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那我要做什麼?-3

by 老燕
0 留言

之前說到「無為」都說是「無心而為」,今天再進一步解釋什麼是「無心而為」?一言以畢之,無為就是「不刻意」。

先來看莊子兩個跟「刻意」有關的故事,從中可看到莊子愛開玩笑捉狹的一面。

東施效顰與演門之子

莊子在〈天運〉篇中,為解釋禮儀法度是與時俱進,古今有別,編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東施效顰」故事。

話說美女西施因心痛而皺起眉頭,鄉里中的東施看到她皺眉的樣子很美,回去後也捧著心皺起眉頭,結果是,同鄉的有錢人看到東施皺眉都緊閉大門足不出戶;窮人看到她這模樣,立即帶著妻兒閃避。莊子說:「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亦即東施知道皺眉很美,卻不知道為什麼皺起眉頭是美的原因,其「效顰」的結果是嚇跑同鄉所有的人。

另一個「刻意」的故事是《莊子》〈外物〉篇的「演門之子」,宋國都城演門有個雙親過世的人,因為悲傷過度而形容枯槁,宋國國君為嘉獎他的孝心,任命他為官員。結果,鄉人紛紛起而「效哀」,造成演門哭壞身體而喪生的人有一大半。

看到沒,什麼是「刻意」及其結果了嗎?

無不忘也,無不有也

當然這只是故事。有沒有想過,當我們立定志向前行時,本質上也是一種刻意去做,不然為何是這個志向而不是別的呢?

莊子外篇中有一篇篇名就是〈刻意〉,文中他列舉世上有五類人:「山谷之士」(憤世嫉俗隱居山谷的人)、「平世之士」(誨人不倦以治天下的人)、「朝廷之士」(在朝為官治國的人)、「江海之士」(躲避世俗隱逸的人)、「道引之士」(練功養身追求長壽的人)。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類型的人呢?莊子說,這是因為他們各有「所好」(喜好)以及各有「所為」(目的),如山谷之士「為亢」(為了清高)、平世之士「為修」(為了教化)、朝廷之士「為治」(為了治國)、江海之士「為無」(為了隱逸)、道引之士「為壽」(為了高壽)。

如同莊子說的,世人從「所好」(天生性情+後天環境)開始,接下來的「所做」是出於「所為」,所謂的「所做所為」的「為」,其實有兩個意思,外在是「行動」(做了什麼),內在是「目的」(為了什麼)。因此,莊子列舉的五類人士都各有「所為」,亦即他們以行動來宣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追求嚮往什麼樣的人生、期望達成什麼樣的理想或目標。這些都是刻意而為,即有所為而為、有心而為的「有為」模式。

那與道家的「無為」模式有什麼不同?莊子說:「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

看到沒?這裡的「不」、「無」,就是把「有為」的目的去掉,也就是在行動後,請忘掉「所為」(目的),回復到「不刻意」、「無仁義」、「無功名」、「無江海」、「不道引」,為什麼?

莊子:「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什麼是天地之道?太陽每天東升西落這麼做有什麼目的嗎?從沒聽大內宣或大外宣說他是為了普渡眾生、永續世界,純粹「無為」,沒有為了什麼而這麼做。

所以,想學習「天地之道」的聖人,他們也會在行動時忘掉目的,如展現清高、宣揚仁義、追求功名、雲遊四方、追求高壽之類的目的,就跟天地運作一樣,不刻意且不為什麼而做(無為)。

什麼是無不有?

當然,更更重要的是「無不忘也」就可以「無不有也」嗎?那我願意全部忘光光!(以換取全部都有,哈!)

道家的「無不有」不是世俗的擁有、享有,而是點出「有為」(為了什麼而去做)的盲點。

當我們為了什麼而去做時,代表「有」(得到)了嗎?一定是還在路上,也就是「還沒有」。如果這時忘記目的而繼續前行時(亦即不刻意、無為),代表我們與目的沒有距離差了,也就不會三不五時自問「到底所為何來」?究竟還要搞多久?有沒有走錯路啊?

所以,在確立自己的「所好」、「所為」後,學習天地之道的「無為」,忘了所立的目標、宏願、立誓…,當我們能無不忘也,目標就不是遠在天邊了,這時才能「無不有」也,這裡的「無」可理解為化解、消除,「不有」意指自己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差所造成的沒有、不得。

那到底「有」了什麼呢?就是每個此時此刻的「合一」。

當我們刻意、有目的而為時,我們朝著目標前進,那我們是我們、目標是目標;但當我們無心(不刻意)的做時,就忘了自己也忘了目標,只剩下「專注於當下」的做,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與目標合一,目標不是在外了,而是被內化了…那不就有了、到了嗎?

可以這麼說,「無為」教人如何才能: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像太陽那樣。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