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by 老燕
0 留言

今天來談「無為」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詞:「無為而治」。

你可能會問,現在都民主時代了,還需要老莊對君主建言的「無為而治」嗎?

先來看姜太公(姜子牙/臧地老人)釣魚獲周文王賞識的故事。

典法無更,偏令無出

莊子在〈田子方〉篇引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歷史故事。話說周文王到臧地巡視時,看見一位老人在垂釣。莊子寫道:「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老人雖在垂釣,但心卻不在垂釣上。不是拿著釣鉤真的要釣到魚,只是一般的釣一釣,無心得魚。接下來就是史載的,周文王想把國政託付給他。但文王又怕大臣父兄會猜忌不安,於是他假說先君託夢並透過占卜,成功邀到臧地老人前來主政。

臧地老人當上(相當於今日的行政院院長)後都做了些什麼事? 典章法規全無更改,偏頗的政令從不發布。過了三年,文王到國內巡視,看到士人不結黨營私,長官也不邀功了,境外諸侯國自訂的度量衡不敢進入境內。可見士人不搞小圈圈,能群策群力;分層負責明確,長官也邀不了功了;境外度量衡不敢入境意味諸侯沒有二心,遑論造次。

於是文王拜臧地老人為太師,對他行人臣之禮後說:「這樣政事可以推及天下了嗎?」臧地老人悶聲不響,沒有回應,早上還在處理政事,晚上就落跑了,從此人間蒸發。

看來臧地老人主政時,只是沿襲原有的法制根基,且不頒發偏袒會激起對立的政令,真的沒有什麼「作為」,但妙得很,卻至少有三項「政績」,讓周文王佩服到拱他出來治天下。這就是道家推崇的「無為而治」,以「無為」達成天下大治。

看似沒什麼作為卻都「治」好了?道理何在?

為無為,則無不治

莊子在〈天道〉篇中,進一步闡釋老子的政治理想「為無為,則無不治」。

莊子說:「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

所以,「無為而治」是源自道家從觀察天地間運行的自然律(道)而來,想想看太陽有「管」我們什麼了嗎?如果有的話,他可能會對多曬太陽如愛做日光浴的加收服務費,對擦防曬油、撐傘戴帽抵制他存在的要好好的修理一番!太陽要是意圖「有為」起來,一定能「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所幸,太陽一視同仁的規律運作方式,讓萬物得其所哉,如同老子在《道德經》第57章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老子的「無為而治」理想是希望管理者能仿效「天地」的無為之道,公開、公平、透明、公正,這些不也是民主政治的理想嗎?為什麼太陽做得到,民主政治卻只能是口號?因為天地是「無為」所以能「無私」,但人是「有為」,絕大多數會走向「徇私」。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從觀天地而來,莊子則進一步延伸到不得不「人治」的社會,要如何落實這樣的理想?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不管在君主時代、封建時代或民主時代,要進行管理一定是層層運作,莊子認為管理者(上)應該「無為」,而被管理者(下)應該「有為」,所以政事運作的體制應是「上無為」即充分授權才能「用天下」(讓各領域的專責者盡情發揮),而被授權者(下)反而要「有為」(善用自己的專業或職能)才能「為天下用」(為國家把負責的事做好)。

所以,如果上下都同時「無為」或「有為」就會出問題了,莊子說:「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王。」

這也是為什麼臧地老人的「無為」,卻能有「績效」,因為「上無為」讓「下有為」,一旦長官公平公正公開且充分授權即在「用天下」,每個人的權責清楚了能放手做事即「為天下用」。這時士人也無需費事去搞分化、長官也無功可居、諸侯也沒有見縫插針的機會了。這就是為什麼「無為」生得出「績效」來!

如莊子說的:「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充分授權)是為了讓做事的人各盡其責。

當然這是「無為而治」的理想,而現實世界常常是反其道而行,往往是「上有為」,在上位者有自己要貫徹的想法(多跟權力有關),至使「下無為」,在下的只能聽令行事,無法有真正的作為。

本篇無意沾染政治口水,純粹是一起了解一下「無為而治」讓「任事者責矣」的道家政治藍圖。

You may also lik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