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那我要做什麼?-4

by 老燕
0 留言

之前寫過〈沒有用有大用〉〈到底有用好,還是沒有用好?〉兩篇解析莊子的「無用之用」思想。兩篇歸結出:沒有用也有大用,看你怎麼用。

今天我們來看「無為」的「用無」一面。

先來看故事。

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

莊子在〈知北遊〉說了「大馬捶鉤老人」的故事。

話說大司馬家有位做腰帶帶鉤的老人,已經八十歲了,做的帶鉤絲毫沒有差錯。大司馬問他:「你是技巧高超呢?還是有什麼秘訣?」

他說:「我有堅守的原則。我從二十歲開始就喜歡做帶鉤,對別的東西都不看一眼,不是帶鉤就不去關心。」

接下來他說:「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意思是,因為我只專注於做帶鉤且不用心於別的東西,才能有此能耐。

捶鉤老人將他精湛的技藝歸功於只專注於做帶鉤,而這樣的「有用」是建基於「不用」他物上。假使今天捶鉤老人獲得捶鉤界的奧斯卡獎,他的得獎感言感謝的不是捶鉤,而是除了捶鉤以外的事,因為他長期無視且不用這些「以外的事」,才成就了他在捶鉤上有大用。

再來看莊子的〈外物〉篇,有一段記載莊子與好友惠子的對話。

惠子跟莊子說:「子言無用。」(你說的都是沒有用的廢話)

莊子回說:「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懂得沒有用的人,才可以跟他談什麼是有用)

為什麼?莊子問惠子:「大地不是既寬又廣,但人所用到的只有立足之地。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都挖到黃泉了,那人的立足之地還有用嗎?」

惠子說:「沒有用。」

莊子說:「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沒有用的用處就很清楚了)

道家最精深的思想都跟「無」有關,也就是大家都看不到、不關心、不重視的部分,而這部分卻與世人在乎的「有」,即看得到、顯眼的、重視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也是《不只是故事》一再強調的,我們只看到半個世界,所以我們總是活在困惑、不安之中,因為只有「半個視野」如何能明白這世界運作的道理呢?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道德經》第11章:「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即車輪的30個木條連接到車輪的軸心,有此中空的地方,車子才能作用。用陶土做成的器皿,有了器皿的中空之處,器皿才能使用。房子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空間,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作用。

看到我們一直忽略的地方了嗎?我們認為「有用」的東西,如果缺乏「空」、「無」的部分,那是完全「沒有用」的,例如杯子如果沒有中間的空間就無法裝東西;立足之地若沒有其他的土地,將寸步難行。但我們有看到或看重「無用」的這一面嗎?大多數人是視而不見的,誰叫它是「無」(看不見的)啊!

所以「無為」的「用無」之道就是將大家視而不見、置之不理、甚至棄如敝屣的一面,拿來「敝帚自珍」(這應該是最早的環保概念了)。例如〈人間世〉受眾人膜拜的神社櫟樹,因木頭材質不好而未被砍伐,才能成其大成其久,正因為他早年的沒有用,成就了日後的有大用;〈逍遙遊〉中惠子種出的大葫蘆,既不能當水瓢,又沒有水缸容得下它,沒有用到惠子想砸了它。懂得「用無」的莊子想到何不把大葫蘆綁在腰上當浮板,悠遊於江湖之上?

所以「無用」有沒有用?好不好用呢?還是那句老話:看你怎麼用。

還有,「大馬捶鉤老人」的故事還沒有講完。老人最後的兩句話是:「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前面講過捶鉤老人因只專注於捶鉤上,完全不關心捶鉤以外的事,都能成就捶鉤這門精湛的技藝。所以,他覺得若能「什麼都不用」,萬物都會來助成他。

意思是,捶鉤老人還「用」了捶鉤一件事,而「不用」其他東西,所以他覺得若能「啥都不用」,就跟「道」一樣,自然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有沒有想過?有心用者愈少,無心用者愈多?在這裡先埋下伏筆,等處理到這系列的最終回「什麼是無為而無不為」時,再來細說。

親愛的讀者,愛旅行的我又要告假去玩了,所以停更2個星期,等3/17繼續無為系列,感謝!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