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作者

老燕

老燕

故事

 人不窮,志窮

by 老燕 2024 年 6 月 26 日
作者 老燕

大家都知道: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現代人追求金錢財富也就罷了,近年來所謂的土豪還熱衷「炫富」,而且還在比誰更「炫」,炫房炫超跑已沒看頭了,有人炫婚禮中新娘頸上掛的金條好比刑具那麼「大條」,還有人在浴缸中灑滿紙鈔炫「泡錢」…真的是沒有最炫,只有更炫!

炫富其實不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自古就有,來看看兩千多年前莊子那個「重儒輕商」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炫富,還有莊子是會如何恥笑。

跟莊子炫富會很慘

故事是這樣的。宋國有個名叫曹商的人,代表宋王出使秦國。他剛到秦國時獲贈數輛馬車,後來他很得秦王的喜愛,秦王又賜給他一百輛今天的瑪莎拉帝。他回到宋國後,就去跟莊子炫富:「你住在偏僻的陋巷,卑微的以織草鞋為生,餓得面黃飢瘦,這點我可比不上你。我是一旦見到萬乘之君,就有本事讓百輛馬車跟隨在我身後,這是我過人之處。」

顧不顧人怨?放心,當然直接被莊子巴蕊。

莊子跟他說:「秦王有病徵求名醫,如果能弄破膿瘡,可獲得一輛馬車;如果能舔痔瘡,可獲贈五輛馬車;大凡醫治的方法愈卑下,獲得的車輛就愈多。你到底是怎樣為秦王醫治痔瘡的,怎麼會得到這麼多的車呢?」

哈哈!是不是大快人心!

口才論述一流的莊子,若論及財富,是蠻辛酸的,從以下「莊子」外物篇的「莊周貸粟」典故可見一斑。

我只要一升一斗的水

莊子家貧,因此去跟當地的監河侯借米。監河侯說:「行,等年底我拿到百姓的稅收後,就借你三百金。」

莊子氣到臉色鐵青的說:「我昨天來的路上聽到呼喊聲,回頭一看,在車輪凹陷的地方有一尾鯽魚,我問牠在這裡做什麼?鯽魚說:『我是東海水族的臣子,你有沒有一升一斗的水可以救我呢?』我回答沒問題,我會到南方遊說吳國、越國的國君,請他們引進西江的水來迎接你,行嗎?鯽魚氣得臉色大變說:『我離開了賴以生存的水,現在我只要有一升一斗的水就可以活命,而你卻這樣說,你乾脆去乾魚鋪找我算了!』」

人窮的時候,辛酸的事是接二連三。

一天,莊子穿著補釘的粗布衣、用麻繩綑綁的破鞋去見魏王,魏王跟他說:「先生為什麼看起來這麼憊(委靡不振)?」莊子說:「貧也,非疲也!(我是貧窮,不是委靡不振),讀書人有道德理想不能實踐,才是委靡,至於衣服破舊、鞋子穿孔,是窮,不是不振作啊,這就是所謂的生不逢時。」

接下來,莊子用他善長的動物寓言向魏王闡釋:什麼是「人窮志不窮」?

他問魏王有沒有看過跳躍的猿猴?當牠在高大的樹林中,可以攀緣樹枝,來去自如,但等牠進入到帶刺的灌木叢中,就會瞻前顧後,甚至害怕到發抖,這不是猿猴的筋骨變得不靈活了,而是所處的情勢不利,讓牠無法施展本領。

莊子借此來比喻自己遭逢亂世,才會懷才不遇。

自始至終莊子不曾以貧窮為恥,看看他「借粟」時的理直氣壯、跟魏王釐清自己不是不思振作,都不曾因為人窮而志短或氣短;反觀時下,那些炫富的人多是「人不窮,志窮」,以為有了錢就有了全世界,唯恐天下人不知,這樣還會有什麼志向可言?不就是如一本書名所說的:窮得只剩下錢!

所以,炫富其實也在炫窮啊!

2024 年 6 月 26 日 2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藝術欣賞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刻正於奇美博物館展出

by 老燕 2024 年 6 月 15 日
作者 老燕

目前奇美博物館正展出英國國家藝廊的珍藏展「從拉斐爾到梵谷」,共52幅畫作,都是一時之選。不用飛到英國,現在在台南就能飽覽到拉斐爾、波提切利、貝里尼、提香、卡拉瓦喬、哥雅、林布蘭、委拉奎茲、馬內、莫內、塞尚、雷諾瓦、梵谷、高更等西洋美術巨擘之作,值得一看啊!

接下來,我將介紹12幅讓我印象深刻的畫作(當然有不少的遺珠),沒想到前8幅都是肖像畫,所以喜愛肖像畫的人千萬別錯過這個展覽。

今年適逢英國國家藝廊兩百週年,因而特別在亞洲進行巡迴展,今年已在上海、首爾與香港故宮展出。

這次展出的52幅畫作橫跨歐洲400年來各時期的精華,參觀一趟下來,就會對歐洲繪畫史的發展有初步的認識。

這次是英國國家藝廊第一次在台灣的展出,果然轟動,參觀人潮眾多,但館方有對人流進行管控,參觀品質還不錯。

1.林布蘭的63歲自畫像(Rembrandt, 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 1669)

看到這幅林布蘭最後一幅自畫像,超感動!他畫完這幅畫之後幾個月就過世了,畫中的他面帶愁容又疲憊,但散發出一股尊嚴感,深鎖的眉頭似乎在質問:「命運之神你究竟還能把我怎麼樣?」

林布蘭是歷來畫最多自畫像的畫家,有80多幅,但他最偉大的作品都是荷蘭當時蔚為風潮的集體肖像畫,去年才去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參觀他們的鎮館之寶:林布蘭的「夜巡」,並參觀林布蘭的故居,對林布蘭感興趣的朋友可點此連結(點我)更深入的認識這位荷蘭最偉大的畫家。

2.拉斐爾的「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Raphael,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1510-11)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其聖母與天使的畫像是公認無人出其右,這幅又以委託人的名字稱為「加瓦聖母」。聖母的面容如此高貴聖潔,兩個不凡的孩子如赤子般的純真。圖中人物的構圖形成穩固的金三角,背景的兩扇木窗風景賦予畫面的平衡質感,讓聖家族的畫像如此神聖崇高。

3.湯瑪斯.勞倫斯爵士的「紅衣男孩」(Sir Thomas Lawrence, Portrait of Charles William Lambton, The Red Boy,1825)

「紅衣男孩」據說在亞洲各站巡迴展的調查中,都是最受喜愛的畫作。紅色是畫中孩子的爸爸要求改過來的顏色,果然效果不錯,讓人物更突顯。但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男孩的面部表情,既純真又憂鬱,他這神秘的一望,就跟蒙娜麗莎那抹神秘的微笑一樣,讓人看過後就揮之不去。

4.卡拉瓦喬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Boy bitten by a Lizard, 1594-5)

卡拉瓦喬是率先將戲劇舞台的燈光效果引進繪畫,而且他的畫作語不驚人死不休,充滿戲劇張力與外露的情感。這幅就充分表現出他的特色。

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半邊臉亮、半邊臉暗,光影強烈對比。畫面凝固在他手指被蜥蜴咬住的瞬間,臉部驚懼痛苦的神情,就是很卡拉瓦喬!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前景的玫瑰花束與水果,卡拉瓦喬畢竟是畫靜物出身,看這些靜物光可鑑人,玻璃花瓶中還映出房間的一角,細膩動人。

5.維拉斯奎茲的「瓦爾德斯總主教」(Diego Velazquez, Portrait of Archbishop Fernando de Valdes, 1640-45)

因為我很喜歡Velazquez,看到這幅很驚喜。他是西班牙王室的宮廷畫家,在肖像畫方面成就非凡。這幅肖像畫的人物表情可說是入木三分,把總主教的威嚴與睥睨一世如照相機般精準呈現。

6.哥雅的「依莎貝爾.德.波爾塞爾女士」(Francisco de Goya, Dona Isabel de Porcel, before1805)

這幅西班牙浪漫派畫家哥雅筆下的女士畫像,讓我聯想到「卡門」,那種自信美麗且大無畏的神情,讓人過目不望。畫中女士身穿西班牙傳統服飾瑪哈,披著蕾絲頭紗曼蒂拉,看看那精細繁複又薄透的蕾紗,美極了!

7.提香的「女士肖像(來自達爾馬提亞的女士)(Titian, Portrait of a Lady, La Schiavona,1510-12)

提香是16世紀威尼斯畫派的大師,這幅是他年輕時的畫作,有趣的是他把畫中的人物與她的雕刻像並列,不同的媒材各自展現人物不同的精彩。提香最被稱道的是他用色精湛、豐富多彩,圖中女士的服飾就用了他的招牌「提香紅」。

8.范戴克的「約翰.斯圖亞特勛爵和他的兄弟伯納德.斯圖亞特勛爵)(Anthony van Dyck, Lord John Stuart and his Brother, Lord Bernard Stuart, 1638)

范戴克是17世紀法蘭德斯的畫家代表,這幅畫是真人大小的雙人肖像畫,畫中是一對貴族兄弟,看得出來源自同一血脈。而范戴克最擅長的是服飾面料上的細膩處理,看那縀料外套的光澤與靴子的褶皺,非常吸睛。

9,波提切利的「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Sandro Botticelli, 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 about 1500)

相信大家都知道文藝復興大師波提切利的「春」與「維納斯的誕生」名畫,這次展中也有一幅波提切利晚年的畫作。由於他晚年對宗教狂熱,這幅畫的是佛羅倫斯主教展現的三個奇蹟,由左而右分別是驅魔、起死回生、讓盲人重見光明。畫作中人物眾多,有很 精彩的布局,值得細看。

10.康斯塔伯的「史特拉福磨坊」(John Constable, Stratford Mill, 1820)

本來對風景畫比較無感的我,看到這幅時不禁眼前一亮!這幅名為「史特拉福磨坊」的畫作,磨坊只出現在左邊一角,但精彩的描繪出磨坊旁人們生活的日常,有枯木橫陳、大人小孩垂釣、貨船上下貨 ,河水映著林木,白雲沈厚,層次井然有序。快!一起來認識這位大師,原來是英國風景畫巨擘康斯塔伯,他的風景畫精彩絕倫,影響了後來的法國巴比松派。

11.威廉.透納的「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Joseph Mallord Willaim Turner, The Parting of Hero and Leander, before 1837)

看到這幅畫時有驚豔了一下,這是什麼時候畫的,看起來好像進入虛擬實境的感覺。這是幅神話故事主題,描繪住在塔樓的愛神的女祭司,愛上海峽對岸的青年,每晚她會在塔上舉燈,引領青年泳度海峽與她相會。但某夜燈滅了,青年溺斃,她也悲痛地投河自盡。畫中的兩位主角是在岸邊暗處中相擁,反而上面亮處的希臘神明目睹一切,是否也暗指神明在操縱他們將至的悲劇?

整幅畫如夢似幻,這是英國浪漫派大師透納的歷史畫,但注入了現代的精神,不是一味歌頌希臘神話,而是帶有反思的精神。

12.馬內的「音樂咖啡廳一角」(Edouard Manet, Corner of a Cafe-Concert, 1878-80)

這是法國印象派先驅馬內的「音樂咖啡廳一角」,有意思的是這幅是右半邊,左半邊則是收藏於瑞士的「咖啡館」,但完全無損這幅畫的完整性。

馬內畫出當時巴黎新興的音樂咖啡廳,從女侍忙亂的身影可看出屋內的喧嘩熱鬧。畫中的人物都只是不完全的側影,反應了那個時代的快節奏與都會文明的萌發。

展區的最後一單元是「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除了馬內,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莫內( 點我)、雷諾瓦(點我)、塞尚(點我)、梵谷、高更(點我)的作品,因去年去荷比盧法旅遊,參觀了多個美術館,在網站上留下我的觀展筆記,有興趣的人都可以點「點我」的連結一看。

看展後,不妨到戶外又大又綠且美不勝收的園區走走。奇美博物館創立於1992年,主要蒐藏西洋藝術,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為了讓較少接觸西洋藝術的民眾或資源較少的弱勢孩童,不用出國也能欣賞到西方藝文之美,因而創辦了這座把世界帶到你面前的博物館。走在園區,真的會很感念許文龍先生在文化藝術領域的用心與深耕。

博物館前會先經過奧林帕斯橋,兩側是12尊希臘神話的主神雕像,下面流淌的是繆思湖,非常的氣象萬千。

這是橋上的愛神維納斯雕像,栩栩如生,吸引鳥雀佇足其上。

劇力萬鈞的阿波羅噴泉,是耗時六年、攜手四國打造的入口大理石雕像。

一進門就是挑高的圓頂大廳,由281朵石膏雕琢的山茶花匯聚而成,高雅無比。

西式庭園中花木扶疏,雕像穿梭其間,非常道地的歐式風格。

親愛的讀者,接下來到中國旅遊,要到2024/6/26才會再更新,感謝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2024 年 6 月 15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你有不怕死的朋友嗎?

by 老燕 2024 年 6 月 13 日
作者 老燕

上次在「我是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一文中,描述了莊子與惠子出遊,展開一場流傳千古的「濠梁之辯」,很多人很好奇這兩位奇人究竟是敵是友?

這真的很難說。兩人亦敵亦友,是彼此可敬的對手,更是世上難尋的知己。在「莊子」流傳於世的7萬多字中,惠子是莊子唯一有名有姓的朋友,而且兩人的互動記載不下數十處,可以這麼說,莊子的人生如果少了惠子會黯然失色,兩人在爭辯、互虧、質疑、猜忌中,也激盪出絢麗的火花。

所以是敵是友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棋逢對手,不斷相互的磨礪,開啟彼此生命最大的潛能。

用梁國可嚇唬到莊子嗎?

先來說兩人交惡的一面,出自莊子「秋水」篇的「惠子相梁」典故。

話說惠子當上梁國的宰相後,莊子想去探視他。這時就有人對惠子咬耳朵說:「莊子來是想取代你的宰相位子。」於是惠子大為緊張,連著三天三夜在梁國各地搜索莊子。

結果是莊子自己去見惠子,並當面對惠子冷嘲熱諷了一番。

莊子對惠子說:「南方有一種鳥,名叫鵷鶵(音同淵除),你知道嗎?鵷鶵從南海出發,要飛往北海,途中不是梧桐樹就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就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就不喝。這時有隻貓頭鷹撿到腐爛的老鼠,看到鵷鶵飛過,就抬頭對牠大叫一聲:嚇!現在你是想用你的梁國來嚇唬我嗎?」

你以為莊子自此對惠子懷恨在心?那就太小看兩人在唇槍舌劍間「打」下的深厚情誼了。來看看莊子在「徐無鬼」篇的「運斤成風」典故。

莊子沒有了可談話的人

話說莊子去送葬,途中路過惠子的墳墓,莊子回頭對跟隨的人說:「有個郢地的人鼻尖上沾到一個小白點,這個小白點像蒼蠅的翅膀那樣薄,他請來石匠削掉它。石匠揮動斧頭,風聲呼呼作響,一下就削掉郢人鼻上的小白點,而且沒傷到一根汗毛,整個過程這位郢人紋風不動,面不改色。

宋元君聽到這個傳聞後,把石匠找來,要他當場示範給他看。石匠說:「我以前的確能夠幫人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但能讓我這麼做的對象已經死很久了!」

接著莊子由感而發:「自從惠施死後,我就沒有了對手,沒有了可談話的人。」

可見莊子對惠子的逝去有多失落!還有交莊子這位朋友得多麼不怕死!

這個寓言故事活靈活現地描繪莊子與惠子絕妙的互動,莊子有如身懷絕技的石匠,可在驚險一瞬間削掉對方鼻尖上的小白點,但是這個大絕招若不是遇到像惠子這樣大無畏、泰然自若的人,也無法施展開來。

想想,在那時總發些驚世駭俗言論(周夢蝴蝶亦或蝴蝶夢周)、語出怪力亂神(骼髏頭來託夢)、行為荒誕不經(老婆死了鼓盆而歌)的莊子,早被人封鎖、不讀不回了,但就是沒嚇跑惠子,而且還能跟他你來我往,一同出遊,機鋒以對。

孔子曾說益友有三(友直友諒友多聞),對莊子而言,惠子兼具益友的三種特質,非但如此,請大家捫心自問,你有哪位朋友至交能讓你掄起斧頭,朝他的鼻尖砍下去而不皺一下眉頭?(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算了吧!即使你有一群敢死隊,但如果你無法運斤成風,也無法成就這樣的千古傳奇。

還真羨慕莊子!他看起來只有一個朋友,但這個朋友在他心目中就是生死之交。

2024 年 6 月 13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螳螂捕蟬,黃鵲在後

by 老燕 2024 年 6 月 6 日
作者 老燕

這是大家在學生時代都學過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鵲在後」,典故出自莊子的「山木」篇,而且這組成語只是整個故事的一個環節,就連莊子也深陷其中。這個故事不但呈現出食物鏈是如何的環環相扣,還有可別以為人能自外於食物鏈,我們也很可能跟莊子一樣被牽連其中,好奇吧!

萬物本來就是互相牽連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莊子到雕陵的栗子園遊玩,看見一隻怪異的黃鵲從南方飛來,牠張開翅膀有七尺寬,眼睛的直徑有一寸那麼大,牠擦過莊子的額頭,停在栗子林中。莊子心想:「這是什麼鳥啊?翅膀大卻飛不遠,眼睛大但看不清楚。」於是莊子提起衣服,快步跟過去,同時手握著彈弓在一旁守候。

接著莊子看到一隻蟬,一副剛找到蔭涼的樹蔭快活不已,完全忘了自身的安危;同時間一隻螳螂躲在隱蔽的樹葉中,準備捕蟬,牠眼巴巴地盯著即將到口的美食,殊不知早先停在樹上的怪鵲已盯上了牠正要下手…

到這裡,蟬不知身後有螳螂,螳螂又不知吃了蟬後,立馬會被黃鵲吃下肚,而吃飽了的黃鵲也還不知已被莊子瞄準要用彈弓射下牠,真的是一幅「活生生」的食物鏈生態系圖,而且天天在天上地下上演無數回。

莊子看到眼前這一幕幕的連環套,不禁感歎:「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意思是:萬物本來就是互相牽連,因利害關係而一個招惹一個啊!這時他趕快丟下彈弓掉頭就跑,但卻招惹到栗子園的守衛,以為莊子是來偷栗子的人,立刻追上前責問他。

忘身忘形忘真

被誤以為小偷的莊子,回家後一連三天都悶悶不樂。莊子的弟子看見老師不開心,詢問是怎麼一回事?莊子回答:「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意思是他在這個過程中,只關注外在事物的跡象(守形),忘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軀也有安危(忘身),亦即只看到眼前的表相(濁水),而昩於自己所置身的大環境(清淵)。

其實,「螳螂捕蟬,黃鵲在後」重點不在誰吃了誰,而是指出所有生命都有的共同盲點,在顧及眼前的利益時,容易忽視背後看不見的危險。

為什麼會這樣呢?莊子在故事中描述,蟬「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見得而忘其形」、黃鵲「見利而忘其真」,可見蟬只看到蔭涼的棲身之處、螳螂眼中只有美味的蟬、黃鵲則緊盯著蟬不放,這些都是莊子所謂的「濁水」,是看得見的美蔭、得、利,於此同時蟬「忘其身」、螳螂「忘其形」、黃鵲「忘其真」,結果是統統落入食物鏈的循環系統中(清淵)。

我們也知道這世界要生生不息,蟬得吸樹汁、螳螂必須吃蟬、黃鵲要以螳螂裹腹,不然萬物無法生機盎然,但這生機的背後卻隱藏了生命體的罩門,也就是莊子觀察到的見美陰、見得、見利,就忘其身、忘其形、忘其真。

這有可能是生命體「見獵心喜」的本能反應,只會專注於自己的「獵物」上,完全忘記自己也是一種「獵物」,下場就如這則寓言故事一再呈現的「見獵」變「被獵」,循環不已,就連領悟力高的莊子,也無可避免落入這個陷阱而懊惱不已!

這個故事說的只是小生物間的生剋現象嗎?看看時下猖獗的詐騙集團,他們用的手法不也一樣?先用中獎、美言、小獲利來引誘你,當你直盯著這些到手的「獵物」時,是否渾然不覺自己已是被虎視耽耽的「獵物」?這不正是莊子所說的「見利而忘其真」?

不用懷疑,「螳螂捕蟬,黃鵲在後」也天天在人類社會中上演。

2024 年 6 月 6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誰找得到?

by 老燕 2024 年 5 月 30 日
作者 老燕

有沒有過找東西的經驗?而且是翻箱倒櫃就是找不到?然後,有一天這東西就神秘地自己出現了,是長腳了嗎?有種可能是,記錯東西的外形,所以即使找的時候有看到,但因是記成別的樣子,難怪愈找愈不到;或就是認定是在哪些地方,結果是記錯…總之,對那些遍尋不著的東西,最後能發現,通常是在無心的情況下。

今天要講的故事跟「找東西」有關,出自莊子的「天地」篇。

黃帝失玄珠

這一天,黃帝到赤水北邊去旅遊,登上崑崙山向南眺望,不久後黃帝要回駕,卻發現遺失一顆價值連城的「玄珠」, 怎麼辦?黃帝耶,當然不會是自己去找,而是派人去找。

黃帝派的人豈有等閒之輩?一定是各領域的佼佼者啊!

首先,英明的黃帝派「知」去找。知是莊子杜撰的人物,名符其實,意指無所不知,是全天下最聰明的人。他找了半天,回報是沒找到。

接下來,黃帝派臣子離朱去找。離朱就不是杜撰的人物了,聽過「秋毫之末」一詞嗎?講的就是離朱,他的視力能「察針末於百步之外」,看得到一百步外的細針針孔,更厲害的是他能看到「秋毫之末」,即秋天鳥獸新長出來細毛的末端,如此絕佳視力,怎麼可能會看不到那麼大一顆的玄珠?結果是,離朱把崑崙山整個掃視了一遍,連他擅善的針末與秋毫都沒放過,但也是回報沒找到。

這下黃帝急了,已派了天下無雙的兩名高手出尋,還是找不到,這次他決定派「喫詬」出馬。喫詬也是莊子杜撰的人物,他口才辨給又是大力士,行動力天下第一,結果喫詬把崑崙山地毯式的搜索了好幾遍,依然回報沒找到。

好了,這回黃帝可能真的死心了,他居然派最兩光的「象罔」去碰運氣。象罔也是莊子杜撰的人物,人如其名,智商不高、看東西不靈光又行動遲緩,結果一下就被他找到了。

故事的最後是,黃帝大嘆:「奇怪了,怎麼就象罔能找到呢?」

這個故事是要告訴我們傻人有傻福嗎?還是找不找得到是命中註定?或是找到不能靠能力,要憑運氣?

等等,我們都沒說到這故事的重點:他們忙半天,到底在找什麼啊?

是一顆「玄珠」,從頭到尾莊子就沒說這顆珠的大小、顏色、材質,又用「玄」這個字,到底是不是真有這麼一顆珠啊?而且智力第一、眼力過人、行動力百倍的人都找不到,只有最不可能的人選完成了最不可能的任務,還真玄啊!

刳心才能見道

自古以來各個版本都把這顆「玄珠」比喻為「道」,莊子用這則寓言故事來說明「道」是無法用才智、感官、行動去找,反而是要像「象罔」那樣心中無相,才找得「道」。

之前在「道在哪裡?」一文中解釋過道是無處不在,既然無處不在,那還需要找嗎?問題是道是無色聲香味觸法,既看不到也摸不到還感覺不到,即使用盡五個感知器官都沒辦法「見道」。

既然這麼難見上一面,是不是相見爭如不見,算了?有沒有聽過孔子的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麼至高無上、見了後死而無憾的「道」,真的值得大家投入像是要去淘金、挖金礦、鍊金的狂熱,一生中至少要「聞」一次吧。

這裡傳授莊子的一個方法:「大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音同哭)心焉。」

「刳心」意指拋除心中的成見或既定想法,要能如此去除自己的私見、執念後,才能合於自然,與道相應。

其實不難,想想你找東西找不到的經驗。最後能找到,都是拋開了先入為主的想法,如一定在哪裡、什麼顏色或形狀,也就是當你去除自己的成見後,就容易找到。要「見道」或「知道」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你摒除心中的雜念,不再被任何想法束縛住了,這時無所用心(也就是刳心),回到心最自然放鬆的狀態,就「聞道」了。

因為,「平常心是道」。

2024 年 5 月 30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你正不正?

by 老燕 2024 年 5 月 24 日
作者 老燕

我們要讚美一個人顏值很高,會說「她/他長得很正」,這是說這人是「國字臉」嗎?希望不是,不然那應該算是「不夠正」那類的了。

那國字臉的要抗議了!如果國字臉不能算正的話,難道是鵝蛋臉、瓜子臉這些根本不正的才算「正」,這世界是不是黑白顛倒了?!

要怪就怪我們用來測量的標準吧!因為國字臉只是「看似」方正,若用尺規來量,很有可能量出類似長方形、有點正方形或就是不規則狀,所以很抱歉,國字臉真的就是不夠正。

在我徹底激怒國字臉前,先來講故事。

至正的性命之情

莊子的「駢(音便宜的便)拇枝指」典故,說的是那些生來有兩個腳趾相連成四趾,手指多長出一個成六指的人,他們雖然少一個腳趾,或多一個手指,可是都是天生的啊!所以不是所有人天生一律、一定有五個腳趾、五個手指,天生自然就是沒有這麼整齊劃一。

莊子說:「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也就是少一個腳趾、多一個手指都算是「至正」(自然的正),因為都是真實的本性,既然是本性那少的不能說是「不足」,多的不能說是「有餘」,不然鴨子的腳算短的了,說牠是「不足」,給牠接長了牠就要煩惱了;鶴的長腳若認為是「有餘」,折斷了牠會哀哀叫。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那為什麼駢拇枝指也是本性, 卻被視為畸型,多的要切掉、少了要割開,這樣是合於人為的正常標準,但卻是違逆了自然的性命之情,就不是「至正」(自然的正)。

想想看,是不是只有人為的世界有「標準」?什麼是標準?如莊子那個時代的鉤繩規矩,把不直的用繩子給弄直,把不圓的用圓規給畫圓,把不正的用方矩給矯正了,以便天下一統。但大自然是長這樣的嗎?

西班牙建築師高第說:「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你有看過長得「很直」的狗嗎?有見過「正圓」的貓臉?長得一樣高的樹木?由此可見,造物主創造世界時不但不用鉤繩規矩,更沒有「中央」標準,只要是有機體就不是一模模一樣樣,能一模一樣的就是用「模型」造出來的,都是人為加工而來,絕非自然之物。

所以莊子說:「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也」,意思是用人造的工具達到人為的標準,都是在侵害天生的本性,違背自然法則。

拉長者的鐵床

為了達到人為的標準,低於標準的就是「少」,高於標準的就是「多」,合於標準的要「不多不少」將將好,有沒有想過「標準」這個概念可以有多殘暴嗎?

希臘神話裡的普羅克魯斯特(Procrustes)是個惡名昭彰的兇神惡煞,他的外號叫「拉長者」(The Stretcher)。他有張鐵床,他喜歡把路過的旅人綁到鐵床上,如果太短的,他就硬是拉長到與他的鐵床等長,太長的就砍掉他們的雙腳以削足適「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他患了「等長強迫症」。

他兒子錫尼斯(Sinis)也遺傳了爸爸的症頭,他會把兩株樹幹拗彎,然後把人綁在中間,之後鬆開兩樹,人就被拆成均等的兩半。

這對父子最後被大英雄鐵修斯(Theseus)給收拾了,鐵修斯的名言是: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兩人的下場就不贅述了。

從這個故事可想像「標準」(等長、等半)可以有多殘暴了嗎?還有自然有多隨性、多寬容?

回到國字臉吧!很多人覺得國字臉婉轉的說就是長得「很愛國」,但國字臉不也是一種「駢姆枝指」,都是天生的、自然的,雖說「天然ㄟ尚好」但「尚好」不代表「蓋水」,顯見這世上隱隱然還是有這麼一張「美」的鐵床/標準,讓人爭相要把不足的給拉長、太長的給砍掉,然後加減變美麗,向美看「齊」。

「要美麗不要暴力」好嗎?個人以為,愛國的美還是比殺氣騰騰的美「正」啦!

2024 年 5 月 24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
  • 5
  • 6
  • 7
  • 8
  • 9
  • ...
  • 16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