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作者

老燕

老燕

故事

不得已

by 老燕 2025 年 1 月 6 日
作者 老燕

如果說「不得已」是我們的日常,那還有些悲哀!

來看看我們的日常生活可以有多麼逼不得已!

「要不是不得已要養家,我會去當畫家」

「我是為你好,不得已才說了謊」

「不是我要給你壓力,是我的上面要求,我是逼不得已」

再來看看古今最「不得已」的名人,他的千古名言:「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接下來孟子滔滔不絕的說了600多字,都不是在辯,全都是不得已啦!

但是莊子在〈人間世〉、〈德充符〉、〈在宥〉、〈庚桑楚〉篇也多次提到「不得已」,怎麼回事?夢想在無何有之鄉逍遙臥遊的莊子,居然也有種種的「不得已」?

一雀適羿

之前寫了5篇「我是社畜該怎麼辦?」(點我),文中引述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模擬各種人間世的難題,其中有一段葉公子高將出使齊國的故事,葉公子高早上收到出使令,晚上就說他憂心如焚到得喝冰水,莊子寫道:「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

相信時下所有的上班族都能明白這種「不得已」,而且對「固」那個字(本來、就是這樣)超痛恨!原來「不得已」也是種命中註定!

那以莊子的睿智,有什麼辦法可以逃脫這種「不得已」呢?

來看莊子在〈庚桑楚〉的一段話:「一雀適羿,羿必得之,或也;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一隻麻雀飛過后羿的面前,說后羿會射中牠,那還有些變數;如果把天下當作鳥籠,麻雀就無處可逃了。

很抱歉!有關「不得已」的事,沒有一個人不是麻雀,全都無處可逃。

不是莊子悲觀,而是這攸關道家的本體思想。

道與德

道家的「道」可粗略理解為自然律,也就是使日夜交替、四時更迭、星球運行、萬物生滅的那個規律,至今人類的理解類似大爆炸再加上漫長的演化,還在緩步探索中,完全沒有能力掌握宇宙秩序的全貌。所以對能掌握的,目前都歸為「玄學」,尤其道家的「道」更是「玄之又玄」。

道家不僅明辨了這套宇宙法則的存在,還將這套法則運作在萬物上的作用(即道的外顯)稱之為「德」,也就是萬物「得」之於「道」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老子要寫《道經》與《德經》,因為除了明瞭外在於我們的「道」外,更要了解的是那我們要如何自處?因為我們內在的德是與道體相連,更何況我們發展出來的文明體系又與「道」(自然)背道而馳。

所以,不要問道家思想是否是宿命論?是比所謂的宿命論還宿命,因為一般以為的命運是在人身之外,超乎人之上的力量,但道家的「道」不只是外在於我們的宇宙秩序,更是深植於我們內在的「德」,看到植物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枯萎、落地了嗎?這不但是「道」運作的規律,更是植物的「德」,得自於道(自然)的本質。

託不得已以養中

這也是為什麼道家在參透了「道」與「德」的密不可分後,提出那我們該怎麼辦?

答案就是「無為」。為什麼?因為我們也跟植物一樣,外有道內有德,「不得已」(不能不如此)是我們的日常。

莊子堪稱古今中外數一數二最渴求自由的人了,沒看到《莊子》的首篇就是〈逍遙遊〉嗎?那他看清人身處「不得已」的必然處境中,如何逍遙得起來?

莊子在〈人間世〉篇中,化身成孔子勸想去衛國拯救蒼生的顏回:「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意思是順任自然,不要擅做主張,做什麼事都出於不得已,這樣就差不多了。

看到沒?「不得已」時的所作所為就是一種「無為」,也就是順應當時的狀況去做,差別只在我們是外在行為上狀似「無為」,內心卻是百般無奈,所以這種表裡不一形成了「假無為」與「真不得已」。

那如何做到內外合一的「無為」呢?

莊子說:「夫乘物以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莊子把任何的不得已都當成是在「養中」(涵養內在),所以大家同在一個鳥籠,有人就是被關,有人還是逍遙得起來啊!

2025 年 1 月 6 日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我們只有一個身體

by 老燕 2024 年 12 月 30 日
作者 老燕

(今天繼續寫莊子的養生主思想,所以沒有故事,想看故事的人可略過了。)

上回我們說了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並提醒這個故事是莊子以解牛借喻人如何善養我們與生俱有的自然之軀。

今天我們再進一步了解莊子獨到的養生觀,先來看他在庖丁解牛故事前的一段引言,也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莊子這句話說得很白:要命還是要學?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隨無限的知識,一定會搞得很疲累!

問題是身心如何平衡?

這裡的「生有涯」與「知無涯」正好可對應養生的兩面:身(形體)與心(精神)。「生有涯」指有限的身體這很容易理解,而「知」廣義來說是探求知識的心識活動,屬於心靈的面向,所以莊子以這段話拉開「養生主」的序幕,開門見山點出古今中外世人的糾結:靈與肉,孰輕孰重?

而這不就是養生首要面對的難題:我是要照顧好區區的身體?還是追求無限的心靈成長?

現在來看,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要追求身心的平衡健康,兩面都要兼顧。

但要怎麼兼顧呢?早上聞雞起舞三小時、讀經三小時、練拳三小時、棋琴書畫再三小時?這是鐘擺過的生活,人不是這麼生活的。

人會怎樣?在起舞時心懷鴻鵠之志,在讀經時為避免打瞌睡會頭懸梁、錐刺骨,這不只是在鞭策自己了,已搞成了流血事件,結果是,大家都摔在同一個地方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因為無限的心靈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承載的身軀。

所以,莊子接下來說:「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既然知道了還要汲汲於追求無限,就會弄得更加魚累累!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一直陷於各種體重管理的迴圈中,在豐滿與骨感間找不到那個將將好的平衡點。

養生首要之務

於此,莊子提出養生的第一個要務:要知道性命有數,不要以精神上無限的追求去壓榨自己有大限的身體。

莊子可說是敢提出重視身體要多於精神的先鋒,大多數的宗教或思想門派都是高舉精神、輕賤肉身,認為人的精神層次嚮往真善美,而不爭氣的肉體卻是引人向下沈淪。無奈,是大自然的設計吧,身體往往很「誠實」,讓人只能在罪惡的深淵中(有涯)苦苦仰望著崇高的精神(無涯),像是發了憤的孫敬只好在瞌睡中再引錐刺骨一下吧!

道家的「道」看起來是在追求至高的精神境界,但不是的,道可粗略理解為自然律,是自然運作在萬物上的法則,所以人儘管是萬物之靈,我們有著別的物種沒有的精神/心靈/意識/靈魂,但很抱歉,我們的自然之軀還是受制於這套法則的支配。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主張「貴大患若身」,意思是我們的大患多來自身體,所以要防大患上身,應該先重視自己的身體(貴身)。

那莊子有什麼具體的「貴身」建議呢?

莊子在「養生主」提出了三個法寶:「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

原來,養生真的可以與善惡有關,畢竟養生要伺候的主子不就是身與心?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世俗所謂的「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世俗認為的「惡事」不要遭到刑罰,順著自然的理路做就對了。

好的,一眼看過去,好像是提醒人在江湖行善行惡要拿捏好分寸,然後還是那句老話「順其自然」,這是哪門子的養生法?

很多版本的解讀都聚焦在道家主張的「守中」,不要過度上。其實,這些法寶正呼應了養生應持守「有涯」之身,不要搞到被「無涯」之知(名與刑)所殘害的地步,為什麼?真正的善珍貴的是以身體去行出來的,但行善到在乎名聲的地步,就是在以無限的貪求強加於有限的身軀上;同樣的,身體能行的惡也是有數,罪大惡極到遭致刑戮之罰早就超乎身體的能力範圍了。

所以,所謂的「靈/善」與「肉/惡」是不是也要修正一下?有限的身體能做的只是些小善小奸小惡,而背後那個需索無度、無限大的主謀是誰呢?

用時下的流行語來解釋,雖說要兼顧身心平衡,但身心是何等的不對等,莊子提醒我們養生的首要之務:千萬不要讓那無限大的精神去霸凌自己有限的身軀啊!

因為我們「有」的是什麼?愛地球的你,一定同意:

我們只有一個身體。

那高貴的精神/心識/靈魂/理性/思考…呢?在道家來看,那是人類文明的衍生物,雖然也屬道家非常重視的「無」的範疇,但此「無」非彼「無」,不能再說下去了,不然大家統統都會被追隨「知無涯」給累壞的。

2024 年 12 月 30 日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從庖丁解牛看養生

by 老燕 2024 年 12 月 23 日
作者 老燕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庖丁解牛」的故事,及其相關成語「游刃有餘」、「躊躇滿志」,很多人以為這個故事的重點是在說庖丁解牛技術了得,甚至已達到藝術的境界,全篇沒有顯露絲毫屠夫的殺伐之氣,還以為進行的是屠牛印象歌舞秀,堪稱已臻屠宰的化境!

但這個故事的重點卻不在這兒呢!因為庖丁在向文惠君詳細解說他如何完美解牛後,最後文惠君說:「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怪了!聽完故事後,不是應該佩服庖丁的神乎其技嗎?但文惠君卻是從中得到養生的秘訣,文中也沒提及牛肉的營養價值、哪個部位好吃、也不在勸人以解牛練身體…

不過,莫明其「妙」不就是莊子的風格嗎?

這個故事展現出莊子超高的文采與想像力,讓我們來好好的拜讀一下。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話說有個名叫丁的廚師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看到沒這裡描寫丁廚師以手觸、肩依、腳踩、膝抵住牛,其間無不嘩嘩作響;接著引刀後的霍霍聲,「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意思是運刀的聲音莫不切中音律,既配合《桑林》的舞曲,又合於《經首》的樂章,意境高不高?這不是在表演舞樂,而是在解牛,說白話是在宰牛耶!佩不佩服莊子?!

文惠君自是讚不絕口,問庖丁技術何以能達到如此境界?

庖丁放下屠刀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超越技術的層次了。我剛開始解牛時,眼前所見的是一整隻牛;三年之後,就看不到完整的牛了;現在的我是以心神接觸牛,而不是用眼睛看牛,感官作用已完全停止,全憑心領神會。」

接下來庖丁解釋他的刀功,他說普通廚師是用刀砍骨頭,每月得換一把刀;好的廚師是用刀割筋肉,每年換一把刀;而他這把刀已用19年了,支解過數千頭牛,刀刃還像新磨過的。絕技在哪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因為牛的骨節之間有空隙,而刀刃薄得沒什麼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導入有空隙的骨節,自然揮灑自如、綽綽有餘。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但這些跟文惠君從中領悟的「養生」有什麼關係啊?

其實,時下流行的「養生」一詞最早就是出自莊子。

「庖丁解牛」即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這是內篇中最短巧的一個篇章,主要闡釋莊子對養生、生死的看法。

道家思想中不乏與「養生」有關的概念,如莊子在「讓王」篇也提出過「尊生」、「重生」,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過「貴身」、「攝生」,所以對愛護疼惜與生俱有的生命之軀,老莊都無比重視。

其實,庖丁完美解牛只是依照道家「順其自然」的方法,如莊子文中所說的「依乎天理」與「因其固然」,依照牛自然的生理結構,順著牛本來的構造下刀,然後「以無厚入有間」,這樣還會砍到骨頭、割到筋肉嗎?

換言之,養生就跟解牛一樣,老天爺給我們的自然身軀自有其運作的道理、或非如此不可的地方,只要我們依順著天理、不違逆本該如此,掌握到此天然的機制,自可頣養天年。

可惜一般講到養生之道,好像都不在強調要順其自然,重點多在鍛鍊、強化、改變、甚至還有先破壞以刺激生長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方式,這已不是在養生,而是在求生了。

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目前遵循的養生方法,如果有常得餓到眼冒金星、吃喝下難以下嚥的東西、運動到要接受復健治療…只要讓你感到不是「游刃有餘」的方式,在莊子看來統統不養生!

2024 年 12 月 23 日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我可以掌握命運嗎?

by 老燕 2024 年 12 月 16 日
作者 老燕

從古至今,算命一直都存在,只是算法流行來流行去,但是算命的本質從沒改變過啊!從觀察龜甲上的裂紋到現在的星座塔羅牌,不都是在預卜吉凶禍福嗎?重點都在試圖從中一窺未來,然後趨吉避凶,掌握命運。

問題是命運是可以掌握的嗎?答案很多人早就聽過了,如果命運可以借由知道然後操之在我,那算命師就不用再靠算命謀生了,早就翻轉命運去了。

那人不是很悲哀,活著只能任憑命運擺布?既然一切都是命,不如躺平就好?

雖然躺平是道家逍遙思想中的理想,但是道家對有沒有命運、如何看待命運、如何作為,是有一套連貫的主張。

讓我們先來看莊子怎麼看算命這回事。

凡有怪徵者,必有怪行

莊子在「徐無鬼」篇說了這麼一個故事。

話說子綦有八個兒子,排排站在春秋時代面相權威九方歅的面前,子綦問:「請給我兒子看相,哪個最有福氣?」

九方歅說:「梱最有福。」

子綦驚喜地說:「是什麼樣的福?」

九方歅說:「梱會跟國君一同飲食,直到終老。」

子綦一聽頓時流下了眼淚說:「我的兒子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絕境呢?」

九方歅說:「和國君一同飲食,恩澤可以嘉惠三代,何況是父母!現在你聽到後反而哭泣,這是在拒絕福分。看來兒子有福,老爸卻無福可享。」

子綦回答:「你怎麼能鐵口直斷這一定就是好命呢?梱真的有福嗎?只不過是酒肉送入口鼻而已,又怎麼知道酒肉是從哪裡來的?」

子綦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憂慮是因為他信仰道家思想,在家教育兒子們如何遨遊於天地之間,與自然同樂,與大地共食,他不教他們如何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也不教他們如何運用謀略或標新立異,一切順任自然,現在卻聽到孩子未來可能會得到世俗的酒肉之福,所以他不安到掉下淚來!

子綦說:「我不牧羊,母羊卻出現在房子的西南角,我不打獵,鵪鶉卻出現在房子的東南角…凡是有奇怪的癥兆,必有怪異之事,這不是我和兒子的罪過,而是天降的災禍啊!」

果然,「種瓜得豆」必定有鬼。沒過多久,梱被派去燕國,途中被強盜劫持,強盜覺得梱形體完好難以賣掉,於是砍斷他的雙腳,把他賣到齊國,正好替渠公看門,這下應驗了梱真的能一輩子吃肉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如果從算命準不準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很吊詭,可說準一半,還有一半不準。面相師確實算到梱有一輩子吃肉的福分,但卻沒算到他是因為歷劫傷殘才能終身吃肉。而這究竟是福還是禍?

這就要回到道家的核心思想「相反相成」來解釋。

《道德經》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主張道始於一,一生二分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且萬物是背陰而向陽。從這裡可看出道是形而上的一,但我們身處的世界是分化成陰陽兩個面,陽面是物顯現出來的樣子,陰面是物幽暗看不到的那一面,但陰陽交抱是綁在一起的,看似互相對立,但更是不時互相轉化生成。當物呈現出陽面時,必定有還看不到的陰面存在,而且二者一直在變動轉化,在此過程中陽面漸陰而陰明漸陽,乃至原本的陰面轉化成陽面,陽面轉化成陰面,如此交替轉化循環不已。

應用到算命上,想預知天機,總是心存要趨吉避凶,難不成要趨凶避吉嗎?但是道家看到的是禍福就像陰陽是綁在一起的,而且不時在變動轉化中,如《道德經》第58章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福就如同陰陽是「相反相成」,彼此依存且交替轉化不已,但我們人類只看得到陽面即外顯的一面,而昩於於此同時存在的陰面,就固著地以為禍福截然不同,不知道禍福相倚相伏,完全無法二分。

以梱的遭遇為例,面相師看到梱有終生吃肉的福相,卻沒看到這福相背後的禍因,梱是因禍得到吃肉的福,而其父子綦從自己的家庭教育中看到了這個福分包藏的禍害,可見福禍的相倚相生。

既然禍福相生且互相轉換,這樣還需多此一算嗎?悲觀一點的會想那人生還需要努力嗎?

這就是道家為什麼要主張「無為」,因人跟花鳥蟲獸等萬物一樣,都受「道」(自然律)的支配,所以福禍順逆有時。在順境時,當然「無為」就好,不刻意做什麼自然水到渠成;當身處橫逆,若採取「有為」更積極奮發向上,不就有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不順x2,這時如果能抱持莊子所說的「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素」,不心存要改變什麼,反正眼前的狀況還會再變,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順其自然就是了。

所以,到底命運可不可以掌握?這個問題不是道家的思惟,因為禍福一直在交替轉化,你如何掌握?能掌握的只是一時的、看得到的那一面,等握到手後,張開一看又不同了,去掌握不也徒勞?

2024 年 12 月 16 日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莊周夢蝶

by 老燕 2024 年 12 月 9 日
作者 老燕

今天來看莊子最最有名的故事「莊周夢蝶」,這可是紅到西方世界都家喻戶曉的「The Butterfly Dream」。

故事一開始是講莊子之前做過一個夢,夢裡他是一隻蝴蝶,正在翩翩飛舞(栩栩然),悠遊快樂的不得了,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莊周。然後莊子忽然醒來,發覺自己是僵硬躺臥在床上(蘧蘧然)的莊周。接下來莊子自問,不知道是莊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必定是不同的(周與蝴蝶必有分矣),這就是所謂的物化(物我的轉化)。

為什麼這個故事會如此驚豔世界?

如果我們跟莊子做同一個夢,當我們從夢中醒來,毫無懸念,一定是想我夢到自己變成了蝴蝶,但莊子卻會反過來想,還是蝴蝶夢到變成了我?

很多人都用浪漫深奧來形容這個故事。浪漫是因為莊子夢到的是最美麗的生物蝴蝶,要是他夢到的是蟑螂或壁虎之類的,那莊周夢螂就會成為可怕的惡夢,而不是如此浪漫的美夢了。至於深奧是因為故事中莊子悠遊於夢與覺、實與虛、物與我之間,達到一種超越的精神境界。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周夢蝶」的故事是莊子內篇「齊物論」的終章,「齊物論」又公認是最能完整傳達莊子思想的篇章,所以讓我們從「齊物」的觀點來重讀這個故事。

先來了解什麼是「齊物」?

從「齊物」的字面上可看到有「萬物齊一」、「萬物一體」的含意,如同莊子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以莊周夢蝶的故事為例,莊子想傳達蝴蝶與我是一體的,莊周就是蝴蝶,蝴蝶就是莊周,雖然莊周看起來跟蝴蝶不同,但蝴蝶與莊周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到這裡,從概念上可粗略了解什麼是齊物了,但要怎麼「齊」呢?莊周與蝴蝶是不同物種耶,就像莊子在夢裡真實感覺到自己就是一隻翩翩飛舞的蝴蝶,可是醒來後卻是僵硬飛不起來的莊周,而且莊周與蝴蝶一體是個什麼畫面?電腦動畫可能做得到,有可能蝴蝶的身體成了莊子,然後有兩隻翅膀?還是上一秒是莊子下一秒就是蝴蝶的輪動畫面?

所以我們會說「齊物」(萬物一體)是主觀精神上的境界,不是客觀世界的可能,我們就是想不到也看不到莊子與蝴蝶如何一體嘛!

半個世界的視野

莊子是何等的魔幻大師,他就是想寄寓「齊物」來凸顯我們身處的世界是如何的不等齊,而他又是如何讓世界能一窺有齊一的可能。

當莊子問「還是蝴蝶夢見變成我」時,從表層來看,他讓主客易位,我們人類是如此習於從人看蝴蝶,不會從蝴蝶看人,因而從蝴蝶看人的反觀/反思就是齊物論「互為主體」的精神,這樣不是讓萬物齊了一點了?

接下來他說莊周與蝴蝶「必有分」(不同),但物我是可以互相轉化(物化),即莊周可變蝴蝶,蝴蝶可變莊周,這就超越人類的視力與理解範圍了。這裡「齊物」的深層含意是「無法分別」,因為「物化」是指物與我的界線消除,消除後原本是蝴蝶與莊周「必有分」即轉化成蝴蝶與莊周「不可分」,這時已是物我齊一了,如何分別?

但是我們人類是只看得到莊周與蝴蝶不同的一面,是看不到莊周與蝴蝶是「無法分別」即相同、齊一的那一面。

這個故事精彩呈現道家核心思想中,「有」與「無」的分裂與合一(齊一)的過程,道家思想中的「無」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人類感知不到的那一面,就如同地心引力或電磁場的存在一般,而且「有」與「無」一直在彼此交疊轉化,「無」只是變動中還沒「顯明」成「有」的那部分。

從夢蝶的故事來看,莊周夢蝶是「有」的那一面,蝶夢莊周是「無」的那一面,二者其實一直在向彼此變動轉化(即莊子說的「物化」),但我們人類所創建出來的文明遠離了「道」(自然),漸行漸遠的結果就是我們只看得到「有」(莊周夢蝶)這一面,而看不到「無」(蝶夢莊周)的那一面,以及二者(莊周與蝶)一直在動態轉化的變動過程。

很多人看完這個故事都覺得有些好笑,笑點在於怎麼可能分不清楚是人夢到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人嘛!所以,「齊物論」給我們的當頭棒喝是:我們人類只看得到半個世界,而這半個世界是物不齊啊!

2024 年 12 月 9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學生上課打瞌睡,老師很欣慰?

by 老燕 2024 年 12 月 2 日
作者 老燕

讀過「論語」的人一定都知道,孔子有次大動肝火,罵學生宰我,說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原因是什麼呢?很多人以為一定是他在孔夫子上課時打了瞌睡,才會讓老師如此生氣。

其實不是這樣的,事實是「宰我晝寢」,也就是孔子聽說宰我大白天在房裡睡覺,就震怒了,因為白天有日光照明,分分秒秒勤學向上都來不及了,怎麼能把大好的時光拿來躺平,所以被老師斥之為「朽木」、「糞土之牆」,完全無可教化。

學生白天裡睡覺真的沒救了嗎?事實上,宰我是孔門弟子三千的「七十二賢人」之一,也就是弟子中的前段班,非但如此,還位居孔門的「四科十哲」之一,也就是宰我成績是校排前十,在言語科方面與子貢並列第一,可見孔子要求學生的標準有多高啊!

與奮發向上的儒家相比,道家對學生白天裡睡覺、甚至在老師上課講得口沫橫飛之際打瞌睡,都有不同的反應與對學生的評價。

兩相比較,真的有天壤之別。

齧缺問道

莊子在「知北遊」篇講了一個「齧缺問道」的寓言故事。

先說明一下,莊子在「齊物論」中曾說過齧缺一連問老師王倪三個問題,老師都回答他「我怎麼會知道?」這就是「一問三不知」的典故。而齧缺之愛問問題的,是所謂的「問題學生」,在莊子「應帝王」篇,他又去「刁難」老師王倪,這次沒有記載是問了什麼,只寫了結果「四問而四不知」,然後描寫齧缺高興得跳了起來,前去告訴師公蒲衣子(王倪的老師)此事,蒲衣子聽了很欣慰。

你可能會想,這是什麼門的什麼弟子啊?也可能以為齧缺高興得跳起來是問倒了老師,然後還跑去跟師公告狀,不是這樣的,畢竟道家對「學」、「知」的看法與儒家迥異,這三個人都因為「不知道」而開心不已耶!怎麼回事?

先來看看「齧缺問道」的故事。話說齧缺去問師公蒲衣子問題,而且是大哉問:「什麼是道?」蒲衣子振振有詞的回答他,講解到第九句「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還沒講完哦,就發現齧缺「睡寐」,已經呼呼大睡了!

你可能會想齧缺這下闖的禍比宰我嚴重吧!宰我只是大白天裡睡覺就被斥為朽木了,齧缺可是在老師開講時直接度姑,該打幾大板呢?

結果是,看到齧缺睡著了,「蒲衣子大說,行歌而去之」,也就是老師很高興,唱著歌離開了。

你可能更好奇了?這是哪門子的教學法啊?故事還沒結束哦。蒲衣子離開時說:「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意思是學生若能像枯木或死灰,才是真知道啊!

真的是反了!同是睡覺,一個被罵,一個被誇,一個睡成了不可雕的朽木,一個卻是睡得了真知的枯木。為什麼?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老子在「道德經」第48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所以差別是在,你是在學什麼?如果是「為學」,那是在探求知識,當然是要一天比一天增加知道;但如果是「為道」,那是在探索真理,就要一天比一天減少知道。

為什麼走在真理的路上,要一天比一天無知?在發現齧缺睡著前,蒲衣子說:「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意思是「道」會讓你純真無邪如同初生的小牛不追問為什麼。然後呢?然後就看到齧缺已經像初生的小牛,沒再問為什麼地酣然入睡,老師就知道齧缺真的懂了,唱著歌離開了。

所以,「為學」與「為道」是反向的路,一個是增知、一個是減知,為學就無益為道,為道就要棄學,該怎麼辦?就看個人怎麼走了?有人是一路為學到底,也有人先為學後為道,或先為道後向學,當然也可不學不道…但不管你是哪種走法,最後都是「殊途同歸」,同歸於哪呢?當然是來時的地方,也就是道家所謂的「道」,那孰輕孰重呢?

2024 年 12 月 2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2
  • 3
  • 4
  • 5
  • ...
  • 16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