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作者

老燕

老燕

故事

脫下國王的新衣

by 老燕 2024 年 11 月 25 日
作者 老燕

大家小時候一定讀過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故事是說一位愛穿新衣的國王被兩個騙子詐騙,騙子說他們做出的新衣非常神奇,只有騙子與傻子看不到。這下可好了,最後當國王穿上「新衣」在全國人民面前展示遊行時,人人爭相讚美,惟恐別人看穿自己是騙子與傻子,這時只有一個小朋友說了真話:「國王光著身子呢!」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表現出成人世界充斥著虛偽的謊言,已喪失真實自然的赤子之心。或許吧!這個故事豈只有兩個騙子,要不是所有的人(除了那位小朋友以外)都說了謊,騙子也不會得逞,所以是「赤裸裸」的揭開這世界是一個欺騙的共犯結構,大家都會視情況「睜眼說瞎話」。

信不信,莊子也有一個類似的寓言故事,巧的是也跟衣服詐騙事件有關。

舉魯國而儒服

莊子在「田子方」篇描寫他去見魯哀公。

魯哀公說:「我們魯國多半是儒士,很少像您這樣學道術的人。」

莊子跟魯哀公說:「魯國的儒士很少。」

魯哀公說:「全魯國的人都穿儒服,儒士怎麼會少呢?」

莊子說:「我聽說,貴國戴圓帽的人表示知道天時;穿方鞋的代表知道地形;用彩色絲帶繫玉珮的行事果斷。其實有某種修養的人未必穿這種服裝;穿上這種服裝的人,未必有這種修養。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話,何不下令:凡不具備儒士修養的人而穿儒服,都要處以死罪。」

於是魯哀公發布了這項命令,五天之後魯國上下沒有人敢再穿儒服。只有一個男子穿著儒服站在朝門外。魯哀公召他前來詢問國事,問題千變萬化,他都能從容應答。

莊子說:「全魯國只有一位儒士,這樣算多嗎?」

這個故事跟西方「國王的新衣」剛好相反,「國王的新衣」是真國王穿上假新衣,而莊子的「魯國很少儒士」的故事卻是逼假儒士脫下真儒服,不再靠儒服欺世盜名。但本質上,兩個故事都是有關拆穿衣服的假相,只是一個由孩童拆穿,一個由有赤子之心的莊子揭發。

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

所謂「人要衣裝」,這裡「裝」的意思是「裝扮」,妙的是「裝扮」也可以是一種「假裝」,直接可靠衣服來轉換身分。這裡不是要拆內褲外穿的超人或紅藍衣的蜘蛛人的台,他們扮裝是為了改變世界、拯救蒼生,每當他們施展超能力時,就會從一個凡人瞬間轉換成救世主,可見「衣裝」有多麼重要,要是沒有這身有別於平凡人的行頭,就不會知道他們扮演的角色已經大不同。

同樣的,「國王的新衣」之所以人人稱讚,因為據說只有騙子與傻子才看不到新衣,吊詭的是,看到且讚美新衣的人才是騙子與傻子(會相信騙子的話),所以這件新衣很奇妙,看不到的是「假」騙子與傻子,看得到的是「真」騙子與傻子哩!

而在魯國,滿街都是戴圓帽、穿方鞋、掛玉珮的儒士,不同的服飾還代表不同的專長,可謂各司其服,魯王也以舉國多儒士而自豪,沒想到在莊子眼裡,這些行頭只不過是一種「衣裝」,也就是現在的流行時尚,未必等同真材實料,因為「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於是莊子心生一計,讓所有的假儒士在幾天內都脫下了儒服,只剩下貨真價實的人敢穿,真假儒士立刻現形。

你可能會說,「人要衣裝」何罪之有!說的也是,衣服只是一種裝扮,可歎的始終是那中外皆同、想藉著衣服來裝成什麼或不是什麼的心啊!

2024 年 11 月 25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豬的選擇

by 老燕 2024 年 11 月 18 日
作者 老燕

地球上如果有一種最被污名化的生物,那應該就是「豬」了!什麼死豬、肥豬、懶豬、笨豬…乃至時下的流行語「豬隊友」,都讓豬蒙上「不白」之冤,就是直接被「拉黑」了!所以,今天要先解釋一下本文的主題「豬的選擇」,是真的「豬」的選擇,而不是「豬的」選擇,因為後者意思是,搞砸的、愚蠢的、像豬一樣的選擇。No!No!就是身為一隻豬,會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

豬的選擇vs.人的選擇

這樣的奇想來自莊子。莊子「達生」篇有一個以豬喻人的寓言故事。

話說祭祀官穿上黑色的禮服,來到豬圈,對著豬說:「你是不是不想死呢?我花三個月的時間餵養你,然後守戒七天,作齋三天,再用白茅草做席位,把你的兩肩兩臀放在雕滿紋飾的供桌上,這樣你是不是就願意死了?」

接下來是莊子的自言自語,他說,如果是為豬著想,或是問問豬自己,就會覺得與其讓牠死後備極哀榮,還不如讓牠吃著糟糠,待在豬圈裡打滾也好。但如果是人為自己打算,那麼只要活著能享受榮華富貴,死後裝在雕滿紋飾的棺材與靈車上,就會願意這麼做。

最後是莊子的千古之問:為豬著想,會拒絕;為自己著想,卻同意。那麼人與豬的差別何在?

這下被侮辱的不只是豬了!之所以會這麼想,真的是豬太「黑」了,以至於以豬的選擇來比擬人的選擇,不管人是做出比豬還高明的選擇,或就是做出「豬」的選擇,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都會不屑跟豬比的。更何況,萬一結果是「比豬還不如」,那不就顏面掃地了!

莊子就是如此擁有超越的視野,他的「齊物」(萬物一體)思想,是不會看輕豬,但與此同時的是,也不會看重人,反而是要打破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惟方式。

這則故事提供我們「反面」的看法,也就是我們人類看重的財富、權力、尊貴等特別待遇,對豬而言,一點也不特別,反而如果能選擇糟糠、豬圈,那牠們寧可過自然的生活,而不是這些帶著標記著身分地位高低的象徵符號,對牠們來說,這些尊榮能值幾個「糟糠」嘛!

但是我們人類就不同了,一生的打拼為的就是能提升自己的價值,而且奇怪的是,這些價值都是顯現於外的「名號」,如瑪莎拉蒂、香奈兒、帝寶、頭等艙、CEO、總統…,莊子提醒我們,這些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符號,對大字不識一個的豬來說,一點價值也沒有,所以是比糟糠還不如。

這個故事最後的提問是,如果以人的高度來看豬,會認為牠拒絕這些虛名比較好,但輪到人自己做抉擇時呢?則爭先恐後要擁有這些表相啊!

莊子的選擇

在看過人與豬不同的選擇後,來看看莊子自己的選擇。

莊子「秋水」篇記載莊子拒絕楚威王擔任官職的請求。當時莊子正在山東的濮水釣魚,楚威王派了兩個大臣前來游說莊子入閣。

莊子拿著魚竿頭也不回的說:「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盛在竹盒裡用布巾包著,保存在廟堂之上。請問這隻龜是寧可死了留下龜殼讓人敬拜呢?還是寧可活著拖個尾巴在泥地裡爬?」

兩個大臣異口同聲說:「當然是寧可拖著尾巴在泥地裡爬。」

莊子說:「那麼請回吧!我還想拖著尾巴在泥地裡爬!」

可見,莊子做的是「豬」的選擇,他是不會做出所謂的「豬的」選擇啦!

2024 年 11 月 18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舒服到忘了舒服

by 老燕 2024 年 11 月 11 日
作者 老燕

上回我們講莊子的「呆若木雞」故事,解釋了什麼是「呆若木雞」的減法訓練,這對訓練不敗鬥雞來說,無異是絕佳的創意點子。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對於想練就絕世技藝的工藝家來說,莊子又有什麼驚天的建言?

梓慶削木

同樣出自莊子「達生」篇的「梓慶削木」寓言故事,說的是與訓練呆若木雞異曲同工的故事。

話說魯國的大木匠慶削木頭做成的鐘鼓架,看到的人都驚為鬼斧神工之作。魯侯問他:「你有什麼秘訣嗎?」

慶回答說:「我只是個木工,哪裡有什麼秘訣?」但他想想還是有一點可說,就是他在動工前會以齋戒來安定心靈。最先齋戒三天,這時沒有了獎賞利祿的心;接下來齋戒五天,此時沒有了毀譽巧拙的想法;最後齋戒七天,這時會忘了身體四肢,也忘了是在為朝廷做事,而能技巧專一且不為外物所擾;這才深入山林,觀察樹木的自然本性,看到有形如現成的鐘鼓架才動手施工,沒有則不做。

木匠慶說:「我的秘訣大概就是,我是以我的自然來合樹木的自然吧(以天合天)!」

「梓慶削木」與「呆若木雞」為什麼是異曲同工?前者是講如何忘記,後者是如何減去,都不是「增益其所不能」的加法積累方式。

以木匠慶來說,他在動手施作前,要先做三個階段的「心理準備」,先是忘利(獎賞利祿)、繼而忘名(毀譽巧拙)、最後忘身(身體四肢),三忘之後,才會進入到實作的部分,這時還要配合有「可造之材」才動手,而能成就鬼神之作的秘訣就在「以天合天」。

所以,豈只良緣需「天作之合」?從道家思惟來說,要成就任何「驚天之作」若能「以天合天」(自己的自然與外境的自然相合),自能「佳作天成」。沒錯,就是自己要先三忘,不再患得患失且心無旁騖,再加上老天爺加持(有順風順水的境遇),才有可能驚天地、泣鬼神啊!

工倕畫圓

可別以為莊子對「忘記」的著墨僅止於此「三忘」。

再來看「達生」篇的工倕畫圓故事,說的是工倕隨手畫個圓就比用圓規畫的還好,莊子說這是他「指與物化」,亦即靠的不是心思計量,而是手指與所畫之物凝合為一,達到心靈專一而沒有窒礙,才能徒手畫圓。

接下來,莊子提出「三忘」(忘利、忘名、忘身)的2.0版:忘足、忘腰、忘是非、忘適之適。

為什麼要忘足?不是用手畫圓,要忘掉的應該是手指,怎麼會是腳趾?

在這裡莊子是拿腳來比喻,他說如果鞋子舒適,會讓人忘了腳的存在(忘足);如果腰帶舒適,會讓人忘了腰的存在(忘腰);如果心靈安適,會讓人忘了是非對錯(忘是非)。

想想當你胃不舒服,是不是這時才會感到胃的存在,當胃舒服時你是會忘記胃無時不在蠕動,不是嗎? 只要是舒適的狀態,通常會讓人舒服到忘了,可見「忘記」、「不存在」才是舒適的。

接著莊子說:「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當我們內心專一,不隨外物改變,則所遇之事都能安適。這也是為什麼道家注重「順其自然」,這樣內外在都安適了,能不事事順利嗎?反之,內在不安、外在動盪,如何能諸事順遂?

而舒舒服服、順順利利的,就是莊子想望的嗎?了解莊子的你,一定知道還不是莊子!

莊子:「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始是本性的意思,亦即本性安適又沒什麼不安適的,就是忘掉了安適的安適。

如果你舒舒服服的,又記得現在舒舒服服的,那就還不是真正的舒服哦!真正的舒服是你連這舒服也忘記了(忘適之適),才是真舒服!

為什麼?因為「舒服」的本質是忘了其存在,如果舒服時還記著這是舒服,而不是忘了這就是舒服,那就代表~~還不夠舒服啦!

等一下,這不是在說工倕徒手畫圓畫得比圓規好嗎?怎麼到後來歪樓討論起什麼才是真舒服?

還不了解莊子嗎?梓慶削木、工倕畫圓,都是一種「以天合天」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如果要讓世人了解,就是試想當你舒服到忘了舒服時(如忘足,鞋子舒服就會忘了腳的存在)就對了!

信不信,下次當你舒服到忘了舒服的時候,畫個圓就知道了!

2024 年 11 月 11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你準備好了嗎?

by 老燕 2024 年 11 月 4 日
作者 老燕

莘莘學子,一天到晚最常被問的就是:你準備好了嗎?

「是要準備好什麼啦?」很多學子不耐的回。

這其實是很實實在在的回答,因為「準備好了」一詞是很抽象的,也沒有明確的標準,你可以心中有數的說:「我已準備好考二十分。」但就是沒辦法胸有成竹地說:「我已準備好了」。

不管是要進考場、戰場、情場、還是屠宰場,只要是要做足準備的事,「準備好了」就是沒有一個準,可說是全憑個人感覺,還真的有那麼一點「玄」。

而玄的事問道家就對了!方法保證你聽過後,下巴準備好掉下來!

呆若木雞

相信大家都聽過「呆若木雞」的成語,這是出自莊子「達生」篇的寓言故事,其實莊子在這篇一連講了好幾個跟「什麼是準備好了」有關的故事。

來看看「呆若木雞」的準備方式。

話說紀渻子為周宣王培養鬥雞,培養了十天,周宣王就問:「雞可以上場了嗎?」紀渻子說:「還不行,牠現在姿態虛矯,全靠意氣。」過了十天,王再問,紀渻子說:「還不行,牠對外來的刺激還是有所回應。」再過十天王又問,紀渻子說:「還不行,牠看到別的雞還是會怒目而視,有些氣焰。」再過十天王又問,紀渻子說:「差不多了!現在別的雞叫,牠已不為所動,看起來就像一隻呆呆的木頭雞。牠的天然本性已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來應戰的,一見到牠紛紛掉頭跑掉。」

如果你是家長,一定會氣得跳腳。好好的一隻鬥雞,培養了四十天成了「呆若木雞」,最大的本事只是把其他的戰鬥雞都嚇跑,這算哪門子的「準備好了」?

說的也是,如果莘莘學子讀書讀到「呆若木雞」,大概只會嚇到家長老師,可想而知最後只能抱「鴨蛋」回家!比完全沒準備還能猜中幾題還不如!

減法的準備方式

「不只是故事」說了那麼多莊子的故事了,大家也應該有所領會,道家的核心思想是「無為」,但「無為」不等於「不為」(不準備),而是一種類似「減法」的準備。

這個方法很妙哦。

如果你聽到小孩說,我原本要看2小時才能看完下禮拜要考的科目,幾天後只要看1小時就看完了,到考前只要看10分鐘就沒什麼可看的了。這就是所謂的「小考小玩,大考大玩」的道理所在,原本要花2 小時才看得完,考前只要看10分鐘就看完了,不就可以去玩了?

這正是「減法」的準備方式。

反之,當你發現小孩愈準備愈忙碌,原本準備2小時就可去睡覺,到後來要讀到3小時、3.5個小時…,然後常在那兒翻箱倒櫃,自言自語倒數第二個抽屜不是有考前猜猜猜題目卷、書包左邊的袋子裡應該還有必勝秘笈…那很抱歉,貴子弟愈準備愈多,所以做的是加法的準備方式,意思就是還沒準備好啦!

你可能要問,奇怪了,為什麼減法的準備方式才能「準備好了」?

我們回頭來看「呆若木雞」的故事,紀渻子是不是對這隻鬥雞進行的是減法訓練?完全沒給牠題目卷、也沒貫輸牠什麼必勝秘笈?而是先減去牠的意氣、驕氣、盛氣,直到牠對外界完全不為所動?莊子說此時這隻鬥雞已訓練到「德全」的境地,也就是完全護住了牠的天然本性,此時的牠必定是立於自己的根本,完全不受外物所擾,這個狀態就可以說牠「準備好了」!

把鬥雞的減法訓練應用到考試上,也就是愈讀愈專注且能掌握到根本,此時會覺得書本上的內容都是「相通的」,無須東也準備西也準備瞎忙一通,而是自然而然的融會貫通。

只要是「通」了,掌握到的就是根本的,而且一定是最少的,所以「少即是多」就是這個意思。

2024 年 11 月 4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被罵笨蛋怎麼辦?

by 老燕 2024 年 10 月 21 日
作者 老燕

有沒有人從小到大沒被罵過笨蛋?即使是資優生,外食吃個麵,都有可能因為拿錯餐具被嫌笨蛋,幾乎很少人,終其一生能躲過笨蛋的罵名。更何況有段時間,笨蛋一詞出現無差別攻擊,經過書店、打開電視,都會看到聽到「笨蛋!問題在XXX」,真的是路過也中槍!

來看看,被罵笨蛋可以怎麼辦?

接受:老師/老闆不會錯,所以錯的一定是我!

反擊:你才笨蛋咧!

忽視:左耳進右耳出,可能被罵多了,對這個詞已不起反應。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大多數人面對罵名,不是選兩端就是站中間,不然還能怎樣?

要不要試試道家的方法?被罵笨蛋立刻躺平嗎?一起去看看。

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

這是莊子「天道篇」的「呼牛呼馬」寓言故事。

話說有個名叫士成綺的人,聽說老子是聖人,不遠千里都要去見老子一面,趕路趕了一百多天,腳底都磨出了厚繭也不敢停歇。就這樣,來到老子家,看到老子本人,不禁大失所望的說:「我這麼遠道辛苦前來,但看到先生,卻不認為先生是聖人。老鼠洞裡還有剩菜,不愛惜東西,這是不仁;生食熟食都已經用不完了,還一直在聚斂。」

老子神情淡漠沒有回應。

隔天士成綺又去見老子說:「昨天我諷刺了你,今天覺得有些心虛,為什麼呢?」

老子說:「巧智神聖這種人,我自認為不是。昨天你叫我牛,我就叫牛,你叫我馬,我就叫馬。如果真有其實,別人給我相符的名稱而我不接受,這是雙重罪過。我是自然而然接受別人給的名稱,不是有心接受才接受。」

接下來,士成綺低聲下氣地請教老子如何修身?老子訓了他是巧智而顯露驕氣的人,已遠離真實本性,這樣的人也有名字,就叫「小偷」。

不過,老子是比較不喜歡逞口舌之快的人,故事的結尾應該是莊子自己忍不住跳出來,還以顏色。

至人之用心若鏡

這個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對士成綺的「聖人」、「不仁」、「聚斂」的美名與罵名的反應方式。

這方式是你叫我馬那我就叫馬,你叫我牛那我就叫牛,而且沒有絲毫勉強,就這麼一回事。

如果你是家長,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回應方式有害孩子心靈的健康,怎麼可以人家罵我什麼我就接受,所以大部分的家長都教孩子這樣想:「你叫我笨蛋我就是笨蛋嗎?那是你說的,我才不是。」以此強化孩子的自信心。這種方式已是最具理性的抗拒法,也就是能分別人我的界線,不會讓別人的負面言詞、情緒、情境潑糞到自己身上。

來看看道家的「呼牛為牛,呼馬為馬」是不是一種很高深的修養境界?是不是要有耶穌那種犧牲奉獻的精神,人家打我右臉,我就轉過左臉讓他打?

其實這個方法只要用點物理常識,就可輕鬆以對。

那就是,在面對別人指責時,心中或手中就像有面鏡子,讓對方像來照鏡子一樣,讓對方看到自己的樣子、你也如鏡子般忠實的反映對方的樣子,等對方罵完離開了,鏡子也不會珍藏留存剛才的樣子,到此結束。

這就是莊子在「應帝王」篇說的:「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意思是,至人用心就像鏡子一樣,對外物的來去,既不迎也不送,只反映而不留存,所以能夠承受萬物的變化而沒有任何損傷。

雖然我們都不是至人,沒辦法把紊亂的心修成明鏡,但在面對外來的攻擊時,適時的把自己當成一面鏡子,清楚的看到對方的樣子,且過了後不留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讓內心強大的保護罩。

最起碼,你可以這麼想:「我看到他對著鏡子罵笨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對自己那麼生氣!」

親愛的讀者,接下來去中國旅遊,11月初再更新,感謝。

2024 年 10 月 21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缺陷美,美在哪?

by 老燕 2024 年 10 月 14 日
作者 老燕

在自拍打卡盛行的年代,瘋狂追逐外在美已成一條不歸路。不但青春不能留白,老了也要逆天犯規,加上媒體津津樂道在哪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又有高人出現,當然指的是「顏值」高,可不要以為這世界愈來愈美了,從另一面來看,有愈來愈多人覺得自己不美了。

在市場裡的XX妹與路邊執勤的XX哥又拉高了顏值的標準下,平均值成為落後值、落後值成為負值,這世界是要演化成「美者生存」嗎?

別擔心!讓莊子「醜到嚇人」的故事,把失衡的顏值拉回來一點吧!

衛有惡人哀駘它

莊子在「德充符」篇一連說了五個身形有殘缺的人的寓言故事,但他們都代表莊子想傳達的「德充符」,即內在德性充滿的代表(符是符號,顯現於外的樣子),今天要說的是衛有惡人哀駘它的故事。

這裡莊子又假借孔子的名義,虛構了這麼一段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魯哀公碰到一個謎一樣的人物,想請孔子為他解惑。

話說魯哀公聽說衛國有個相貌奇醜無比的人,名字叫哀駘它。奇妙的是,男人跟他相處會捨不得離開,女人見了他,便跟父母要求:「與其做別人的妻子,寧可做他的妾。」這樣的女人有十幾個,而且有增無減。也沒聽說哀駘它有什麼高見,常常只是附和別人罷了。他既無權勢、財富、外貌、才智,但男人與女人都樂於親近他。

魯哀公覺得這人一定有過人之處就召他前來,一看果然名不虛傳,醜到嚇人(以惡駭天下),但是相處不過幾個月,魯哀公就很欣賞他;不到一年,更信任他到把國事交託給他。哀駘它被託付重任時不驚不喜,沒怎麼在意好像在婉拒。沒多久,他就離魯哀公而去,讓魯哀公悵然若失,好像整個國家沒有可以跟他一起同樂的人了。

魯哀公想請教孔子,究竟他碰到一個什麼樣的人?

才全德不形

接下來,孔子(其實是莊子)就說了,他之前看到一群小豬在剛死的母豬身上吸奶,沒多久小豬都像是受到驚嚇紛紛跑開。這是因為小豬覺得母豬不像原來的樣子了。可見小豬愛母豬,不是愛母豬的形體,而是愛那能使形體活動的內在力量。在這裡莊子要強調的是,內在才是「活」力的根源,形體只是活動力役使的軀殼,這點連小豬都知道。

再者,莊子舉能侍奉在天子旁邊的女人是不能剪指甲、不能穿耳洞,要保持身體自然完整的樣子,這個叫「形全」,可見形之於外的完整就能受到重視禮遇,那內在自然完整的全德之人,不是更應該珍視嗎?

接下來,莊子分析哀駘它不說話卻能取信於人、不立功也能讓人親近、給他高官厚位還怕他不接受,這一定是「才全」而「德不形」的人了。

什麼是才全呢?可不是指多才多藝、十八般武藝樣樣通的可造之才。這裡的「才」指的是天性,「才全」是天性完整沒有壞失。這很抽象耶!到底內在美可不可以用眼睛看得到?

莊子說:「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才全」顯現於外的是,對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等這些變化的事物、流轉的命運,看成像白天黑夜在我們的面前交替出現,不讓外在遭遇擾亂本性、入侵心靈,內心時時保持愉悅,如沐春和之氣,就能在面對外界變化時不驚不憂。

什麼是「德不形」?字面上的意思是有德而不表露於外,為什麼內德不外露?莊子說:「德者,成和之修也。」內在的德是一種保持和諧的修養,所以要「內保之而外不蕩也」,要在內在恆持,外在不露痕跡,這樣萬物自然就會歸附。這正是哀駘它之所以能成萬人迷的原因。

你可能會問,這跟缺陷美有什麼關係啊?因為第一,極少人「形全」(認為自己的外在無可挑剔),更少人「才全」,反而是喜怒哀樂如日夜般交替出現,這不是內外在都「不全」嗎?至於缺陷美,美在哪?請再讀一下哀駘它的故事,為什麼一個醜到嚇人的人,能讓人流連不去,證明有一種美可能還沒被發現或報導,其中一個原因是有這種美的人「德不形」啊!

2024 年 10 月 14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2
  • 3
  • 4
  • 5
  • 6
  • ...
  • 16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