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by 老燕
0 留言

今天的重點是:為什麼不要刻意有心作為?因為「無為」是讓「本性自為」。

回想一下小時候,當大家同在一起玩樂,那時只活在當下,又叫又笑又跳,打成一片,那就是本性自然流露之時,快不快樂?那時你有下定決心、刻意要快樂嗎?

所以,莊子在〈天運〉篇說:「逍遙,無為也。」

為什麼長大後愈來愈不快樂?因為負擔愈來愈重,有負擔就有「重量」,那如何逍遙得起來?

天之戮民

來看看莊子指出世人沈重的負擔有哪些?「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不就是追求財富、名聲與權力?而且一旦擁有,就無法捨棄。讓梨可以,要有錢人讓財、顯貴者讓名、掌權的人分享權柄,門兒都沒有!

對無祿名權但有的是逍遙的莊子來說,追逐這些東西的人是「天之戮民」,是上天所懲罰的人(世間的受刑人)。為什麼?莊子認為這些東西會讓人「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闚其所不休者」,擁有時戰戰兢兢、失去時難過痛心,因為心中沒有定見,完全不清楚自己不斷在追逐的是什麼。

沒想到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時代的「受刑人」,與2300年後的21世紀、蘋果手機都出到第16代了的「受刑人」,追逐同樣的東西,遭受同樣的懲罰!

怎麼會這樣?科技日新月異,但人心毫無長進!

三次德下衰

莊子在〈繕性〉篇寫道,人原初的「至一」之世,是「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這裡的「至一」就是天人合一時的自然淳樸。

接下來,莊子指出人類社會經歷了三次的「德下衰」(人背離本性的過程):第一次是燧人氏教民取火用熟食以及伏羲氏教民結網漁獵,人變得「順而不一」(順應自然但已不再是合一的狀態);第二次是神農氏與黃帝出來治理天下,這次的德下衰造成「安而不順」(只求安定天下,無法順應自然);來到第三次的德下衰,也就是堯舜之治,這時大興教化、鼓吹善行,人民偏離本性,致使「去性而從心」(捨棄本性而順從人心)。

你可能要掀桌子了!這不是一竿子打翻先聖先賢、三皇五帝?是最早的文化革命嗎?是在向人類文明宣戰嗎?

可以這麼說,人類從自然世界演進到文明社會,開創出便利舒適的先進生活,與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這是得到(「有」)的一面;但從自然人進化到文明人,人所失去(「無」)的一面,是從原始的合一狀態,進入到分別(如善vs.惡)的對立狀態。

接著聖人登場,紛紛跳出來要隱惡揚善,如我們的三皇五帝以及繼之發揚光大的儒家文化,無非要我們堅信君子OOO、小人XXX,這是人性由一分化為二時必然的走向,因為這世界豈容邪惡勢力戰勝正義的一方?連西方的超級英雄電影,迄今還沒有演出最後是超級英雄吃鱉的結局過!

這是個什麼概念?這不就是人類世界的「大內宣」,用絕不容挑戰的「邪不勝正」思想戰來不斷的洗腦我們,以堅定我們光明終將戰勝黑暗的信仰。在我們看完這一齣齣結局早已訂好的劇本,為逆轉勝的超級英雄拍手叫好時,為什麼會如此振奮?

因為,我們每個人沒日沒夜都在內外在打著一場場善vs.惡的戰爭,我們須要一再的確認光明一定能戰勝黑暗,而且絕對不能反之亦然。

所以,為什麼要「有為」?因為在文明社會存活是要作戰的,我們處在無數的對立之中,要戰勝惡念、克服惰性、節制欲望、更要在競爭中勝出…你能不有作為嗎?

而道家主張的「無為」,很不識相也不識時務的要人「棄械投降」吧!不是就此歸順邪惡勢力,而是揭露善與惡是人為製造出來的,只要回復到我們的自然本性,這裡是沒有善惡之分,既然沒有分別是相同的,何需爭鬥?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無為」,做法很簡單,先鬆開緊握的拳頭(因為我們習於處於備戰模式且對得手的東西緊握不放),然後放手任由與生俱有的本性引導我們自然發展。

只要你相信是玫瑰就不會長成牡丹花,就夠了。

因為「無為」無他,讓本性自為而已。

You may also lik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