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作者

老燕

老燕

故事

誰大誰小?-3

by 老燕 2024 年 8 月 6 日
作者 老燕

在河伯稍解無法「大天地而小豪末」,對大小因「量、時、分、 終始」是無法量估的有粗步的認識後,接下來河伯第三度提問:「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對嗎?」意思是,最精細的東西沒有形體,最廣大的東西不可界定範圍,可以這樣看待嗎?

這時河伯的視野已從可以眼見的大小判別,邁入看得到(粗精)與看不到(無形)的範籌了。

無形,數之不能分不能窮

北海若回答:「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亦即,從小物看大物,沒有辦法看得完整;從大物看小物,沒辦法看得清楚。而物之有粗有精,是因為有其形體,但還有超越形體無形的東西,是不能用數量來估計,也無法界定其範圍。

所以,比大比小是一種很「粗表」、「粗淺」的比較,更進一步的比較是比粗比精,但不管是比大比小或比粗比精都是在「有形」的範圍進行比較,如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鼻子聞得到、舌頭嚐得到、身體觸摸得到、大腦想得到,凡能對應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屬「有形」的範圍,這樣都可以論精粗。

舉例來說,以人類最好的眼力之前說過離朱「能視於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這已是異乎常人的好眼力了,但這麼好的視力還是輸給顯微鏡、望遠鏡…所以人所能感知到的,很抱歉,都是屬於「粗」的部分,我們是看不到、聽不到…精微的部分,目前多得借助儀器才能感知覺察到。

接下來,莊子借北海若之口進一步解釋:「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在此,莊子用我們日常的「說話」為例子,這是沒有形體看不見的東西,但屬於五感中說出口、聽得到、想得到的部分,這樣還是可以細分精粗。如我們可閒話議論的部分是粗淺的,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是精細的,這都還是屬於「有形」(聽得到且想得到)的範圍,而不能言傳不能意會beyond言論與意識的部分,就屬於超越精粗的範圍了。

這段話提點了我們什麼?單就「說話」這件我們每天在做的事,至少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話的表面意思,再來是說的人與聽的人「想」的層面,第三是說者與聽者都不知道的無意識/心靈的黑盒子/盲區的層面,人類至今還在探索的路上,目前屬於上帝或神明或外星人等的層次。

除了提醒我們還有太多未知的東西外,莊子藉此想說的是:「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意思是,是非對錯的界限無以劃分,大小的標準無法確定。因此,沒有界限與標準可言,如何判斷是非、比較高下?

約分之至

你可能會問,什麼都不確定,連是非標準都沒有,那活著是不是只剩躺平一條路?莊子設計河伯與北海若的寓言故事,目的在破除人日常生活中習於比較(比高下/爭是非)的心態,而且一層(大小)一層(精粗/無形)的破除,以擴大我們的視野,幫我們跳出比較的小格局、對是非對錯的執著,然後對世間的爭執禍亂,保有一顆清明的心。

莊子說:「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意思是,大人的作為,不存害人之心,也不讚揚仁慈恩惠,行動不為了利益,不看輕守門僕役,不爭奪財貨,也不鼓勵辭讓…『得道的人不求聞達於世,至德的人不計較得失,大人忘掉自己』,這就是消除事物的分別達到了極致。

這裡粗淺的解釋一下,所謂的「是非」是一種「分別」,認定什麼一定是對,而其對立面一定是錯,這種「分別」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如前面說的沒有界線如何劃分?沒有標準如何判別?),所以遑論根據「分別」而來的是非對錯如何能執取呢?

在此,莊子推崇的人生態度包括不求聞達於世、不計較得失、忘掉自己,這當然是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了,而能達至此境界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最後一步,就是放下分別的心,不再追名逐利、不計較得失、不分人我之別。

很難吧!一起努力!

2024 年 8 月 6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誰大誰小?-2

by 老燕 2024 年 7 月 31 日
作者 老燕

上回講莊子「秋水篇」北海若與河伯的第一個答問,北海若告訴河伯他沒有比他大,因為他跟天地比不過是「大山中的小石小木」或是「馬身上的一根毫毛」而已,這樣的比喻是能擴大河伯的視野,但還是未能破解河伯心中「有大有小」的執念。

於是河伯第二個提問是這樣的:「那麼,我把天地看成大,把毫毛看成小,可以嗎?」

北海若回答:「這樣也不對。 」

是天地還不夠大,毫毛還不夠小嗎?這只能說對了一部分。

無窮無止無常無故

接下來莊子借北海若之口指出「大小」的概念可從四方面來看: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也就是從量(數量或體積)、時(時間的永續)、分(得失或福禍)、終始(開始與結束)這四個指標來比大比小,究竟有沒有個基準可言?

首先是「量無窮」,北海若說:「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意思是大智慧的人看事物會從宏觀的角度也會從微觀的角度審酌,所以數量或體積看來小的不會以為是少或小,看到數量多或體積大的也不會認為就是多或大。

為什麼呢?因為「量無窮」。

用數學的語彙來說,因為數量不管你怎麼算,推衍到最後就是「無限大」與「無限小」,而「無限」是超乎人的語言與思考想像,既然最大與最小都無法思量、計數、衝量,我們所做的任何比較不都是「玩假的」?因為沒有最大,只有更大,沒有最小,只有更小,所以比大比小玩玩就好,若要認真起來是可以不認帳的!

第二「時無止」,「證曏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這是指大智慧的人能鑑古知今,對於遙遠的過去不會視而不見,對於未來也不會去強求,因為他知道時間的行進是沒有止境的。例如,考試時間1小時、任何比賽都有時間限定,這都是把時間的長河給截斷,才能在這一隅的時空中比大比小,這樣的比較是真實的嗎?不是人為刻意製造出來的嗎?

第三「分無常」,「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當我們有好事發生,如結婚、升官、發大財,多半會覺得鴻運當頭,跟先前的河伯一樣,以為沒人比得上自己,可是莊子提醒我們好運可不是連連的,從古至今得失是互動消長的關係,就跟月的盈缺一樣,現在是有所得(盈),但滿了後就會朝對立面有所失(虛)發展,所以要「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因為「分無常」,得失禍福沒有一成不變。

第四「終始無故」,「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有大智慧的人因為看透生死是條相通的路,所以活著不覺得喜悅,對死亡也不覺得是哀傷,因為知道生死不會固定不變。一般人因為無法看透生死是不斷的循環,所以常陷入生死的憂患中,甚而貪生怕死,認定「好死不如歹活」,無法將死生大事視為當然,順其自然。

以至小求其至大

好了,莊子提出量、時、分、終始這四個面向,並以無窮、無止、無常、無故這「四無」,說明了能比嗎?更大更小的沒參加、時間得從中切一段、得失一直在變化、而且開始終了又無法固定,怎麼比嘛,就是硬比下去也是枉然啊!

那為什麼人的比大比小習性是一種執迷不悟且註定徒勞無功?莊子說:「計人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人啊!知道的遠比不知道的多得多,有生命的時間遠比沒有生命的時間短,所以人想以其極其有限的生命去探求無窮無盡的領域,難怪內心會茫然而無所得。

從這個答問,我們再次看到,比較是人為的、有限的、不確定的,與大自然無窮的量、無盡的時間、盈虛的消長、開始與終了的不固定「相比」,真的是以至小求其至大之域!

原來在我們看來天大地大的一較高下,在大自然眼裡不過是一場場的「茶壺裡的風暴」。

2024 年 7 月 31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誰大誰小?-1

by 老燕 2024 年 7 月 24 日
作者 老燕

我們都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還是會「人比人氣死人」!沒辦法,誰叫我們是群居動物,聚在一起免不了就是要來比一比,所謂的「比賽」就是這樣來的吧!看看誰跑最快、跳最高、長最美…起初這樣的比是在玩遊戲(game),純屬火堆邊的一種娛興,但後來就衍生出無所不比的人類文明,如比賽「規則」、「贏的技巧」、「謀略」…這些又再推動助長文明的發展,然後就成了我們現在日日身陷其中的成績、業績、存款…用簡單又劃一的數字就比出高下或增減了!

怎麼會這樣?本來不是玩得好好的嗎?怎麼會搞出這些「東西」把我們放在高高低低的位置上,人不是應該才是主宰嗎?怎麼反成了被這些「東西」主宰呢?

當然,會演變成這樣的局面不會只有單一因素,今天我們先將焦點放在「誰大誰小」上,來看看為什麼人就是要區分誰大誰小,又怎麼樣才算大,怎麼樣才算小?

河伯望洋興歎

「莊子」外篇「秋水」是公認很能闡釋道家思想的作表作,精華盡在北海若與河伯的七次答問中。

故事一開始是,秋天的雨水讓千百條溪流一起注入黃河,河面頓時寬闊了起來,連對岸是牛是馬都無法分辨。這時黃河之神河伯得意洋洋,以為天底下所有的美好都發生在自己身上了。然後,他順著水流向東行,到了北海,朝東邊望過去,豈止看不清對岸的牛馬,根本就看不到對岸,汪洋一片,沒有盡頭!

河伯不禁氣短,對著北海之神若說:「俗話說:聽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人比得上自己,這說的就是我了…我如果沒來這裡看到你,就會被有道之人見笑了。」

接下來,北海若說:「井底之蛙不可同牠談海,因為牠受到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不可同他談冰,因為牠受到時間的限制;偏狹之士不可以同他談道,因為他受到禮教的束縛。現在你離開河流看到了大海,總算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才可以同你談大道的條理。」

也就是說,如果河伯還是「以為莫己若者」(沒人比得上自己),如同北海若說的受制於空間、時間、禮教等的限制,根本不必費唇舌跟他講「道理」,因為井蛙、夏蟲、偏狹之士的「見識」受到了外在的限制,是無法看到自己的不足。

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那北海若跟河伯比就算大的囉?如果北海若這樣想,不就跟河伯「一般見識」了?問題的重點不在誰大誰小,而是誰大誰小是跟「誰」比來的?

北海若接著說:「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我卻不曾因此就以為自己了不起,我知道自己的形體寄託於天地而氣息得自於陰陽,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小石頭、小樹木存在於大山之中,這麼渺小的存在,我又怎麼會以為自己了不起?…世間物種的數目以萬來計,人只是其中的一種…個人與萬物相比,不也像一根毫毛在馬身上一樣嗎?」

這樣知道誰大誰小了嗎?河伯跟北海若比是小,北海若跟天地比是小,天地跟宇宙比也是小,而宇宙之大遠超乎人目前的所知能知,所以誰大誰小都是相對的,是相對的就是變動的,是變動的就沒有「真的」、「恆定的」誰大誰小,這樣去區辨誰大誰小又有什麼意義?不都是假的、一時的?

莊子藉此寓言要傳達的是,大小之辯是「人為的」,而不是「自然的」且不合於「道」。亦即天生萬物本就有大有小,這是自然本來的多樣性,但人卻要去做區辨,搞出誰跟誰比是大、再跟誰比是小…就這樣沒完沒了,還在其中愛恨嗔痴,孰不知如北海若說的萬物(絕對包括人在內),「形於天地,而受氣陰陽」,我們因陰陽之氣而生,只是天地間的過客,人在天地間,不異小石小木在大山中而已。

唉!有什麼誰大誰小?都小得不得了好不好!

2024 年 7 月 24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要給就給最好的?

by 老燕 2024 年 7 月 17 日
作者 老燕

千百年來的父母心都是一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而家長給子女的都是最好的,如最好的教育,那就不能輸在起跑點要上雙語幼稚園外加多種才藝補習班;要讓孩子專心讀書且多才多藝,就不讓孩子分擔家務且限制玩樂的時間;三不五時還要燉豬腦牛腦以補人腦…結果小孩被搞得很忙很累很煩,而且因為一直無法「成龍成鳳」,自信心低落。所以要給就給最好的,對嗎?

我們來看看莊子會怎麼看待這樣的「天下父母心」。

以己養養鳥也

莊子在外篇「至樂」說了一個寓言故事。

從前有隻海鳥飛到魯國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上好酒款待,為牠演奏『九韶』樂曲,供上牛羊豬肉給牠吃,結果海鳥目光迷離、神情憂戚,不敢吃一口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後就死了。

這很嚴重耶!魯侯給予海鳥「總統級」的待遇了,海鳥非但沒有「賓至如歸」,以為自己飛到了鳥的天堂,還困惑憂鬱到無法吃喝而下了地獄。為什麼呢?

莊子說這是因為魯侯「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也就是魯侯用養自己的方法去養鳥,而不是用養鳥的方法養鳥。如果用養鳥的方法養鳥,就應該讓牠在林中棲息,遊戲於水中的沙洲上,浮遊於江河湖澤,啄食泥鰍和小魚,隨著群鳥而居,自由自在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首先,要給就給最好的,不見得就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其次,如果是用你「以為」最好的方式給予並期待,小心還可能適得其反。

莊子為什麼會說到這個故事呢?這是因為他想透過這個故事說出他對儒家周遊列國游說君王行仁義一事,是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的逆耳忠言。

莊子先是虛構了一個孔門情境,這回顏淵要到齊國游說齊侯行「聖人之道」,孔子為此愁眉不展。

孔子說(其實是莊子假借孔子之口說):「從前管子說過『小袋子不可以裝大東西,短繩子不可以汲取深井的水』,這意思是人的性命是天生的,人的形體雖然不同卻各有適合的地方,不是隨意可以改變的。我擔心顏淵向齊侯談論堯舜黃帝之道,齊侯聽了會以這套聖人之道要求自己,但卻做不到,做不到就會產生困惑,齊侯一旦困惑,顏淵就會有生命的危險了。」

名止於實,義設於適

顏淵要宣揚「聖人之道」就跟天下父母心望子女「成龍成鳳」一樣,要給就給「自以為」最好的,這樣無異陷入魯侯「以己養養鳥」的模式,給予鳥最好的帝王待遇,卻不是適合鳥的最好方式,乃至接受的一方「無福消受」。

所以莊子說:「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意思是,古代聖王不要求所有人才能一致,也不強求人們做相同的事。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龍成鳳」,每個人的能力與性向各有不同,有些人適合「成獅成虎」或「成牛成羊」啊!看看這世上的生命體,是一致一樣的嗎?還是多元多樣?所以所有人全都「成龍成鳳」了,那不是違反自然了嗎?

最後莊子建議,「名止於實,義設於適」,也就是名實相符且適才適性,才能「條達而福持」(條理通達而福德常在)。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所以當老鼠打洞正是「名實相符且適才適性」,想想若要求老鼠成龍成鳳呢?牠會一直被要求飛上天而苦於做不到,不是很可惜嗎?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牠只是被誤導而不認識自己天生且善長打洞的一技之長,成了一隻「被龍鳳耽誤的老鼠」啊!

2024 年 7 月 17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旅遊

來去西安(下)

by 老燕 2024 年 7 月 10 日
作者 老燕

七.華清宮

1.超級歷史舞台

華清宮,多重要的歷史舞台!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就在這裡的驪山、整個華清宮處處都有李隆基與楊玉環愛的足跡、連慈禧太后躲避八國聯軍西逃也來此避難過,更別提民國的西安事變也發生在這裡的五間廳,見證了幽幽的歷史長河。

畢竟是帝王的行宮別苑,亭、榭、廊、殿、湖水、倒影,無一不美。

處處有建築藝術之美。

2.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

這裡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名,現在則是清理出當年唐代皇家的湯池殿基遺址,復原後再蓋上仿唐樓閣,讓參觀的民眾領略一下皇室沐浴的情景。

華清池前的貴妃雕像好像希臘女神的雕像。

這就是最知名的貴妃池,因湯池像盛開的海棠花,又叫海棠湯,是唐玄宗賜給她專用的湯池,真的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

這個蓮華池是唐玄宗專用池。

也稱御湯九龍殿,以青石打造的長方形湯池,規模宏偉,以顯帝王之勢。

這是星辰湯遺址,相傳是唐太宗李世民專用御池。

溫泉水源頭的水質,讓人馬上能聯想到「溫泉水滑洗凝脂」一幕。

3.西安事變的五間廳

這裡就是西安事變的現場。當年張學良與楊虎城主張聯共抗日,先是「苦諫」蔣中正放棄剿共,但蔣執意剿共,後來他們才改以「兵諫」,寫下翻轉歷史的一頁。

當年蔣中正的臥房,事發時他還來不及穿上鞋子,就緊急從窗子翻牆逃到驪山的一個山洞躲藏。

蔣中正當年的辦公廳,還保留原來的樣貌。

有些彈孔有加上保護殼,留下當年兵諫是真槍實彈的跡證。

4.實景歷史歌舞劇長恨歌

這裡就是白居易「長恨歌」的此情此景啊!在驪山腳下、九龍湖上、長生殿前重現這齣歷史歌舞劇,真的是再傳神不過了。

重磅歷史故事與實景結合現代的聲光科技特效,成就一場精彩無比的藝術饗宴。

好多段音樂寫得淋漓盡致,這段安祿山來朝見的音樂,搭配胡旋舞步,展現異域勇猛奔放的一面。

好多段舞蹈設計也唯美得令人屏息。

雖然長恨歌的結局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但此劇讓他們的愛情在天上的鵲橋重現,應千古來的觀眾要求,是此「情」綿綿無絕期才對啊!

八.碑林博物館

1.孔廟

西安的碑林博物館主要收藏碑石、墓誌及其他古代石刻藝術。我們來時正好碰到他們關閉碑林進行擴建工程,所以沒看到碑石本尊,但看到碑石的拓本,欣賞到中國書法藝術之美。

碑林博物館是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築群擴建而成,在進入碑林前,會先經過孔廟。

孔廟的太和元氣坊, 寓意孔子的思想是人類的元氣所在,為四柱三門三樓,富麗典雅。

兩個外圓內直的泮池,古代考上秀才的人才能進入孔廟拜孔子,並能來到泮池洗筆。

2.館藏碑刻拓本

第一眼看到的是「嶧山刻石」,是秦始皇登嶧山時所立,碑文是秦相李斯所書,原石被野火焚毀,此為五代摹本,宋代重刻。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李斯等人用小篆統一了中國的文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文字改革。其筆畫方整自然,結構勻稱,讓人過目難忘。

這是「集王三藏聖教序」,碑文內容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玄奘譯經所作的序,唐高宗李治作的記,為二帝對玄奘功績的謝表,最後並有玄奘所譯的260字心經。

聖教序原是由褚遂良所書,這幅則是唐代僧人懷仁從王羲之的墨蹟中集字刻成的碑文,有王字大寶庫美譽。

這幅藏詩於竹的「關帝詩竹碑」,畫中為兩株竹子,竹葉錯落構成一首五言絕句:「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相傳是關羽在曹營得知劉備的下落,決定要離開賞識他的曹操去跟隨義兄,因此留下這幅藏詩字畫以明心志,何等的義薄雲天!

與李白等並稱「酒中八仙」的張旭,忽然肚子痛不去上廁所,而是提筆寫下「肚痛帖」,真的是運筆已臻鬼斧神工之境。看得出來,後面肚子愈痛寫得愈狂(下次肚子痛也來試試)。

去年在台北故宮看到懷素的「自敘帖」,驚為天帖,他接續張旭的狂草,且更狂一層樓,所以二人並稱「顛張醉素」,都是神級人物啊!

古代的讀書人都要拜魁星點斗像,這幅「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畫,其中居然有儒家思想「正心修身,克己復禮」這八個字,真的是書畫一家,大開眼界了。

3.2件國寶級文物

這件是「大夏石馬」,大夏即大夏國,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匈奴人建立的國家,這匹石馬是見證大夏國鐵蹄南征北討的珍貴史料。

和石馬相對的是「唐景雲鐘」,鐘身分上下三段,每段六格,有各種祥獸的形象與銘文。此鐘音質純美,清晰宏亮,目前中國新年鐘響使用的就是景雲鐘的錄音檔。

有幾個碑亭內虛掩著石碑,主要是記載康熙、 乾隆年間平定西北的戰役。

正進行整建的「石台孝經碑」,碑中的書法包含了篆隸楷行四種書體,有西安碑林第一碑之稱。這次無緣親睹,下次再來。

九.速寫集錦

1.回民一條街與鐘鼓樓

回民一條街熱鬧極了!青石鋪路、綠樹成蔭、店面是清一色的仿明清建築。

附近就是有600多年歷史的地標鼓樓。

要趕去吃午餐,匆匆經過鐘樓,快照一張。

都說中國社會內卷嚴重,我只是來這兒吃個飯,不管是地下、頭上、面對或背對,都在提醒我「業精于勤,荒于嬉」,拜託!讓我吃飯時喘口氣好嗎?

2.高家大院

參觀回民一條街裡的民居「高家大院」,高家子弟中有人高中榜眼,大門口就可看到高懸的「榜眼及第」牌匾。

前院正中央的大廳「迎紫廳」,高家是西安罕見的七世官宅,富貴顯赫可見一斑。

導遊說這是2個馬拴樁,下馬後把馬拴在這裡,相當於高家在現代有雙停車位的概念。

3.化覺巷清真寺

這是西安化覺巷清真寺,是世上唯一一座中國園林式清真寺,巧妙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伊斯蘭文化。

我們這次有苑默文老師隨團講解,他是伊斯蘭文化專家,他正講解讚頌真主的阿拉伯文字石刻。

這裡處處是精華啊!後面的省心樓是宣禮塔;上方的「派衍天方」牌匾由慈禧太后題字;前方圍起來的是二龍戲珠石刻。

還有宋代書法家米芾書寫的「道法參天地」碑。

禮拜大殿覆以藍色琉璃瓦,可容納千人禮拜。

4.重陽宮

位於終南山腳下的重陽宮,是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修道與歸葬的地方。全真派提倡三教合一,結合儒釋道,其實這三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早就不分彼此。

如果要用一幅圖來呈現世界運作的根本原理,那非太極圖莫屬。連量子力學奠基者波耳在設計他的大象勳章家徽時,也是用太極圖,真理不二啊!

重陽宮有自己的碑林,其中有多個是元代皇帝頒的聖旨碑,而且是用八思巴文與漢文書寫,極為珍稀。

5.漢城湖遺址公園

漢城湖原是漢長安城的護城河,在這兒我們有乘船游湖,有水的地方就是充滿靈秀之氣。

此遺址的地標「大風閣」是為紀念漢高祖劉邦而建,名稱從劉邦的「大風歌」而來,名實相符,虎虎生風哪!

6.大明宮遺址公園

大明宮是唐朝長安城最壯觀的宮殿建築群,唐王朝21位皇帝有17位在此處理朝政。我站的位置就是過去的朕們在這兒接受文武百官朝拜,高喊「朕即天下」的龍位。

這裡是大明宮正殿含元殿遺址的台基,氣勢磅礡。

園內還有大明宮的微縮景觀區(小人國),果真是「千宮之宮」。

7.夜遊西安古城牆

西安古城牆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城牆之一,才走進城門洞,就被古意包圍,好像正在穿越時空,要回到漢唐盛世。

登上城牆厚實的階梯時,心想這就是所謂的「固若金湯」啊!

登上來後,好寬廣,一查底寬有18公尺、頂寬有15公尺。有YouTuber實測走城牆一圈13.7公里,得花四個多小時。

這是城牆上的垛口,共有五千多個,用以射箭與瞭望。

古城牆夜景處處有華麗的光雕。

8.永興坊

陝西美食大本營除了回民一條街外,就是永興坊了。來到這裡,彷彿走進美食叢林,光是一攤一攤的試吃,就吃飽飽了。

聽說永興坊最火的摔碗酒,每天要摔掉上千個,看看前面遍地的碎碗,名不虛傳。

還可以核對看看,漏吃了什麼。我又不是小林尊大胃王!check下來,只「小吃」了四、五樣。

十.陝西流涎美食

1.甑糕

這趟旅遊讓我覺得不虛此行的就是認識了甑(音增)糕,還特別扛了3條(約3公斤多)回家。這甜食只用了糯米與紅棗交疊蒸煮,一口咬下,我的天!糯米粘稠軟綿,棗味撲鼻又不死甜,你一定要來嘗嘗!

2.Biang Biang麵

點了這個有名的Biang Biang麵,前來捧回時一看就驚豔了,配料好豐富又多彩,最精華的是它寬如褲帶的麵條,超有靭性富嚼勁,一大碗公才15人民幣,邊吃邊讚不絕口。

3.羊肉泡饃

這也是來西安必吃的美食,那一小塊一小塊的饃(麵餅)得自己掰,建議掰小半個就夠了,因為美味是在羊大骨高湯中,一點腥騷味都沒有,甘甜順口極了!

另外,肉夾饃也好吃到不行,饃是現烤的很酥脆,裡面的菜肉有不同的組合可點,燒燙燙咬下去,唉唷喂,怎麼會這麼美味!

4.各式涼皮

來時暑熱當頭,看到涼皮上桌,胃口就開了,味道具足陝西菜最道地的特色鹹酸辣,不知不覺又扒了好多口白飯。

5.貴妃笑

看到那一顆顆讓貴妃笑逐顏開的荔枝了嗎?沒錯,這道「貴妃笑」請先把「荔枝」從樹上摘下來,接著不要懷疑,連皮吃下,就會嘗到原來是綜合海鮮丸子。這麼色香味俱全,當然要讓手機先吃。

6.茄盒

本來就超愛吃日本的炸茄子天婦羅,沒想到陝西也有炸茄子,是裡面包有碎肉末的茄盒,外面焦香酥脆內裡軟滑適口,風味獨具,一嘗難忘。

好啦!西安的遊記到這裡告一段落,不會對這裡再三回味,因為很快我就還要再來,到時會再來更新遊記。

西安,再見!

2024 年 7 月 10 日 0 留言
2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旅遊

來去西安(上)

by 老燕 2024 年 7 月 3 日
作者 老燕

2024年6月16日起到中國陝西省玩了8天,真的是一趟豐富之旅!看了兵馬俑開眼界、接受各類博物館洗禮、到各景區與遺址走走、還體驗了漢服留下紀念照,更別提陝西特色美食特別多,讓人吮指回味啊!不過,這些都不是最最讓我懷念的,我買到帶框的皮影戲雕,一個只要10人民幣(台幣銅板價以下)、超大又美味的Biang Biang麵,一碗公只要15元、驚豔味蕾的甑糕一盒只要5元…陝西的物價可愛到讓我念念不忘,才回來就一直想著一定要再去吃喝買逛玩!

來看看西安怎麼玩,我精選出10來樣,一起來去西安玩GO GO!

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1.一號坑

最先出土的一號坑,規模最大,雖壯觀,但並未令人感到震撼,因為原以為會看到千軍萬馬,沒想到只有百來個俑,又被隔重牆分隔開來。他們確實整齊劃一且軍紀嚴明,哪像我們上面的參觀人潮萬頭鑽動,各個想見縫插針爭睹他們的丰彩,莫明其妙陷入兵慌馬亂之中!(我只是來參觀,沒有要參軍啊!)

非常緊急的搶到一個縫隙,還沒仔細看他們的裝容,又被導覽催趕著離開,我懷疑他們的導覽SOP要求盡快帶人離開現場!

一號坑後面是修復區,有數百個殘缺的俑立在這裡等候修復。

2.二號坑

不明究裡的離開了一號坑,好在二號坑陳列幾個不同兵種的秦俑,總算能瞻仰到他們的尊容與造型了。這件素有「鎮館之寶」之稱的跪射俑,恣態冥冥中與陝西省的地圖相合,因他蹲低的姿態比其他的立俑能被更完整地保存,手心的掌紋與鞋底的針腳栩栩如生,他是持弓的步兵俑。

看他那平整的髮髻,髮絲根根分明,身著鎧甲戰袍,眼神專注,何等精銳的戰士!

這位是立射俑,是站立作射箭狀的輕裝步兵俑,身高180。兵馬俑「千人千面」且姿態神情各異,簡直是精湛極了的雕塑工藝。

騎兵俑來了。兵與鞍馬並列,他的鎧甲較短且袖口較窄,方便他輕裝上馬。

這位是中級軍吏俑,軍階從髮冠來區別。他的鎧甲殘留些磚紅色,據說剛出土的兵馬俑顏色十分鮮麗,但由於長時間彩繪脫落且曝露在空氣中氧化,才會是大家看到的灰泥色。

這位是目前發現級別最高的高級軍吏俑,也是從髮冠來區別身分。看起來非常魁梧,雙手交叉於腹前,且翹起右手的食指,神情不怒而威。

3.三四五號坑

我們共參觀了三個坑,每個坑道入口都是長這樣,有種要進入二殯去行禮的fu。

三號坑頗小的,是所謂的軍幕,即軍事指揮部,統帥著前面一號與二號坑的軍陣。

裡面出土的俑多殘破不全。

這是四號坑,當年沒建完,也沒對外開放。其實,還有五號坑,是我們最先去的茅坑啦!

還是要抱怨一下,兵馬俑的參觀品質很不好,人潮過多且空氣污濁,每個坑都只能走馬看花,行前充滿期待,沒想到只能匆匆走過,有些敗興而返。

二.西安博物院

1.歷史脈絡

西安是13王朝的古都,歷經一千多年的建都過程,我們第一站來到西安博物院真的太棒了!讓我們能對西安的來龍去脈有個初步概念。

從這張地圖可清楚看出西安在西周名鎬京、秦代稱為咸陽、隋唐名長安,從明清至今是西安的名稱與位置的演變過程。

這是唐代長安城的城市模型,井然有序完善的都市規劃啊!

2.珍貴文物

這件是「鎮院之寶」的「三彩胡人騰空馬」,刻畫出陽光的西域少年駕著飛奔的馬,因馬的四蹄騰空、動感十足而異常珍貴。此外,這件唐三彩,用了成本極高的藍釉,所謂「三彩掛藍,價值連城」,其釉彩鮮亮細膩,人物造型很潮,再加上飛馬奔騰,無上的藝術價值。

這件唐代的「藍彩馱騾」,就沒有飛馬那樣的意氣風發,背上有重重的行囊,呈現出騾的負重耐力,雖然牠也是「三彩掛藍」,但看起來就是很沈重!

這只是秦代的「玉高足杯」,從秦阿房宮遺址出土,非常珍稀。杯壁有著複繁的紋飾,呈下窄上微寬狀,據說是用來裝含日月精華的露水,以期飲下後能長生不老。

這是鎮墓用的天王俑,通常頭頂鳥獸,腳踩惡鬼夜叉,本身看來就很威猛,是地下世界的保護神。

這件出土的青銅器是西周的「永盂」,器身上雕的獸頭是大象,內底有123字銘文,記載了西周當時的土地制度,是珍貴的史料。

3.生活樣貌

從這幾個出土的陶俑,可證明唐代的女人胖即美,每個都富富泰泰,當時的體重管理肯定跟我們不同:不得了了!我瘦了3公斤,得趕快吃回來呀!

這裡展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什麼要統一貨幣,每個國家使用的貨幣都不同,不統一寸步難行啊!統一後就是外圓內方的「秦半兩」。

這雖是豬圈,但上面站著兩個人,不是在看守豬隻,他們是來上廁所。古代人的茅坑就在豬圈的上方,便溺物都流到豬圈,所以豬肉比牛羊肉都低等,因為牠們是吃人屎尿長大的呀!

這些食器各有不同的名稱與用途,顯見當時生活考究之一斑。

三.大小雁塔

1.小雁塔

小雁塔與西安博物院同在一個園區,大小雁塔主要是翻譯佛經與藏經的所在。初有15層,後因在歷代地震中三開三合,目前只有13層。

小雁塔的「雁塔晨鐘」是關中八景之一。

現在遊客只要付10人民幣,就可撞鐘一次,重現雁塔鐘聲。

這裡的古建築群有參天古木庇蔭,十分清幽。

2.大雁塔

大雁塔是唐代為保存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來的數百部梵文佛經,請他在大慈恩寺主持修建一座古印度佛塔的建築,初為五層,後武則天改建為七層,後又改為十層,歷經戰火,又成為現今的七層。

這裡最殊聖的是讓玄奘法師可以在此潛心翻譯佛經,另外唐代科舉進士依慣例要登大雁塔,將姓名提於壁上,成為「雁塔題名」的由來。

大雁塔的四個角都掛有風鈴,鈴聲隨風翻揚,梵音繚繞不已。

塔內展示玄奘法師取經整個過程的雕塑,這處刻畫他收的第一個弟子胡人石磐陀,他本來想加害玄奘,但後來被感化,是孫悟空的原型。

這是大雁塔的鎮塔之寶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才剛看完他西去取法歷盡艱辛的過程,感染到他過人的意志力與願力,不禁跪下來三頂禮。

四.乾陵景區

1.永泰公主墓

乾陵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陵,且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盜墓者,是歷代諸皇陵之冠。主陵乾陵還未開挖出土,我們先參觀陪葬墓區的永泰公主墓室,她是高宗與武則天的嫡孫女。

一進墓室就是一路下行的墓道,很幽深。

這裡有很精美的壁畫。

這個宮女圖尤其精彩,從中可看出宮女不同級別的妝髮,她們捧著公主晨起要用的洗漱裝扮、飲食,其中有看到公主一起床就要來杯紅酒。

兩個看來猥瑣的太監在守門

2.乾陵文物精品展

這裡出土的文物非常珍貴,這是章懷太子墓出土的「打馬球圖」壁畫,當時音譯為「波羅球」,是從波斯傳進來的「洋」玩意。

這個壁畫「客使圖」畫出各國使節前來晉見太子前的緊張不安。

「觀鳥捕蟬圖」看得出宮女的生活充滿情趣。

這是永泰公主的墓誌銘,裡面記載她是17歲死於難產,並非如傳說中因議論武則天的私生活而遭殺害。

3.司馬道

走進乾陵主陵前的司馬道,嚇了一跳,路面寬廣得真的有帝王之勢,雄偉得讓人肅然起敬。

司馬道一側的華表與翼馬,是成對的,路面太寬拍不到成雙成對。

這條超級大道兩側共有上百件大型石雕,這個是唐代外來的珍希動物鴕鳥雕塑。

很多的仗馬與牽馬石人雕,難怪乾陵有「唐代露天石雕藝術博物館」之稱。

4.雙帝碑

司馬道的頂端是兩個相對的巨大石碑。這是西側的「述聖紀」碑,由武則天撰文、中宗李顯書寫,主要是讚揚唐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

東側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為何無字已成千古之謎。有說她自認功過讓後人來評定;也有說繼任的李顯對她廢唐建周不滿,不想對她歌功頌德。

反諷的是,無字碑有好多字,自宋朝以來很多前來遊覽的人都來此題字,可能是不甘自己或不捨武則天寂寞吧!

民初歷史學者郭沫若讚揚武則天是傑出的女政治家,他曾來乾陵提筆寫下「乾陵.唐高宗與則天皇帝合葬之墓」的碑文,此碑確立武則天的歷史地位以及乾陵是雙帝合葬之墓

五.華山北峰

1.輕取北峰

去年11月去黃山,都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但這次來「西嶽」華山,還是很驚豔,各有不同的精彩。只是我們這次只來華山的北峰,沒去領教只能面壁慢行的「長空棧道」,無緣識得華山奇險的一面。

搭索道纜車輕鬆上華山北峰

站在山頂眼前就是無比的開闊

買了手套,是有這麼個垂直的「天梯」,但只有一小截,無足掛齒啊!

北峰的最高點是這塊「華山論劍」石碑,只要花600人民幣就有人借你劍、給你武術指導並幫你留下論劍照。

可我沒想花錢論劍耶,我只是想來~~比個YA!

2.往中峰路上

走完北峰不過癮,再往中峰前進,這兒得行經擦耳崖,還有兩邊懸崖中間凸起的石階,是有那麼點驚險但風景棒極了。

陡峭到拍照不敢站立,只好雙膝跪地。

這裡有好多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很風雅。

好有味道的日月岩,華山真的是道教的名山。

三元洞,道觀就是這麼仙氣飄飄。

時間不夠了,走不到中峰,沒關係下次再來囉!

六.漢服體驗

1.夢迴大唐

走在西安,常常迎面而來的就是嬪妃、公主,或是與書生、侍衛擦身而過,幾天下來已見怪不怪,大家都是來西安要穿越回大唐盛世的長安,無形中也被洗腦要來體驗一下漢服。

不用200人民幣就可穿上自己選的唐裝、再加上梳化造型,這是我生平第三次貼假睫毛,興奮得很。

古代的髮簪與珠串垂墜的步搖,真的為美麗大加分。不過,如果到現在還得維持這樣的妝髮去上班打卡,估計要少睡1個小時起跳!

2.長安十二時辰

別擔心全套漢服上身後會沒有地方打卡,到處都有,尤其「長安十二時辰」主題館就是專為漢服打卡設計的,一走進去讓你秒回長安。

這裡讓人完全可沈浸於盛唐之世。

3.我的漢服紀念照

也讓我蹭一下,留下我的漢服紀念照!

2024 年 7 月 3 日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
  • 4
  • 5
  • 6
  • 7
  • 8
  • ...
  • 16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