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作者

老燕

老燕

故事

靠北什麼?

by 老燕 2024 年 10 月 7 日
作者 老燕

好久沒講故事了!今天來講一個跟「靠北」有關的故事。

為什麼?因為一連八篇有關莊子「秋水篇」河伯與北海若七次答問的文章,都在說理,就有人跟我靠北,故事呢?

也就是牛肉在哪裡的概念。

也是,「不只是故事」的「料」應該在故事。

三號而出可以嗎?

話說莊子在「養生主」篇說了這麼一個故事:老子過世了,好友秦失去弔唁,就在靈前號了個三聲轉身而去。弟子看了很生氣責問秦失:「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你就這樣弔唁可以嗎?」

接下來莊子說明了他的生死觀,他指出古時候認為人活著是頭下腳上被吊起來的「倒懸」狀態,要到死了才能解脫,所以人活著是在受刑,死了反而值得慶幸,對於生死最好安時處順,哀樂不入心。

這個故事有意思的是,為什麼老子的弟子認為秦失在靈前哭三聲是不夠朋友?

這是因為哭有很多種哭法:正統的「哭」是有淚有聲;有淚無聲是「泣」;無淚有聲的是「號」;有淚有鼻水的是「涕」,所以秦失「號」了個三聲,有聲音卻沒佐以淚水或鼻水,就朋友的交情來說是「哭不到位」。

你會想,這太好笑了吧!難道哭也可以量化嗎?哭最重要的不是真情流露嗎?

問題就在如果你是為自己哭、私下一個人哭,是可以愛怎麼哭怎麼哭。可是當你是為別人而哭,尤其是為過世的父親而哭,這在古代可是天大地大的事了,整個街坊鄰居都豎起了耳朵、張大了眼睛,等著要看你有多孝順或多不孝!到時候哭不哭由不得你,你得照規矩哭。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時候的「哭喪」、「哭禮」可以有多麼顛倒。

孔子惡野哭者

孔子在從政前的工作是擔任「喪祝」,也就是主持喪禮的人。對於喪禮,尤其是喪禮中的哭禮自有一套看法。「禮記.檀弓上」曾記載:「孔子惡野哭者」。字面上可說孔子討厭亂哭一通的人。其實,這裡孔子所惡的「野哭」是指要有所區別的哭,文中指出若是哭兄弟則哭於廟、哭父親的朋友哭於廟門外、哭老師於寢室…泛泛之交則哭於野外。可見哭要適得其所。

到了南宋朱熹的「朱子家禮」對於葬禮中的哭禮要求得鉅細靡遺,什麼時候怎麼哭都有指引,如既絕乃哭(厭氣後就要哭),小斂要袒哭(袒露單肩並束髮哭)、大斂則哭僻(搥胸頓足的哭)、然後停棺期間要朝夕哭(且夕奠要哭無時),接下來聞喪、奔喪都有相關規定,到了安葬後要反哭(回頭不捨的哭)、至家哭(望門即哭),接下來還有各種儀式都要哭哭哭,最後才進入卒哭(哀至不哭),明訂卒哭後就不能哭了。

你是不是覺得這樣的「哭爸」是不可能的任務,朱子也想到了,所以文中多次提及「代哭」,就是在場的親朋好友都可輪流來代喪家哭,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出現了專業的「孝女白琴」來代哭。

這樣的哭禮加加減減延續至今,2006年作家劉梓潔的「父後七日」寫到:「總有人在旁邊說,今嘛毋駛哭,或者,今嘛卡緊哭。我和我妹常面面相覷,滿臉疑惑,今嘛,是欲哭還是不哭?」

後來她悟出了:「以前都聽人家說,累嘎欲靠北,原來靠北真的是這麼累的事。」她哥聽到後笑到打滾,罵她真的很「靠北」。

攘臂而扔之

來看看「靠北」這個詞,上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查詢是「無此資料」,維基詞典的解釋是「靠近北方」,要到「台灣俚諺集覽」蒐羅的閩南語髒話中才看得到「靠北」原係「哭爸」,本指對那種碎碎念式的嘀咕感到不耐而罵人:「你駛哩哭爸哦!」

現在的「靠北」則成流行語,意指抱怨、投訴。

原本「哭爸」是何等重大的傷痛,卻也可成國罵,到現在華麗轉身成「靠北」後,更是人人來靠北,讓五千年來的哭禮大解放。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禮」是在失道、失德、失仁、失義後,才用到的手段,是一種「攘臂而扔之」, 意思是有禮的人在推行禮得不到回應後,就伸出胳臂強迫人行禮。所以老子才會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你看一家之主過世了,是不是全家陷入混亂傷痛,這時懂禮的人出來止亂防野哭,要你何時哭怎麼哭(像不像有支無形的胳臂架著你哭或不哭),看起來是在撥亂反正,但卻造成原本的自然情緒失調大亂,這不是本末倒置、很讓人靠北的事嗎?

2024 年 10 月 7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誰大誰小?-8(最終回)

by 老燕 2024 年 9 月 30 日
作者 老燕

上回已先透露了,河伯的最後一問僅六個字:「何謂天?何謂人?」這也是我們從誰大誰小、貴賤之分、何為何不為,一路走來,最後歸結為「天」與「人」有哪裡不同?快來看北海若怎麼回答:

「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牛馬生來有四隻腳,這是自然,給馬頭套勒、給牛鼻穿孔,這是人為。

這很容易理解,是天生自然與後天人為的相對概念。

那這跟大小、貴賤、行動是什麼關係?

這可是得回歸本源的問題,我們可總結一下,河伯所糾結的問題如大小、貴賤、要作什麼不作什麼,這都是來自於「人」的問題,而北海若給的答案始終在「天」或天道是怎樣,而且很明顯「人」與「天」的作為就是不同,而造成紛歧的原因錯綜複雜,讓我們回歸到道家思想的本源來看何以天人「交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在「道德經」開宗名義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為什麼一開始要先說到「道」與「名」,這不是「道德經」嗎?為什麼不是「道」與「德」?這就更值得我們去探索何謂「名」?

大多數「道德經」的註解,都解釋「名」即名相,也就是萬物的名稱或呈現出來的樣貌或概念,但這只理解一半,都沒解釋到「道」跟「名」為什麼要相提並論?

「名」其實跟道可「道」的第二個道,意思是一樣的,都是指「語言」、「言說」,也就是老子一開始要跟大家解釋什麼是「道」?這時要用到「語言」(名),但一落言詮,例如給其名稱「道」、或大家在腦中聯想到一個虛空的形象,這時命名、賦形就是「名」在作用了,如此一來,「道」就不是原來的那個道了,而是語言中所能呈現的「道」。

這可是兩難,老子一開始要說明「道」是什麼,就非得要借助「名」(語言的中介)不可,因而「非常道」的意思是「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本來的樣子,「非常名」即我們使用的語言文字是無法呈現這個語言文字的真實(常名)。

由此,道與名不是一組的關係,而是「道」必須靠「名」才能說明、解釋,但道經過「名」的作用後,就不是原原本本的那個道了,而這個名字(道)也不是從其表面字眼或概念所能呈現的本來樣貌。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一開始即說明要解釋「道」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人總是要靠「名」才能認識道,由名認識的道又不是真正的道,因為道是不可道、不可名。

緊接著:「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裡再次可看到「名」的關鍵重要性,天地開始時是沒有名相(語言)的,但自從有了語言文字後,隨即有了人、牛、羊等萬物的出現,所以賦予名稱、意義,是從無(天地之始)到有(萬物之母)的過程。

從無到有神不神奇?而這魔術師是誰?並非一切的主宰「道」,而是「名」(語言)讓一切萬物就這麼誕生了。

你可能會感到奇怪,語言難道是一種可以繁殖的母性嗎?如何從語言中生出萬物來?

從這裡我們就進入了「天」與「人」的區別了。回到北海若回答河伯的提問,「天」是天生自然,「人」是後天人為。自然與人為的差異何在?就差在天是「無名」,人是「有名」,人是借著名(語言)來認識天地(外界)。語言的最開始是發出聲音(加上筆手劃腳),之後建立起有意義的溝通,即由發聲進入到說話,繼而再到用文字來記述,這一整個文明的發展,最根本的動力即「名」的作用,之後…

之後就天人「交戰」了。為什麼?

老子在第一章的最後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此兩者指的是「無」與「有」,同出於哪裡?除了「道」,還有別的地方嗎?

這裡把本章的重點「道」、「名」、「無」、「有」都關聯起來了。「無」(開天闢地)與「有」(一切萬物)都出於道,天地剛生成時是沒有「名」的,後來有「名」的作用後,才產生萬物。

再聚焦一點,「無」與「有」是同出同根的,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名」(語言)的出現,所以天人為何會從「合一」變成「交戰」?很明顯就是名(語言)造成天人的不合、分裂。

語言有這麼神通廣大,不但可無中生有生出一切萬物,還可造成天人的分裂交戰?

這就是人之為「萬物之靈」的地方,生物總是要透過感官接觸世界,但我們跟其他的物種不同,我們把感官的指揮官大腦的作用升級了,怎麼升級的?就在於我們發展出「名」這個系統,這個本來是做為溝通聯繫的系統,如某甲要告訴某乙獵物在哪?獅子老虎在哪?由溝通系統發展成認識系統,即「名」的發展過程,在「命名」之下有了獅子、老虎、獵物‥然後是一切萬物,我們借由「名」認識了外界環境(天地),但這個過程,我們也因為認識(名的作用)而與外界環境分隔開來,在人與外界(天)之間總有第三者(名)的居中介入,具體說,天人自此永隔了,但原初,天人都出於道,在道裡是自然合一的,但因為人後來發展出「名」,「名」成了天與人之間的媒介,這個媒介把原是一的分為二了,這是為什麼天人「交戰」,一個是牛馬天生四足的先天自然,一個是落馬首、穿牛鼻的後天人為。

人與天因為「名」而分裂了,隨之而來的是人與自己、還有與他人之間也因為「名」而分裂了。

怎麼會這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這要回到「道德經」的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天下都知道這是美的,就有醜了;都知道這是善的,就有惡了。

所以美vs.醜、善vs.惡,不是原因(原來就有美和不美的醜),而是結果(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有美後,那就有了不美的醜),所以美醜不是天生自然,而是後天人為。

在這裡老子用的不是「名」了,而是「知」,差別在哪兒呢?

前面我們將「名」理解為語言系統(這裡就包括了說話、文字、意識、概念、圖像等等),這時「名」是共通的工具、媒介,本來是我們用來認識外界的中介,但之後我們也用來認識自己而有了思想、思考等自己的內部溝通(亦即意識),這時「名」突然進化成2.0版了,不再是中間的媒介、被用的工具,而成為「知者」(在用語言認識的人),由客觀的媒介取得了主體性,成為善用「名」(各種相關的語言工具)來認識外界、他人、甚至自己的「知者」。

但是「知」畢竟是脫胎於「名」,「名」則不改其分裂的本性,這樣的大躍進又造成了一次大分裂,我們因為「名」而與道、天等自然分開來,等到「知」時,更造成人與自己及他人的分裂。為什麼?

因為在進行「知」時,會產生「知者」與「被知者」,如一開始我們學習「這是一本書」時,不但有「一本書」,同時間也存在「在認識這是一本書的人」,亦即每當我們在認識、知曉什麼時,就因為「知」而分化為「知者」(主體)與「被知者」(客體)二者,由此形成無窮無盡的主客二元對立。

舉例來說,以我們大腦不時在進行的思考為例,思考亦即腦袋瓜子在「想」,「想」這個字拆開來是「心中的相」,這時腦中浮現出有形的圖像也好,或是腦中的聲音也好,本質上都是「名」的作用。以猴子吃香蕉來說,猴子會給這天生就吸引牠流口水的黃色條狀東西「命名」為香蕉嗎?那牠跟香蕉的關係就是「天」(自然),而我們「人」會從「名」(這是香蕉)才吃了名叫香蕉的東西。而「這是香蕉」,不僅是「名」(香蕉)在起作用了,而是「知者」(這是…那是…)與被知者(香蕉)的「知」在起作用了。

由名到知,看到沒?出現了「知者」(在做認識、分辨的人)與被知者(香蕉、外界、他人、自己等),例如我們要認識自己,這時「我」是知者,被知者是「自己」,我們得把自己當對象(外在於我)才能認識我,這不是一種自我分裂?更別說我們在認識別人時,是在進行人我的分別,這時會產生如莊子所說萬物會「自貴而相賤」,這是因為「知者」總是得大於「被知者」,才能「知」啊!

這就是我們看到河伯一路從大小、貴賤、為與不為糾結的根源,先是來自「名」造成的天人分裂,再來是出自「知」造成的自己與人我的分裂,而北海若的回答都是本於天道的一(自然)是怎麼作為。

最後,來讀一下「秋水篇」的總結:

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徇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意思是,不要以人為去摧毀自然,不要有心造作而毀滅天性,不要為追求虛名而喪失本性,謹慎地持守自然天性而不喪失,這就是歸真返樸。

很多人說道家思想都在「反智」,是在提倡愚民政策,其實,是因為道家發現人類的「知」雖是在「求真」,但實則讓我們「反真」,由此背離了天地之始、自然本性,從原本的天人合一分裂成矛盾的二元對立,致使衝突紛爭不斷。

最後,解方當然是由二回到一,也就是「返真」,而這條漫漫回家的路,在老莊之後的2500年,我們是離家更近了呢?還是早就走岔越走越遠了呢?

2024 年 9 月 30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誰大誰小?-7

by 老燕 2024 年 9 月 24 日
作者 老燕

可能是疫情期間吧,染疫的人不知凡幾,因而開始流行一個詞:「天選之人」,這樣的人都不會感染到COVID,不是老天特別眷顧、精挑細選出來予以特別保護,怎麼解釋嘛!

有趣的是,「天選之人」指的是老天的寵兒,若是老天的棄兒,如一再染疫然後又有併發症或後遺症的人,我們或他們就不會認為這也是一種「天選之人」,所以不能誤用或濫用「天選之人」哦,這些人是特別幸運的人,而特別不幸的人不會是天選的。

然而,每當有不好的事發生,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是:「為什麼是我?」這不就是分明在質問老天,為什麼偏偏選中我?但奇怪耶,如果是好事發生,通常沒有人會想:「為什麼是我?」,就跟「天選之人」只能用於好事一樣,「為什麼是我?」也只適用於災禍。

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人心是成也老天,敗也老天,我們將不可預知的禍福歸功或歸咎給老天,這樣還不能體會到天地間的主宰是天,而人是被宰/被選的嗎?

察安危、寧禍福、謹去就

上回在第五問中,北海若斬釘截鐵的跟想得到一勞永逸標準答案的河伯明講了,不管你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事情都在不斷的變化著。我們可想像是在教室的場景,學生問老師,我想考滿分,要怎麼準備?老師回答他,你準備也好,不準備也好,反正是變化題!

我們可憐的河伯又一頭霧水了,因而有了第六問,這一問只有一句話是河伯murmur:「然則何貴於道邪?」可勉強譯解為:那我為什麼還要準備呢?考試有什麼好的?

先來看北海若怎麼回答:「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翻譯一下,凡學霸都能貫通書中的道理,做起變化題能隨機應變,不會落入題目的陷阱而害自己失分。

接下來,順著北海若的進一步闡釋,我們走出教室,來看看「天選之人」是怎麼來的?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天選之人」並非神人,雖然冷熱水火還有野獸都傷不了他,但這不是說他接近它們不會受傷害,而是因為他能明察什麼是安全什麼是危險,不管禍福都安之若素,對於進退取捨則很謹慎,所以沒有能加害於他的。

這段話說明了「天選之人」並非老天眷顧或海選而來,而是天選之人能察安危、寧禍福、謹去就,這不就是能與道相合的人?他會避開危險、當災難臨頭時也不會仰天長嘯「為什麼是我?」而且會三思後才做出進退的抉擇,這樣的人連老天都傷不了他,何況是人(或冷熱寒暑、獅子老虎)?

所以不要怪「天選之人」是老天偏心或走狗屎運了,這樣的人早就超越了安危禍福又進退有據,你說他大難臨頭,他說未必不是福,你祝他升官發財,他敬謝不敏,為什麼?

因為他就是善長解變化題。

知乎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

來看看北海若是怎麼為這一問下結論的。

「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知乎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

看到這段話的關鍵字了嗎?天、人、德/得。

只要準備過考試的人都知道,這3個字反覆出現,不但是關鍵字,還彼此有關聯。

是不是巧合?我們一再引用的「天選之人」,也有天有人,2/3的重點都在這兒了。

這六句話,可拆解為兩組,前三句話是發現成因,後三句話是由成因推論出因應之道,所以說北海若在這裡才正式的回答河伯:要做什麼?

在前一問我們解釋過北海若的「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結果都一樣」,所以人就是要跟道一樣的「無為」,也就是順其自然而為。

但在這一問,北海若提供了進階的無為2.0版,解釋了無為的前因後果,前因是「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可理解為主宰萬物的「道」(這裡稱為「天」),也在我們的內在主宰著我們,成為我們的天賦稟性,而我們表露於外的所言所行,看起來是自己的作為,但結果(得)還是來自於「道」(天)。

到這裡的意思是,人的內外在、前因後果都受天的主宰,所以呢?「知乎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所以人的行為應該要出於內在的天性,安於後天的所得。

什麼是無為2.0版?無為x2

下一回是最終回,先劇透一下,河伯的最後一問共6個字:「何謂天?何謂人?」

好學生,終於問到重點了…那有沒有懶人包?!

2024 年 9 月 24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誰大誰小?-6

by 老燕 2024 年 9 月 17 日
作者 老燕

上回說到北海若覺得他大費唇舌半天了,河伯還是執迷不悟,因而要河伯「默默乎」,別再說了。但河伯一想不對,最重要的還沒問耶,因而有了第5問,大家想想會是什麼非問不可的事?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

之前,河伯糾結於誰大誰小、誰貴誰賤,北海若都是在論理的思考層面引導,但真正重要的是:「到底我要做什麼?不做什麼?」也就是不管怎麼想,想不想得通,但我總要「行動」吧!直接告訴我:「要做什麼?不做什麼吧!」

反衍、謝施、無方

結果,北海若告訴河伯3個行動指導方針:反衍、謝施、無方。

這3個指導方針可一言以蔽之,就是:隨「道」而為。道怎麼樣,你就怎麼樣,你的行動要與道並行,不要與道相違。

之前,為了方便,說到「道」都請大家理解為日升月落、四季更迭的自然律。現在為解釋反衍、謝施、無方,我們要進一步了解「道」是怎麼運行的。

我們眼見的世界都是兩兩一對:日月/冷熱/陰陽/長短/大小…,我們看到的日月交替,也就是地球自轉一周,會從面向太陽的一面有規律的轉向背向太陽的一面,如此形成了晝夜的兩個極端,我們所謂的「二元」、「兩極」,而其間運動的方式即「反衍」,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所以日夜的二元之間,還有晨昏等中間地帶,這是從一極轉向另一極的規律運動形成的變化。而「道」就是主導這個運動的律則,也就是我們簡稱的「自然律」。

由此,「道」的一個律則即「反衍」,會在兩極間運動,總是呈現向相反的方向運動,而運動帶來變化,所以是在兩極間恆動恆變。

由道的「反衍」可知,日會慢慢的轉向夜,夜深了日頭也要出來了,所謂的「謝施」就是指由此元運動轉化到彼元的不斷交替現象,正是北海若一再要河伯放下的誰貴誰賤執念,萬物都是往對立面轉化,貴會轉化成賤,賤會轉化成貴,貴賤是如此交替不已。

再來是「無方」,意即無所偏向,從此到彼是規律的運動變化,不會因為偏向貴就在貴多停留些,少給賤一些,就是「一視同仁」、「鐵面無私」的律則本色。

何為何不為,固將自化

好了,北海若以「反衍」、「謝施」、「無方」,來解釋道的運作方式是向對立面轉化、兩極不斷的交替、且不可能有偏心的問題,而且要河伯「道怎麼做,你就怎麼做」,要與道相合,不要與道相違。

如果你是河伯,你知道怎麼做了嗎?

河伯可能在心理OS,那是要我自轉還是公轉?我又不是日月如何一直在動、一直在變?

其實,北海若確實有指點河伯要「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兼懷萬物,其孰承翼」之類的行動準則,但是河伯要的是:直接告訴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可不可以?

北海若也深知河伯的需求,所以在第5問的最後,他給河伯明確唯一的答案:何為乎 ,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意思是,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萬物原本會自然變化。

這意思的意思是,不管你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事情都在不斷的變化著。

那不就是,不管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無法改變事情一直在改變。那為與不為的結果有差別嗎?那是不是乾脆「不為」,直接躺平就好?

有沒有很熟悉?我們一直在講的道家的「無為」,「無為」不是「不為」,什麼都不做,而是順其自然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刻意而為,更不逆勢而為,其根本立論即建立在:不管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天地間就是有其律則,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不會對此律則有何丁點影響,所以自然而為的「無為」就是與道相合,不與道相違的作為。

大家覺得北海若是否完整而明確的回答了河伯的第5問?還有為什麼無為是符合道的作為了嗎?接下來的第6問,將更直指核心。

2024 年 9 月 17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誰大誰小?-5

by 老燕 2024 年 9 月 12 日
作者 老燕

話說在第四問中,河伯仍心繫如何區分大小與貴賤。北海若仍是耐心的以「道、物、俗、差、功、趣」來解說世人是如何以這六個面向來區分萬物的價值。

上次我們說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為什麼老天對萬物是一視同仁,但萬物自己卻彼此自貴而相賤?也就是從一元變成了雙標,從而有了各種光怪陸離的紛歧與爭議。

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

莊子借北海若之口說,從前堯舜以禪讓的方式傳承帝位,而燕王噲想學堯舜,把王位禪讓給宰相之子,卻讓他自己的兒子不服,引發了內亂而亡國;商湯與周武王以伐傑滅紂而稱王,但楚國白公卻因爭伐而死亡。所以莊子說:「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

在這裡莊子觸及了一個關鍵元素「時間」,而且強調時間並非恆久不變的存在,而是「有時而無常」,往往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在堯舜那時禪讓是美事,可是到燕王噲禪讓反成禍害,所以「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時代不同,貴賤也會翻轉的。

接著,莊子又以「器、技、性」三個面向闡釋為什麼貴賤有時而無常,沒有定性。

首先,莊子舉例棟梁可用來撞擊敵城,但在堵塞小洞穴上就顯得無用,這是「器用」上造成的貴賤有時無常,用對了就是貴,用不對如大材小用了就是賤;其次,如千里馬可日行千里,但在捕捉老鼠上就不如野貓和黃鼠狼,這是因為「技能」的不同,同樣也會造成貴賤翻轉;最後,如貓頭鷹晚上能捉跳蚤,看清毫毛之末,但大白天卻張大眼也看不到山丘,這是「本性」的不同造成的貴賤無常。

「器、技、性」這三個面向與實例說明了什麼?因為器用不同、技能殊異、本性差異,都會使得貴賤在時間演變下,原本貴的變成賤的,賤的反成貴的,這樣還要執著於誰貴誰賤嗎?

但莊子不禁要感歎,為什麼世人只取法「是」而忽略「非」,只取法「治」而忽略「亂」呢?這是因為「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

篡夫差時逆俗,義之徒當時順俗

接下來,莊子以「時間」來說明「天地之理」,以「風俗民情」代表「萬物之情」,說明時間不是一成不變、流俗也會順勢應變,乃至「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若篡夫是賤、義之徒是貴,他們的差別不在於「篡夫」本質上是壞人,「義之徒」骨子裡是好人,如同先前列舉的器用、技能、本性,使得貴賤有時無常,貴賤常常易位交替,只要「當時順俗」就是義之徒,只要「差時逆俗」就成篡夫,如之前說的湯武征伐就是「義之徒」,楚國白公爭奪就是「篡夫」,時機與民情決定了何者為貴何者為賤,而這二者正是莊子所說的「天地之理,萬物之情」。

在第四問中,河伯問的不只是「大小之辯」,還觸及「貴賤」的價值層次。但莊子就是再借北海若之口說明「小大」與「貴賤」隨時可被翻轉,若「當時順俗」就是貴,但「差時逆俗」反成賤,亦即貴賤有時無常,常因「時機」、「世俗」而翻轉不定。

到最後,北海若要河伯別再說了,你怎麼會知道「貴賤之門,大小之家」?期待河伯的第五問嗎?莊子在第四問中雖提及「時」、「俗」以說明順逆「天地之理,萬物之情」,造就的「一時」貴賤,但構成大小/貴賤/是非/對錯的真正核心還在鋪陳中,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24 年 9 月 12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誰大誰小?-4

by 老燕 2024 年 8 月 15 日
作者 老燕

接下來北海若與河伯的答問將進入到第四回合,先前情提要一下:在第一問河伯看到北海若比自己大而相形見絀,但北海若說自己跟天地比像「小石小木在大山中」,他沒有比較大,大小是比較來的,都是相對的、並非固定不變;第二問北海若指出從「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來看,是無法「大天地而小豪末」,可理解成沒有最大只有更大、沒有最小只有更小,所以無法區辨誰大誰小:第三問北海若更帶領河伯由大小之辯進入粗精與無形的範疇,闡釋了「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也就是是非沒有定論,小大沒有標準,就別再執著於誰大誰小、誰對誰錯了!

北海若已解釋到上天下地、有形無形…已費盡唇舌、窮盡譬喻了,河伯應該有所醒悟了吧!那我們來看看他的第四問會是什麼?

惡至而倪貴賤

河伯問:「從事物的外表或其內在,要依據什麼來分貴賤?要依據什麼來定大小?」

要不要罵河伯執迷不悟?他還是要知道到底怎樣才能分出大小?

但河伯這一問,終於問出口他為何那麼關心誰大誰小?因為誰大誰小關乎的是「誰貴誰賤」,也就是誰有價值、誰沒有價值,而人人都希望自己是更有價值的那個人,所以一定要一較高下,然後貴賤立判。

來看北海若怎麼回答這題,他從6個面向來看人是如何比出貴賤大小的。

第一個面向從「道」(可理解為自然律)來看,是「物無貴賤」。這很好理解,太陽會照射富人區豪宅多一點,然後不照射貧民窟?春雨是只會滋潤西施,偏偏略過東施?因為陽光是普照、雨露是均霑,所以道是不會以貴賤來對待萬物,是一視同仁的。

第二個面向是從「萬物」自己來看,是怎樣?「自貴而相賤」以自己為貴,而輕賤別人。這就有賴檢視一下我們的腦袋瓜所想,大部分時候是不是在為自己辯解,覺得自己是如何的對、如何的好,而別人是如何的錯、且對自己不夠好?這樣不就是「自貴而相賤」?

第三個面向從「世俗」來看,「貴賤不在己」,貴賤不由自己決定,而是由「現在流行什麼」決定。在唐代,女人如果不是白白胖胖,那就稱不上美女;但我們時下,女人一旦超過50公斤就與正妹婧女無緣,這是一代一代的風潮所形成的集體價值觀,個人只能跟隨流俗。

第四個面向從「差別」來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意思是順著一物大的一面而說它大,那萬物沒有不大的,順著一物小的一面說它小,那萬物沒有不小的。這裡要強調的是,大小有「一定的」標準嗎?誰大誰小是看你是用哪個標準,當你聚焦在大的一面,就有大,反之亦然,也就是誰大誰小,看你意在從大或從小看。

第五個面向從「功用」來看,若順著萬物有用的一面而認為它有用,那萬物都是有用的,若順著萬物無用的一面而認定它無用,那麼萬物都沒有用。舉例來說,當你做事得利的時候老闆誇讚你,但當你出錯時,就被罵得一無是處,那你同一個人究竟是有用還是沒用?完全視情況而定,有時有用有時也很沒用,那到底是哪一個?不一定!

第六個面向從「取向」來看,順著一物值得肯定的一面而肯定它,那萬物沒有不受肯定的;順著一物被否定的一面而否定它,那萬物沒有不被否定的。所以是肯定或否定,就看你是要肯定或要否定,都可以,也就是沒有一個準。

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

在第四問中,我們看到河伯仍深陷比大比小中,因為誰大誰小歸根究底跟貴賤、對錯、是非、有無有關,而我們就活在此二元對立中,而且只執取一面(因另一面一定是賤/錯/非/無),二者是對立不相容的關係。

而莊子借北海若之口就是要說明,這個二元對立關係,就在於你選擇要看什麼,也就是同一人事物可大可小、可有可無、可是可非。有沒有很熟悉?這不就是我們日日生活在其中、已聽到耳朵起繭的「雙標」?某顏色用「大」的標準檢視對手是違法亂紀,但碰到自己顏色同樣狀況就用「小」的標準含糊其詞,標準何在?因為採用的是「雙標」,所以大小可任意滑動,沒有「一個」標準。

莊子曾在第三問指出「約分」的概念,亦即是非與大小都是「分別」而來,在第四問則進一步指出這樣的分別是任意的,你存心要看他大那就有大,你存心要看他小那就有小,為什麼?莊子說:「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也就是所謂的二元對立如大小/貴賤/對錯,看似不相容的兩極,但其實是互賴的,亦即「相反相成」,因為大一定要有小才能成立,對沒有錯如何成其對?所以兩個本來是一,因為要做「區別」,由一就成二了。

這也是為什麼莊子要在一開始指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大自然是一視同仁,沒有貴賤之分;但萬物自己會區分貴賤,而且是自貴而相賤,為什麼原本自然是一,到了萬物就成了二?

原因很複雜,第四問還沒結束,接下來莊子會以歷史為鑑,分析同樣的行為為什麼在前朝就是貴/是/對,到後朝就成了賤/非/錯?因為,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啊!(待續)

親愛的讀者,接下來我要去歐洲旅遊3個多禮拜,所以暫時停更,等到9月中旬再更新。感謝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2024 年 8 月 15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
  • 3
  • 4
  • 5
  • 6
  • 7
  • ...
  • 16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