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哀歎人生太不公平了!人家日日吃香喝辣,你卻月月吃土;人家有富爸爸可少奮鬥十年,你卻得揹學貸,畢業即負債,得多奮鬥十年。永遠如此,看出去的總是光鮮亮麗的多,相形下自己總是灰頭土臉。
試試讓莊子的「朝三暮四」故事秀秀你吧!
朝三暮四的是猴子
我們都以為「朝三暮四」是形容人反覆無常,經常改變主意。其實這個成語是出自莊子的寓言故事,是後人誤用了哦!朝三暮四可是有更深的人生寓意。
故事是這樣的,戰國時代的宋國有一個很愛養猴子的人,他也很了解猴性。隨著猴子的數量愈來愈多,食物快供不應求,他不能再任由猴子吃到飽了。於是他對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栗子,晚上餵四升。」猴子聽到後都很生氣。養猴人馬上改說:「那這樣好了,我們改成早上吃四升,晚上吃三升。」猴子聽了後都很開心。
哈哈!你一定會笑是猴子太笨,數學不好,早上三升晚上四升,跟早上四升晚上三升不是一樣嗎?都是一天七升啊!
沒錯,對養猴人來說,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連一升都沒有增加,不管是面子(名)或裡子(實)都一樣,只是改變了作法,卻可左右猴子的情緒,這就是莊子說的:「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
3+4=4+3,這是小學生都會的算術。之所以這麼通透,是因為你是以萬物之靈的高度來看猴子。如果有比人類更高的生命來看人類的話,會不會發現人其實常常也是傻傻分不清,不知道朝三暮四等於朝四暮三?
朝三暮四的不只是猴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盲點呢?這裡我們要講莊子這則寓言故事的微言大義。
這個故事是出自莊子的〈齊物論〉,所謂的「齊物」意思是從宇宙的源頭「道」(大自然的規律)來看,萬物齊一,沒有區別。他舉醜人與西施的差異,或任何誇大、反常、詭異、奇特的現象,其實都是相通的一體,但人的心識看不透事物一體的本質,只看得到表面的差異,而有大小、美醜、好壞的區別,於是執於一端,難免也就喜怒為用了。
以這則故事為例,最先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樣子(3與4不同),這是在做區隔,接著有不同人心就會做比較,如什麼是「好」(就像4+3比較好)與壞(3+4不好),然後升起好惡之心。這一整個刺激-反應的過程是看不到萬物本身有同一性(齊物),也就是看不到總體(3+4=4+3)。
這正是我們視野的盲點,我們看猴子很清楚看到牠們的盲點,但我們卻看不到自己的思惟方式其實跟猴子無異,只是在乎的層次不同,都習於以偏概全,不看整體。
下次想抱怨的時候就想想現在是不是陷在3+4中,其實自己以為的4+3就一定比較好嗎?別說你數學不好,這是小學生都會的算術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