子的〈外物〉篇,有一段記載莊子與好友惠子的對話。

惠子跟莊子說:「子言無用。」(你說的都是沒有用的廢話)

莊子回說:「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懂得沒有用的人,才可以跟他談什麼是有用)

為什麼?莊子問惠子:「大地不是既寬又廣,但人所用到的只有立足之地。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都挖到黃泉了,那人的立足之地還有用嗎?」

惠子說:「沒有用。」

莊子說:「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沒有用的用處就很清楚了)

道家最精深的思想都跟「無」有關,也就是大家都看不到、不關心、不重視的部分,而這部分卻與世人在乎的「有」,即看得到、顯眼的、重視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也是《不只是故事》一再強調的,我們只看到半個世界,所以我們總是活在困惑、不安之中,因為只有「半個視野」如何能明白這世界運作的道理呢?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道德經》第11章:「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即車輪的30個木條連接到車輪的軸心,有此中空的地方,車子才能作用。用陶土做成的器皿,有了器皿的中空之處,器皿才能使用。房子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空間,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作用。

看到我們一直忽略的地方了嗎?我們認為「有用」的東西,如果缺乏「空」、「無」的部分,那是完全「沒有用」的,例如杯子如果沒有中間的空間就無法裝東西;立足之地若沒有其他的土地,將寸步難行。但我們有看到或看重「無用」的這一面嗎?大多數人是視而不見的,誰叫它是「無」(看不見的)啊!

所以「無為」的「用無」之道就是將大家視而不見、置之不理、甚至棄如敝屣的一面,拿來「敝帚自珍」(這應該是最早的環保概念了)。例如〈人間世〉受眾人膜拜的神社櫟樹,因木頭材質不好而未被砍伐,才能成其大成其久,正因為他早年的沒有用,成就了日後的有大用;〈逍遙遊〉中惠子種出的大葫蘆,既不能當水瓢,又沒有水缸容得下它,沒有用到惠子想砸了它。懂得「用無」的莊子想到何不把大葫蘆綁在腰上當浮板,悠遊於江湖之上?

所以「無用」有沒有用?好不好用呢?還是那句老話:看你怎麼用。

還有,「大馬捶鉤老人」的故事還沒有講完。老人最後的兩句話是:「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前面講過捶鉤老人因只專注於捶鉤上,完全不關心捶鉤以外的事,都能成就捶鉤這門精湛的技藝。所以,他覺得若能「什麼都不用」,萬物都會來助成他。

意思是,捶鉤老人還「用」了捶鉤一件事,而「不用」其他東西,所以他覺得若能「啥都不用」,就跟「道」一樣,自然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沒有想過?有心用者愈少,無心用者愈多?在這裡先埋下伏筆,等處理到這系列的最終回「什麼是無為而無不為」時,再來細說。

親愛的讀者,愛旅行的我又要告假去玩了,所以停更2個星期,等3/17繼續無為系列,感謝!

2025 年 2 月 24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2
  • 3
  • ...
  • 16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