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大誰小?-2

by 老燕
0 留言

上回講莊子「秋水篇」北海若與河伯的第一個答問,北海若告訴河伯他沒有比他大,因為他跟天地比不過是「大山中的小石小木」或是「馬身上的一根毫毛」而已,這樣的比喻是能擴大河伯的視野,但還是未能破解河伯心中「有大有小」的執念。

於是河伯第二個提問是這樣的:「那麼,我把天地看成大,把毫毛看成小,可以嗎?」

北海若回答:「這樣也不對。 」

是天地還不夠大,毫毛還不夠小嗎?這只能說對了一部分。

無窮無止無常無故

接下來莊子借北海若之口指出「大小」的概念可從四方面來看: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也就是從量(數量或體積)、時(時間的永續)、分(得失或福禍)、終始(開始與結束)這四個指標來比大比小,究竟有沒有個基準可言?

首先是「量無窮」,北海若說:「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意思是大智慧的人看事物會從宏觀的角度也會從微觀的角度審酌,所以數量或體積看來小的不會以為是少或小,看到數量多或體積大的也不會認為就是多或大。

為什麼呢?因為「量無窮」。

用數學的語彙來說,因為數量不管你怎麼算,推衍到最後就是「無限大」與「無限小」,而「無限」是超乎人的語言與思考想像,既然最大與最小都無法思量、計數、衝量,我們所做的任何比較不都是「玩假的」?因為沒有最大,只有更大,沒有最小,只有更小,所以比大比小玩玩就好,若要認真起來是可以不認帳的!

第二「時無止」,「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這是指大智慧的人能鑑古知今,對於遙遠的過去不會視而不見,對於未來也不會去強求,因為他知道時間的行進是沒有止境的。例如,考試時間1小時、任何比賽都有時間限定,這都是把時間的長河給截斷,才能在這一隅的時空中比大比小,這樣的比較是真實的嗎?不是人為刻意製造出來的嗎?

第三「分無常」,「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當我們有好事發生,如結婚、升官、發大財,多半會覺得鴻運當頭,跟先前的河伯一樣,以為沒人比得上自己,可是莊子提醒我們好運可不是連連的,從古至今得失是互動消長的關係,就跟月的盈缺一樣,現在是有所得(盈),但滿了後就會朝對立面有所失(虛)發展,所以要「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因為「分無常」,得失禍福沒有一成不變。

第四「終始無故」,「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有大智慧的人因為看透生死是條相通的路,所以活著不覺得喜悅,對死亡也不覺得是哀傷,因為知道生死不會固定不變。一般人因為無法看透生死是不斷的循環,所以常陷入生死的憂患中,甚而貪生怕死,認定「好死不如歹活」,無法將死生大事視為當然,順其自然。

以至小求其至大

好了,莊子提出量、時、分、終始這四個面向,並以無窮、無止、無常、無故這「四無」,說明了能比嗎?更大更小的沒參加、時間得從中切一段、得失一直在變化、而且開始終了又無法固定,怎麼比嘛,就是硬比下去也是枉然啊!

那為什麼人的比大比小習性是一種執迷不悟且註定徒勞無功?莊子說:「計人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人啊!知道的遠比不知道的多得多,有生命的時間遠比沒有生命的時間短,所以人想以其極其有限的生命去探求無窮無盡的領域,難怪內心會茫然而無所得。

從這個答問,我們再次看到,比較是人為的、有限的、不確定的,與大自然無窮的量、無盡的時間、盈虛的消長、開始與終了的不固定「相比」,真的是以至小求其至大之域!

原來在我們看來天大地大的一較高下,在大自然眼裡不過是一場場的「茶壺裡的風暴」。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