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作者

老燕

老燕

故事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3

by 老燕 2025 年 2 月 17 日
作者 老燕

之前說到「無為」都說是「無心而為」,今天再進一步解釋什麼是「無心而為」?一言以畢之,無為就是「不刻意」。

先來看莊子兩個跟「刻意」有關的故事,從中可看到莊子愛開玩笑捉狹的一面。

東施效顰與演門之子

莊子在〈天運〉篇中,為解釋禮儀法度是與時俱進,古今有別,編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東施效顰」故事。

話說美女西施因心痛而皺起眉頭,鄉里中的東施看到她皺眉的樣子很美,回去後也捧著心皺起眉頭,結果是,同鄉的有錢人看到東施皺眉都緊閉大門足不出戶;窮人看到她這模樣,立即帶著妻兒閃避。莊子說:「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亦即東施知道皺眉很美,卻不知道為什麼皺起眉頭是美的原因,其「效顰」的結果是嚇跑同鄉所有的人。

另一個「刻意」的故事是《莊子》〈外物〉篇的「演門之子」,宋國都城演門有個雙親過世的人,因為悲傷過度而形容枯槁,宋國國君為嘉獎他的孝心,任命他為官員。結果,鄉人紛紛起而「效哀」,造成演門哭壞身體而喪生的人有一大半。

看到沒,什麼是「刻意」及其結果了嗎?

無不忘也,無不有也

當然這只是故事。有沒有想過,當我們立定志向前行時,本質上也是一種刻意去做,不然為何是這個志向而不是別的呢?

莊子外篇中有一篇篇名就是〈刻意〉,文中他列舉世上有五類人:「山谷之士」(憤世嫉俗隱居山谷的人)、「平世之士」(誨人不倦以治天下的人)、「朝廷之士」(在朝為官治國的人)、「江海之士」(躲避世俗隱逸的人)、「道引之士」(練功養身追求長壽的人)。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類型的人呢?莊子說,這是因為他們各有「所好」(喜好)以及各有「所為」(目的),如山谷之士「為亢」(為了清高)、平世之士「為修」(為了教化)、朝廷之士「為治」(為了治國)、江海之士「為無」(為了隱逸)、道引之士「為壽」(為了高壽)。

如同莊子說的,世人從「所好」(天生性情+後天環境)開始,接下來的「所做」是出於「所為」,所謂的「所做所為」的「為」,其實有兩個意思,外在是「行動」(做了什麼),內在是「目的」(為了什麼)。因此,莊子列舉的五類人士都各有「所為」,亦即他們以行動來宣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追求嚮往什麼樣的人生、期望達成什麼樣的理想或目標。這些都是刻意而為,即有所為而為、有心而為的「有為」模式。

那與道家的「無為」模式有什麼不同?莊子說:「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

看到沒?這裡的「不」、「無」,就是把「有為」的目的去掉,也就是在行動後,請忘掉「所為」(目的),回復到「不刻意」、「無仁義」、「無功名」、「無江海」、「不道引」,為什麼?

莊子:「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什麼是天地之道?太陽每天東升西落這麼做有什麼目的嗎?從沒聽大內宣或大外宣說他是為了普渡眾生、永續世界,純粹「無為」,沒有為了什麼而這麼做。

所以,想學習「天地之道」的聖人,他們也會在行動時忘掉目的,如展現清高、宣揚仁義、追求功名、雲遊四方、追求高壽之類的目的,就跟天地運作一樣,不刻意且不為什麼而做(無為)。

什麼是無不有?

當然,更更重要的是「無不忘也」就可以「無不有也」嗎?那我願意全部忘光光!(以換取全部都有,哈!)

道家的「無不有」不是世俗的擁有、享有,而是點出「有為」(為了什麼而去做)的盲點。

當我們為了什麼而去做時,代表「有」(得到)了嗎?一定是還在路上,也就是「還沒有」。如果這時忘記目的而繼續前行時(亦即不刻意、無為),代表我們與目的沒有距離差了,也就不會三不五時自問「到底所為何來」?究竟還要搞多久?有沒有走錯路啊?

所以,在確立自己的「所好」、「所為」後,學習天地之道的「無為」,忘了所立的目標、宏願、立誓…,當我們能無不忘也,目標就不是遠在天邊了,這時才能「無不有」也,這裡的「無」可理解為化解、消除,「不有」意指自己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差所造成的沒有、不得。

那到底「有」了什麼呢?就是每個此時此刻的「合一」。

當我們刻意、有目的而為時,我們朝著目標前進,那我們是我們、目標是目標;但當我們無心(不刻意)的做時,就忘了自己也忘了目標,只剩下「專注於當下」的做,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與目標合一,目標不是在外了,而是被內化了…那不就有了、到了嗎?

可以這麼說,「無為」教人如何才能: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像太陽那樣。

2025 年 2 月 17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2

by 老燕 2025 年 2 月 10 日
作者 老燕

歷來有些大比賽前被看好的選手,卻跌破眾人眼鏡,輸了這關鍵的一役,原因林林總總,有的還傳出陰謀論,但總歸一句:就是失常了!(失去平常的水準,只是其平常的水準是超標的)

為什麼會失常呢?都說壓力太大、太過緊張、沒睡好覺、水土不服…

所以,很可能敗就敗在沒掌控好那顆得失心吧!

今天我們來看「無為」的另一面,凡事不入於心,那何來的得失心呢?

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

莊子在〈田子方〉篇引述春秋時代虞國大夫百里奚的故事,在晉國滅了虞國後,百里奚被賣到秦國為人養牛,不久深獲秦穆公賞識,重用他進行政治改革,他勤政愛民使秦國一躍而為大國。

秦穆公是如何慧眼識英雄的呢?莊子說:「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故飯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也。」百里奚本來貴為大夫,因國破被俘,被支使去養牛,但他隨遇而安,沒把官祿放在心上,所以養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了他地位的卑賤,將政事交託給他。

在這個過程中,百里奚經歷幾上幾下,不論是在上或處下,他都應付裕如,為什麼?莊子歸功於他「爵祿不入於心」,所以能在亂世中進退有據。

凡外重者內拙

那我們一般人呢?對得失是患得又患失啊!

莊子在〈達生〉篇曾以賭注來說明得失心:「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如果是用瓦片當賭注,即身手敏捷;如果用帶鉤當賭注,就會戒慎恐懼起來;一旦是用黃金當賭注,則神志昏亂。

為什麼?莊子說:「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其實,賭注用的技巧都是一樣的,之所以瞻前顧後,那是因為看重外物。大凡把外物看得太重的人,內心就會笨拙。

你可能要抗議了,這是賭徒的心態,怎能與一般人為目標、為夢想全力以赴相提並論呢?

問題就在,為目標拼搏,不也是在下人生賭注?不然花那麼多時間、金錢、心力後,難道是希望摃龜嗎?不也是希望抱得大獎、賺得盆滿缽滿嗎?

瓦注、鉤注或黃金注看起來是外在價值的高低,卻能左右我們內心的上下起伏,其結果則關乎成功或失敗。

重點是,我們這孤注一擲的目標是「瓦注」、「鉤注」或「黃金注」?如果愈在乎(以黃金注比喻),那很抱歉,就愈有可能落入「外重者內拙」的得失心裡,本來練習時(瓦注)活靈活現,上場前(鉤注)緊張了起來,登場後(黃金注)手腳不聽使喚了…是自己的技巧一時間大倒退了嗎?還是被莊子說中了:愈重視外在的表現,內心就愈笨拙?

當我們在為抱負奮鬥、為理想執著、為夢想燃燒時,起心動念都是出自於我要do something(有番作為)。這番作為在別人眼裡可能沒什麼大不了,可是卻被自己或重要他人(父母、師長、校譽、國家排名、隔壁班的女孩等)賦予了非常的意義與無比的價值(亦即被鍍金了),這樣你還能以平常心或瓦注以對嗎?

而百里奚的「不入於心」,養牛也沒聽說他立志要養出冠軍牛,也沒嫌養牛日後沒有出路,就是順著當下的處境把該做的事做好,這就是道家所說的「無為」,並非沒有作為(他養的牛肥滋滋耶),只是不是有「心」作為(設定養牛要養到哪個檔次之類)。沒有使命必達的目標鞭策,純任的活在當下此時,這種沒有得失心的專注品質,不是活在離目標還有段路的人所能企及。

別再勸要赴重大比賽的人抱持平常心了,從出發點就不是平常心,在快達標前從何而來的平常心?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無名小卒可一戰成名,成了大黑馬,如果莊子所料沒錯,因為其他來比賽的下的都是「黃金注」,獨獨他是「瓦注」。本來只志在參加,不料卻抱回金杯。

實情是,他也「失常」了,只不過大家不習慣從這一面看,因為他的「失常」成功了!

2025 年 2 月 10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1

by 老燕 2025 年 2 月 3 日
作者 老燕

《不只是故事》一直以來都在推廣老莊的「無為」思想,之前在文中一再強調「無為」不是「不為」,而是一種順其自然而為,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很多讀者反應,這樣的解釋還是很抽象。我就是搞不清楚什麼是順其自然、還有該做什麼啊!

說到底:無為,那我要做什麼?

今天我們先從《莊子》「達生」篇「呂梁泳者」的故事,來看看「無為」都在做些什麼了?

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這個故事是莊子寫孔子與弟子到呂梁觀賞瀑布的經歷。這處瀑布有二十幾丈高,水花四濺奔騰長達四十里,連魚鼈都無法游過。這時孔子看到水中有名男子,以為是遭遇困難想尋死的人,就叫弟子順流設法救他。那人潛泳了幾百步的距離,才浮出水面,然後披頭散髮邊唱歌邊游到堤岸下。

孔子上前問他:「我還以為你是鬼,仔細一看,原來真的是人。請問你游水有訣竅嗎?」

那人回答:「沒有,我沒有什麼訣竅。」

接下來他說的都是心法:「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與汨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意思是,我從現成的處境開始,再順著自己的天性成長,到頭來成就了我的天命。我與漩渦一起捲入水底,再與波浪一起湧出水面,順著水勢而不憑自己的主觀判斷,這就是我游水的方式。

好學的孔子請教他:什麼是「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他回答:「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我生在高地就安於高地,這是現成處境(故);成長於水邊就安於水,這是我的天性(性);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而還是成了這樣,這就是順應自然天命(命)。」

請問這位呂梁泳者的所做所為,有哪一樣是「有為」?也就是有心做為,如從小立志要成為泳霸,然後拜名師一步步學習,最後達成自己的目標拿下世界冠軍?

無為的所做所為

呂梁泳者的成長三步曲: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亦即生在哪兒就以那兒為家,天性善泳就水裡來浪裡去,然後成就了現在的自己,這正是「無為」的所做所為。從頭到尾沒有夢想、計劃表、目標,更沒有在高中時就設定26歲結婚、28歲長子出生之類的進度表,而是一切就地取材、順著自己的天賦發展,成為了現在的自己。

這樣有沒有做些什麼?(孔子都要不恥下問他的游水密技了),有沒有非凡表現?(魚鼈都游不過去,孔子還以為見到了鬼),會不會出人頭地? 這不好說,那時又沒有奧運。

「要做什麼」是「有為」的思路,是時下「成功」的範本。大凡我們敬佩羨慕的人物多依循這個「立定夢想-築夢踏實-實現夢想」的模式,完成傲人的成就。但成功者有數,大多數人則是卡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裡,不上不下,茫茫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還有要再做些什麼?

老莊的「無為」思想可說是試圖在其中開一條「逃生通道」,將愈來愈競爭的成功模式(沒看到已發展到無法外擴,開始內卷了嗎?)拉回一點,提醒我們原本就有的「自然模式」(無為)就在那兒,一切現成,不要再捨本逐末了。

2025 年 2 月 3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功名利祿來投宿

by 老燕 2025 年 1 月 27 日
作者 老燕

上週寫了功名利祿的好與了,舉的例子都是對功名利祿寧死不屈或寧可隱居深山的人,所以道家對功名只有「出世」一途的選項嗎?完全不顧慮大多數上有老、下有小需要養家糊口而不得不「入仕」的人?

不是這樣的,莊子對於人世間功名利祿的現象是有很深刻的觀察與解析。

得失之非我也

莊子在〈列禦寇〉篇舉宋國大夫正考父的例子,說他「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古時候一命為士,二命為大夫,三命為卿,可見正考父官運亨通,步步高升。他第一次被任命為士時逢人就曲著背、第二次任命為大夫逢人即彎著腰、第三次任命卿時俯著身子、沿著牆邊走路,看來他不能再升了,否則他得爬行了!

接下來莊子說一般人是怎樣呢?「一命而呂鉅、再命而於車上儛、三命而名諸父」,意思是一命為士就自大了起來,再命為大夫狂到在車上跳舞,三命為卿時就直呼長輩的名字了,看來這也不能再升了,不然接下來性騷霸凌就要出事了。

莊子認為官位愈高姿態應愈低,二者應該呈反比。為什麼?

莊子在〈田子方〉篇說了這麼個故事,隱士肩吾問楚國賢人孫叔敖:「你三次出任宰相不感到榮耀,三次下台也沒有愁容,我起初不相信你,現在看你泰然自若,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孫叔敖回答,功名利祿是「其來不可卻,其去不可止,得失之非我也」,也就是宰相的職位來時我無法推辭,去時我無法阻止,得失都由不得我啊,我有什麼好驕傲或憂愁呢?

接下來莊子借孫叔敖說出:「我何以過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意思是:我有什麼過人之處?不知道可貴的是宰相呢,還是我?如果可貴的是宰相就與我無關,如果可貴的是我,那就與宰相無關。

所以孫叔敖跟許由一樣,都能區分「實」(自己)與「名」(功名)的不同,而且許由甚至認為「名乃實之賓」,不會把功名利祿這樣一時來投宿的「客人」當成「主人」(實/自己),這樣「客人」要離去時,雖會依依不捨,但不至於怨天尤人或抑鬱以終。但若是反客為主,把功名當主人,把自己當客人,等時候到了功名要check out了,就會感到像是被主人(功名)下了「逐客令」般的情何以堪。

何謂寵辱若驚

這也是為什麼老子在《道德經》第13章說:「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在道家思想中,絕大多數人都只看到「陽面」,也就是看得到或得到的一面(好了的「好」面),所以都以為「寵為榮」(好/陽),而沒看到交纏在一起的「寵為辱」(了/陰),還有陰陽不斷在交互轉化的變動過程,好(有/陽/寵)的開始,也是了(失/陰/辱)的出發。

所以為什麼要視「寵為下」與「得之若驚」,因為遲早會「失之若驚」,在得寵(陽)時,失寵/辱(陰)也開始向陽面轉動,直到二者互換,到時「失寵」轉換成陽面(被看到了/成事實了),換「得寵」成陰面(失去了/看不到了),那時再來夢醒看破,已是後知後覺了。

那是不是「寵辱不驚」比「寵辱若驚」更明智些?沒看那「寵辱若驚」的正考父再升上去都要爬行了,不是從頭到尾都抬頭挺胸走路比較好嗎?

只能說「寵辱不驚」是甄士隱與跛足道人一起攜手去到的地方,在能如如不動之前,仍身處人世的煙塵中,是無可避免活在有無交錯的上上下下間。

「寵辱不驚」是「彼岸」的境界,老子的「寵辱若驚」則指引我們如何在「此岸」安居樂業,是道家的慈悲與智慧。

大家新年快樂!蛇年到,祝大家蛇麼都如意!

2025 年 1 月 27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功名利祿好了

by 老燕 2025 年 1 月 20 日
作者 老燕

《紅樓夢》第一回描寫落魄的甄士隱,聽到跛足道人吟唱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塜一堆草沒了!」

說的是世人在魚(神仙)與熊掌(功名)之間,終究還是選擇了後者,但到頭來的赫赫功業不也埋沒在雜草荒塜堆?

也難怪,最後這一僧一道相識而笑,莫逆於心,一起飄飄而去。

去了哪兒呢?當然是去做神仙了!不鳥功名了!

死命抗拒大位

莊子的寓言故事裡,多的是視富貴如浮雲的隱士仙人,那時還沒有〈好了歌〉,但他們就是知道「還是神仙好」,不願為功名利祿徒勞打拼,這些人好好的升官發財路不走,是腦袋有洞才能當神仙嗎?他們到底圖的是什麼?

先來看看一些拒絕大位的悲劇案例。

《莊子》〈讓王〉篇描寫舜要把天下讓給朋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本來就覺得舜出身農耕之家,卻游走於堯的朝門之間,這是舜自己的選擇也就罷了,現在居然要推他入坑,結果北人無擇羞愧到投水自盡了。

到商湯完成伐夏桀的大業後,想找之前拒絕與他一同起義的大臣卞隨、務光來治天下,兩人當時不參與就是覺得這也是在廢除君上、殺害人民,不仁不義,現在還要自己來坐享其利更是不廉,兩人最後都憤而投水自盡了。

這些「死」命抗拒大位的人,很可能是患有功名利祿的「潔癖」,不恥、不仁、不義、不廉的事不做,甚至要以死明志。

來看看比較沒有過激反應的例子,平撫一下心情。

堯讓天下於許由

《莊子》〈逍遙遊〉篇的「堯讓天下於許由」寓言故事,一開始是描寫堯自覺不如當時隱居在箕山上的隱士許由,親顧茅廬,讚美許由是「日月之光」而自己是「燭火」,所以想請許由出來治天下,這樣天下就能得治。

來看看許由是怎麼拒絕堯的「讓天下」?

堯是古之聖王,許由認為「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之?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從這裡可以看到許由是如何看待「功名」,在他看來「功名」是客人,而實質的自己才是主人,難道他要的是當客人嗎?

接下來,許由解釋那身為主人他要的是什麼?「鷦鷯不過一枝」、「偃鼠不過滿腹」、「予無所用天下為」,小鳥在濃密的森林裡築巢,所需要的不過是一根樹枝;土撥鼠到大河邊喝水,也不過是把肚子喝飽,那我要天下有什麼用呢?

最後,許由說了「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也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成語「越俎代庖」,意思是即使廚師不下廚去料理祭品,主祭的人也不會越過自己的職責去幫他烹調。再說白一點:堯你不想煮了是吧,那我許由是不可能越俎代庖去幫你煮的!

原來這些寧可做神仙的人,圖的只是「一枝」、「滿腹」、還有要當自己的主人(實),不要當功名的客人(賓),「天下」對他來說反而是「沒用的東西」,是不是很「顛倒」啊?

對了,來解釋一下本文的標題「功名利祿好了」,不是指功名利祿「準備好了」或「煮好了」(沒看到堯可能嫌他的燭火火力不夠,不想煮了?)而是「好了歌」裡的「好了」二字。

什麼是「好了」?跛足道人說:「可知世上萬般,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真的是切中了道家的核心思惟。

好(開始)與了(結束)即「有」與「無」、「生」與「死」、「陰」與「陽」,兩者是疊加態也是纏繞態,亦即我們之前一再說的「相反相成」,二者是朝對立面動態轉化。

無奈我們人類的視野只看得到「有」、「生」、「陽」這半個世界,而昩於與此同時存在且交互轉化的「無」、「死」、「陰」另半個世界,而「好了歌」就在描述人世間此動態循環的律則,「好」的時候封侯拜相,但「了」的時候草沒荒塜,而且「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在封侯拜相之際,即生、有、陽(看得見)的那面開始啟動,另一面死、無、陰的草沒荒塜也動了起來。

如果選擇功名利祿是「好了」,那些世人看來腦袋有洞的仙人選擇的是「自了」,反正最後都要「了」,不也殊途同歸?但是過程中,「自了」當自己的主人,而功名派則是當了功名的「客人」。

來看看甄士隱為〈好了歌〉所作的注解:「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未完待續)

2025 年 1 月 20 日 4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混沌之死

by 老燕 2025 年 1 月 13 日
作者 老燕

在我們成熟而老練的成人世界,有時會對他人的一些想法作為脫口而出:「你怎麼還那麼天真?」這句話的意思是,天真(自然流露真性情)是孩童不諳人情世故的表現,失去天真是長大成人的一個標記。

有沒有想過失去天真是失去了什麼?得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這樣的代價大不大?值不值?

七日而渾沌死

這也是莊子家喻戶曉的故事,出自《莊子》〈應帝王〉篇。

南海帝王名叫「儵」,北海帝王名叫「忽」,中央帝王名叫「混沌」。儵跟忽常常到渾沌所在的地方相會,渾沌待他們很好。 儵跟忽想要報答渾沌的好意,於是商量:「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吃喝、呼吸,就混沌沒有,我們試著來為他開竅。」於是他們合手每天為混沌鑿開一竅,七天之後渾沌就死了。

這個故事沒有一個壞人,沒有人有惡意,但卻有人死了,怎麼回事?

歷代的註解看法都很一致,南海為陽、北海為陰、中央為陰陽合和,而一陰一陽之謂道,渾沌之死意味失道;另外,「儵」跟「忽」名字的意思都是迅速敏捷,代表積極有為,而「混沌」則是合和(不分)的意思,譬喻自然無為。

所以這故事的寓意是:積極有為要無為振作起來,結果無為跟不上有為的腳步/要求,就被逼死了嗎?

有些家長會擔心,日日期盼的就是成績落後的孩子某一天能「開竅」,然後成績突飛猛進,擠進前段班。但這個故事卻指出「開竅」是有危險的。

其實,這個故事還有更可怕的危險,大家都身歷其境過,但都平安度過,因為遇害的不是人身,死的是另有其物。

由於這事件也是一樁命案,借一下柯南的放大鏡來看,鯈跟忽是在為渾沌動類似外科整型手術,想為他開鑿七竅,包括一個嘴巴、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兩個耳朵,這真的是立意良善,因為人人都有這七竅才能眼看、耳聽、鼻息、張口說話飲食,而渾沌居然沒有這七竅,怎麼過正常人的生活嘛!

結果呢?如同大家看到的,渾沌在七竅開完後就死了,是手術失敗?術後感染?排斥反應?

不會說話的東西

問題癥結在於,渾沌沒有七竅可以活得好好的,但有了一般人的七竅後卻無法活命,這是怎麼回事?

無論東西方對宇宙洪荒都有同樣的傳說,世界在還未形成前是一團混沌,之後開天闢地,渾沌退散,然後萬物生焉。大家的「世界觀」很一致,亦即世界是由混沌無序走向繁盛有序。

這是外在世界的演變過程,那人呢?人一出生就有七竅,以嘴巴的吸吮本能最強,鼻子是自然就在呼吸,眼睛則慢慢地擴展視力範圍,耳朵的聽覺也在發展中,但問問絕大多數人,你記得三歲以前的事嗎?只有極少數可能沒喝到孟婆湯的還記得一、兩件,為什麼這段期間的記憶會消失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大腦的神經網絡還沒有發育完成,但更重要的是,這段時間還在牙牙學語,還沒能用語言來了解環境與表達自己,而記憶力與語言息息相關,在能順暢說話表達後,才能發展出清晰連貫的記憶力。

那三歲前的腦袋是空空如也嗎?也不是,因為人生來就有七竅,只是這七竅處於還未開發的狀態,這時位居中樞的大腦尚處於無意識(黑暗無序,類似宇宙洪荒時期),因為還沒有開啟認知的能力,也就是當嬰兒喝奶他不知道這叫做喝奶,他餓也不知道這叫餓,只會哇哇大哭,聽到聲音也無法辨別是什麼發出的聲音,更不知道這代表了什麼,這就是無意識的狀態,如果用圖像來形容就是腦袋「一團混沌」!是我們人類發展出的語言系統,讓人從無意識的無序狀態經由語言的認知學習後,建立起意識(大腦接收來自七竅的訊息能做出判斷統合的能力),於此同時逐漸知道了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吃下了什麼,原本自然存在的七竅才就此開通。

所以,莊子的混沌之死寓言,說的正是人類這個開竅的過程,而七竅開通後,原本的混沌就此GG了。

有意思的是,英文的嬰兒一詞(infant),源於拉丁文的in-fans,而fans是speech(說話),而in是否定的意思,合起來意指「不會說話」,這也是為什麼英文嬰兒的代名詞是it ,因為還不會說話就只能說是「東西」,如果他們有認識莊子,就會知道這個「不會說話的東西」有個美好又哀愁的故事。

2025 年 1 月 13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2
  • 3
  • 4
  • ...
  • 16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