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
作者

老燕

老燕

藝術欣賞

塞尚,現代繪畫之父

by 老燕 2024 年 4 月 12 日
作者 老燕

要寫塞尚,有些不知從哪兒下手才好的不足感。並不是被他是「現代繪畫之父」的頭銜給震住了,沒錯,立體派的創始者畢卡索與野獸派創始者馬諦斯都尊崇他為他們的父親,可見他是現代繪畫界公認的開路先鋒,所以他繪畫中的開創性至關重要,他究竟為繪畫摸索出一條什麼樣的新路?

在這兒要先致歉,從奧塞美術館回來,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後,就發現原來我錯過的畫比我看到的畫多得多。例如,因我不太關注靜物畫,所以塞尚在奧塞的多幅靜物畫我完全略過,還有他早期印象派時期的畫作我也沒注意到,只能留待我下次三訪奧塞時補遺了。

一.從後印象派到構成主義

塞尚出生於南法的普羅旺斯,父親是銀行家,家境不錯,但父親要他讀法律以繼承家業,可是從小就嶄露繪畫天分的他,一直心繫著要去巴黎學美術,再加上小時候的摯友小說家左拉在巴黎發展得不錯,一直游說他到巴黎實現心中夢想。幾經波折後,他後來也到巴黎進了美術學校學習,且常到羅浮宮臨摹名畫。

塞尚是非常孤僻且情緒不穩定的人,後來他結識年長他一輩的畢沙羅,常跟他一起外出作畫,畢沙羅不但鼓勵影響他,還非常看好他將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師。在畢沙羅的影響下,塞尚的畫風從原本暗色厚重且時而暴走的傾向轉為印象派明亮、輕快筆觸的風景畫主題。但塞尚並不完全贊同印象派的畫法,他的「印象派時期」畫作就是不會光影閃爍、外形朦朧輕飄,他的風景畫結構紮實,很有密度與量體,由此他也慢慢遠離印象派,走向他的「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t)時期,而自成一格。

二.藝術是與大自然合一

這就是塞尚開創性的起步,讓他劈荊斬棘走出這條路的是因為他有一個捉摸不定的嚴師。這位嚴師不是別人,就是大自然。他曾說:「我最大的困難是來自大自然。」他日日觀察、摹畫自然,更不時沈思,想找出大自然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變中的不變?如何呈現這千變萬化中的秩序?還有最重要的是,如何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畫出自然界的永恆性?

對他來說,藝術是與大自然和諧一致(Art is harmony in parallel with nature.)。從這個中心思想出發,他開創出新的技法。首先,他注重成分與結構,運用幾何形狀如三角形、圓錐體、圓柱等,以及以規律、平行的筆觸賦予景物量體,創造出恆久且穩定的畫面;其次,他主張大自然不存在線條、明暗,只存在色彩間的對比。古典學院派的畫法是講究嚴謹的構圖,先確立精準的輪廓線後,再予以上色塗滿,因而形為主、色為輔;但塞尚反過來,他是用色彩的對比堆疊出畫面的結構,因而色彩是塞尚畫面唯一的構成要素,由色彩顯現形體,是先有色彩後有造型,這可說是一大革新。

三.不斷的創新,開拓新視野

由於塞尚不認同線條的存在,繼而影響的是他也不會遵循古典以線性透視法(近大遠小)來呈現三度空間的作法。其實畫作是如假包換的平面、二度空間,是經過處理才展現出立體的視覺感,如古典畫派的三度景深效果,或是印象派用空氣透視法越遠越模糊淺淡,但塞尚認為顏色與形狀在畫面上任何一處都同樣重要,為了不讓空間的深度失去畫面的統一性,他還是訴諸於以色彩來處理,如冷色調會讓物顯得退縮、暖色調則有凸顯的效果,由此創新出由色彩的對比與堆疊建構出空間的縱深。

塞尚就跟莫內一樣,有生之年不斷追求創新,一再突破自我,莫內以吉維尼花園的池塘進行繪畫的靈修,塞尚則以畫家鄉的聖維克多山企圖找到什麼是永恆。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真善美的美會凌駕於真理、善行?難怪常看到層出不窮的變體如真善愛、真善忍等,都不認同「美」是最極致的境界,但看莫內與塞尚一生投注於繪畫的苦行/修行,原來追求美必然含括真善了,也就是回到了一。

1. 曼西的橋(The Bridge at Maincy,1879)

看到這幅風景畫與印象派畫作的區別了嗎?這時塞尚已脫離印象派時期,進入「構成主義」時期,他會精心布局一幅畫的構成元素與整體的結構,以及運用色彩營造出畫面的縱深,暖色系的橋墩與暗綠色的樹木有了遠近之別,同時也以色彩帶出形體。還有他的招牌以均勻、平整且平行的斜筆觸畫出豐厚的量體。

2. 畢貝木採石場的紅岩(Bibemus. The Red Rock,1897)

如何畫出大自然的永恆性是塞尚追求的藝術目標,因此作畫時他會精密的估算如何布局構圖。紅岩、綠樹、紅土地與藍天構築出沒有時間性的恆久畫面,而且這些元素雖各據一處但又互相滲透,紅岩上有綠跡、樹木間穿透出採石場的赭色、天空又映著淡赭,這就是塞尚想畫出的既恆定又動態的大自然。

3.在黑堡的公園( In the Park of the Chateau Noir,1900)

塞尚筆下的黑堡是一處隱藏在濃密樹叢後的建築物,圖中的黑堡沒有完整的呈現,樹木在黑堡前交錯盤結,但他還是以幾何結構與色塊畫出建物的量體,讓其在交錯的樹影間呈現穩定性。

從這幅畫更可看出塞尚創新的色彩透視法,如果是線性透視法黑堡就會畫得小而前方的樹木得粗大,但塞尚是主張自然的和諧統一,不會讓在遠處的黑堡就要小一號,所以他用亮色系的凸顯效果,讓即使在深處的黑堡也維持應有的大小,畫出萬物自然交疊的和諧與生機。

4. 從瓦爾克斯望向聖維克多山腳的平原(The Plain by Mont Sainte-Victoire, View from Valcros,1882-1885)

這是塞尚的聖山,他一畫二十多年。這幅是他比較早期的聖維克多山的作品。這時他的風景畫已自成一格,他用幾何造型把他望向的風景拆解成井然有序的天空、聖山、田野、屋舍、樹木、道路,以不同色塊的相互關係區隔出這些不同的元素,彼此間互相獨立但又協調融合,這應該是他「見山是山」時期。

5. 從洛維遙望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 Seen from Les Lauves, 1905-1906)

這是相隔二十年後的聖山,是他過世前一年所畫,這時他的風格已趨向抽象,消解了物的形狀,僅以色塊表現,只有從整體來看才看得出包括了哪些物象。什麼幾何形狀、色彩透視、量體體積等他之前創新的手法,一概棄之不用,但還是以較暗的色調層層疊疊出景致,但色調之間互相滲透融合,企圖畫出萬物渾然一體的感覺。

塞尚一直期許自己以大自然為師,畫出自然界千變萬化中不變的精神,他以畫這座聖山的實踐來體悟,從拆解山的組成再到還原山的本質,希望畫出大自然變而不變的動態平衡,那這幅畫是他的「見山不是山」還是最後階段的「見山是山」?由於這幅畫的完成是由觀者看到了什麼來決定,所以留給大家自由心證。

6.塞尚夫人肖像畫(Portrait of Madame Cezanne,1890)

塞尚不是好相處的人,作畫龜毛到極致,他的肖像畫很多都在他極度的挑剔下而未完成,有朋友當了八十幾次的模特兒,最後他還是以手部畫的「感覺不對」,毀了這畫。而且他會要求模特兒維持同一個姿勢與表情2-3小時動都不能動,他兒子的朋友就因這樣不敢動而不支昏倒。

所以他畫了好幾幅老婆的肖像畫,但老婆也是抱怨不已,這時他會反問:「你有看過蘋果動嗎?」他真的是把人物當靜物、風景了。他說模特兒只要一動,就會干擾到他觀察了好久才得來的「細微感覺」。

這幅塞尚夫人的肖像畫,看得出來她可能是長時間被要求動都不能動,所以「面無表情」,甚至眼神迷離凝重到「懷疑人生」!但還是要讚美一下塞尚的肖像畫,獨到之處就在於色塊的細膩處理,讓人顯得好有質感,有種尊貴的靈性。

7. 玩紙牌的人(The Card Players,1893)

塞尚畫了「玩紙牌的人」這個主題一系列的畫,畫的靈感是來自他在美術館看到的一幅17世紀同名畫作。這系列的畫他請附近的臨時工當模特兒,雖然塞尚要求嚴苛,但他們很樂於賺這個外快。

這個主題剛開始畫面有五個人,接下來塞尚以減法的方式,減到畫面只剩兩個人,而且背景、色調也減到極致。

這主題屬日常休閒活動的風俗畫,但跟一般風俗畫輕鬆適意的氛圍完全不同,打牌的兩人全然的靜默不動(想也知道是塞尚的要求),專注於牌上,有著靜物畫的特質。畫面以紅土(赭色)色調為基調,桌面的亮赭與背景的暗赭有了遠近的區隔,尤其桌上的酒瓶成為區隔的交會點。

再來讚美一下塞尚的色塊處理,桌面、人物的衣服、背景,都由色塊呈現出光影、質地、形體、位置等的變化,讓畫面有種時光定格在這一刻的巂永感。

8.三名浴者(Three Bathers,1879-1882)

塞尚在生命最後的15年,除了致力於畫聖維克多山外,還著墨於畫男女浴者主題,這系列的畫風很一致,有種田園詩的氛圍。

這點跟雷諾瓦很像,兩人都是在晚年把重心放在描繪風景中的裸體人像,但兩人風格迥異,雷諾瓦延續他的甜美風,塞尚則是剝除人的表情、個性、曲線、比例等,一整個化繁為簡,企圖畫出浴者主題的「原型」。不難想見,塞尚的目標是什麼?就跟他以畫聖山靈修一樣,想返回失去的樂園,畫出人與自然和樂融融的境地。

9.浴者(Bathers,1894)

非常喜歡塞尚這幅空間的布局,不是裡面的浴者都有動作而已,他用浴者的不同面向畫出一個以圍繞中心池水的圓來,人物遠近高低的參差落差,讓畫面有種環繞的流動感。藍天白雲綠樹紅土地,也都以色塊的層次營造出動感,是不是塞尚已掌握到天地間的秩序與變化間的平衡了呢?其實無需過度詮釋,這幅畫很有感染力,讓我跟浴者一樣有種歡欣鼓舞的感覺,在開心什麼呢?就是那種很單純原始的「美好」吧!

2024 年 4 月 12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潘朵拉的盒子

by 老燕 2024 年 4 月 5 日
作者 老燕

有關人類的源起,之前已寫過聖經的版本「亞當與夏娃」。在聖經中,人類是上帝用塵土塑成,並由上帝吹氣到鼻孔而生,只是人類犯了罪,被上帝逐出樂園,流放到世間開始辛勞憂苦的人生。所以,從聖經的角度看,人類是源起於罪與罰。

今天換一個經典,來看看比聖經早的希臘神話是怎麼解釋人類的源起。

先見之明來善後

泰坦族也是天上的一個神族,天帝宙斯命泰坦族的兩兄弟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與伊比米修斯(Epimetheus)創造人類與萬物。兩兄弟雖是同一個父母所生,但天差地遠,普羅米修斯名字的意思是「先見之明」,而伊比米修斯也是人如其名,意思是「後知後覺」。

這回照例,常衝動行事下又後悔莫及的伊比米修斯,搶先把體力、速度、勇氣、皮毛、翅膀、硬殼等優點賜給動物,等到要造人時,才發現手中已無利器,人類既無毛皮可禦寒、也沒有翅膀可飛行、速度與力量更落後很多動物,簡直一無是處。一如以往他後悔不已,只好跟兄長求救。於是普羅米修斯開始善後工作,他把人類的外貌造得比動物高貴,而且可跟神一樣直立,他還甘冒大不韙,從天庭盜來火種,為人類點燃光明,人類也由此而生各種技藝,成了萬物之靈。

女人照例是禍水?

普羅米修斯帶給人類火種,惹惱了宙斯,宙斯為懲罰他對人類太好,決定降禍人間。當時是人類的黃金年代,世上只有男人,但宙斯命火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用泥土塑出世上第一個女人,接著愛神送她美貌、雅典娜教她針線活、使神荷米斯助她伶牙利齒、阿波羅賦予她音樂天賦等等,並將她取名為「潘朵拉」(Pandora),意思是「大家的禮物」。之後眾神交給她一個盒子,裡面裝著每位神明送的一樣東西,並特別囑咐她不能打開來。

接下來,莽撞的伊比米修斯又登場了,他不顧哥哥先前的警告,硬是收下宙斯「包藏禍心」的禮物潘朵拉。眾所周知,潘朵拉禁不起好奇心的誘惑,打開不能打開的盒子,讓各式各樣的天災人禍臨世,此後人類的黃金年代隨之結束,開啟了「次一等」的白銀時代。

從這個故事可見,人也是由神明創造,雖然歷經危機,所幸轉危為安,但又因此種下禍根,故事的最後是人類失去了原初美好的世界,被降了一級。有趣的是,故事中的潘朵拉與聖經裡的夏娃都是傳說中世上第一個女人,兩人都因為禁不起誘惑,違抗了神的旨意,或吃下禁果、或打開不能打開的盒子,讓原本的伊甸園或黃金年代告終,人間開始有了災禍苦難。

與其說這些故事分明歧視女性,還不如說這些故事裡的「女人」是象徵意義。原本只有男人的世界,自從有女人後,世界就由一分化為二,分裂後不再是原始合一的穩定狀態,必有衝突對立,樂園不再,黃金歲月就此消逝。接下來呢?背離造物者的意志更是人類遲早的宿命,然而脫離造物者的保護/限制後,人才能開創自己的故事(his-story)。

你可能會說,如果當時亞當與夏娃沒有吃下禁果、潘朵拉沒打開盒子,世界會不一樣嗎?問問你自己,你可以一日不用手機嗎?你可以三餐只吃樹上的果子嗎?你可以在其他人面前光溜溜的來去嗎?

只要活著,人應該是回不去那個原初自然人的狀態了。

2024 年 4 月 5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by 老燕 2024 年 3 月 31 日
作者 老燕

前陣子吵得沸沸揚揚的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比例大幅減少的問題,當然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其中國文老師反對的多,學生卻贊成的多,所以問題終究會不了了之。之前我在這議題正熱時,寫過「不學什麼真的那麼重要嗎?」文中引述莊子的「中規中矩」的故事,今天再來引述莊子的「得心應手」典故,來看看想法霹靂的莊子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故事是這樣,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一名叫輪扁的工匠在堂下做車輪。然後輪扁放下手中的錐子與鑿子,上堂去問齊桓公:「請教大人,您讀的是什麼書?」齊桓公說:「聖人的言論。」輪扁說:「聖人還活著嗎?」桓公說:「已經死了。」輪扁回說:「那麼大人讀的不過是古人的糟粕罷了!」齊桓公怒斥:「寡人讀書,你一個做輪子的怎麼可以隨便議論!說得出理由就饒了你,說不出理由就處你死罪。」輪扁說:「我是從我做的事來看。做輪子,下手慢了輪子就會鬆動不牢固,下手快了則緊澀而嵌不進去,要不疾不徐,才能得心應手。就是有口也說不出這其中的奧妙。我不能傳授給我兒子,我兒子也承接不了這個手藝,所以我七十歲了還在做輪子。古人與他們無法傳授的東西都已經消失了,那麼大人所讀的,不過是古人的糟粕罷了。」

從中可見,莊子對文言文(聖人的言論)比例減少的爭論,一定不屑一顧,在他眼裡這些不過是古人留下來的渣渣而已,而古人的智慧是無法從書中「言傳」的,真正的精華早已與古人一起「作古」了。

所以莊子是反智?反教育嗎?其實不是,他只是點出學習的侷限,還有人能從文字中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更精妙深奧的是無法讀得到的。

莊子說:「書不過語,語之所貴者,意也,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所以,書中最重要的意義是不能靠言詞文字來傳遞。為何如此呢?莊子指出,我們眼睛看得到的是「形與色」,耳朵聽得到的是「名與聲」,可悲的是,世人以為以眼見耳聞的「形色名聲」就可以掌握意義的真實根據,其實不然,所以他才會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指指月

再來看看「一問三不知」的故事,莊子在「齊物論」中說,齧缺問老師王倪三個問題,結果王倪都回答:「我怎麼會知道?」之後王倪解釋說:「我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為什麼呢?因為言語文字只是「中介」或說「媒介」,就像「以指指月」,大部分的人看到的是「指」,但「月」呢?是不是無法言傳,只能意會?那聖賢書不都是一個個的「手指」(比比喻為「糟粕」好些),但讀聖賢書的目的不在認識手指啊!更何況,我們教育的方式由考試主導,這是把手指放到顯微鏡下,要學生認識手指的紋理構造用途…,現在還要爭吵「手指」研究的範圍可不可以縮減,不是很可笑嗎?

無獨有偶的是,西方對於書寫的文字也很「鄙視」。柏拉圖那個時代是很講究言詞辯論,所以他推崇口說的語言是「合法的兒子」,但文字就被比為「非法的私生子」,為何如此?第一個理由是書寫符號是可以脫離創作者,由讀者自由心證、詮釋;第二個理由是書寫犯了某種「弒父罪」,亦即作者死後,書寫符號卻繼續大行其道,所以文字就被貶為既不忠又不孝的私生子!

說這些故事目的無非是重申,不學什麼真的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到底學了什麼。真正的學習不是只用到「耳聰目明」,更要能「得心應手」,要得之於心用之於手,這就有賴自發的學習且實踐,才能揣摩聖人之言的一二,而不是只學到糟粕。

2024 年 3 月 31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來去陰曹地府

by 老燕 2024 年 3 月 26 日
作者 老燕

所謂人死不能復生、天人永隔,使得死亡、死後、陰界、地獄這些詞讓人一提到就不寒而慄,之前介紹過希臘神話中兩個地獄刑罰的故事(西西佛斯、丹瑙士的女兒),讓大家對西方冥界傳說深感興趣,覺得一點也不恐怖,也不悲情,反倒饒富興味且激勵人心。

今天我們再來遊歷一次,這次來看看這個一點也不恐怖的陰曹地府,門禁之不森嚴,從未徹底執行「生人(活人)勿入」的禁令,至少已有七名活生生的男女亂入黃泉,見了該見的人、問了該問的事、拿了該拿的東西,又安然返回世間,讓生死線、陰陽界有了可商量的「餘地」。

地獄闖關成可能的任務

大音樂家奧菲斯(Orpheus)的新婚妻子尤麗黛(Eurydice)在婚禮上被毒蛇咬死了,為接回自己的新娘,奧菲斯不惜下黃泉。他一路彈奏著豎琴,仙樂飄飄,琴音感天動地(府),冥界的警衛三頭犬放鬆到睡著了,冥王聆樂也淚濕衣襟。這裡是冥王說了算,冥王答應他可帶回愛人,但條件是她得跟在他身後,未到達陽世前,他不能回頭看她。最後是,只剩最後一步,他想確定尤麗黛有沒有跟上來,就這麼回頭一望,真的陰陽永隔了。

三位大英雄海克力斯(Hercules)、奧德塞斯(Odysseus)、阿伊尼(Aeneas)為完成波瀾壯闊的使命,都會在其冒險旅程加上地獄闖關的橋段,象徵其通過上天下地、超越生死的考驗。

其中,海克力斯十二項不可能的任務的最後一項,把地府警衛三頭地獄犬帶回陽間,象徵出生入死都難不倒他。當然任務達成後,他又將地獄犬送回地府,但已證明地府的警備形同虛設;有趣的是,弱不禁風的美女賽姬(Psyche)也在婆婆愛神維納斯的刁難下,要她下到地獄去取冥后的美貌。愛神本以為這可讓賽姬自動人間蒸發,沒想到,她隨身只帶了一個蛋糕就輕鬆收買了地獄犬,難怪這麼多人都可以到地府瀟灑走一回。

比較要不得的是,大英雄鐵修斯(Theseus)在好友皮里梭厄斯(Pirithous)的唆使下,一起扮綁匪要把冥后綁回陽間當繼室。冥王當然知道他們來者不善,客客氣氣請他們坐上地獄的「遺忘椅」,自此忘記一切,一動不動坐在椅上。後來海克力斯到地獄時,從椅上一把拉起鐵修斯帶回人間,而綁匪首腦皮里梭厄斯就在遺忘椅上永遠的失智下去了。

從這些故事可看到希臘神話的生死觀,也就是生死雖有界線、秩序,但是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死是可以來去、超越的事,沒有死生一線間這麼絕對。

從冥后的故事更可見一斑。

春神變冥后

農業女神狄蜜特(Demeter)遍尋不找女兒春神波賽鳳(Persephone),

波賽鳳可是媽寶,之前使神荷米斯(Hermes)與太陽神阿波羅都追求波賽鳳,狄蜜特退回他們的禮物,把女兒藏起來,不讓她跟天庭的神明來往。

沒想到如此嚴密保護下的女兒竟失蹤了,她從天庭找到人間,心急如焚下任由農作物荒蕪,大地貧瘠,最後才得知女兒被冥王黑地斯(Hades)擄走,在陰曹地府當起了冥后。

於是,她向冥王要回女兒,但冥王先前已要波賽鳳吃下石榴子,吃下冥府的食物可是注定要再回來。這下狄蜜特無法永遠與女兒團聚了,天帝宙斯只好判波賽鳳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地上,其他三分之一時間則回地府當冥后。

這個故事創意十足,春神與冥后是同一人,不就解釋了為什麼春天總是會去而復返,生滅不已只是大地時間的分配,就像現在我們多把死亡說成「往生」,也是死生循環不已的概念。

隨著星際觀光的出現,難保科學更昌明,日後不會出現「地府兩天一夜遊」,到那時「下地獄」一詞不再是詛咒,而是要祝福「一路順風」!(當然,要有去有回哦!)

2024 年 3 月 26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故事

徒勞無功直到永遠

by 老燕 2024 年 3 月 21 日
作者 老燕

不論東西方都有地獄刑罰的傳說,像東方就有十八層地獄,主要是示警活著的人,不要生前為惡,否則死後難逃地獄的劫難,而十八層地獄的受刑人都被罰些什麼?像是有割舌、刀山、冰山、油鍋、石壓、血池…一整個腥風血雨,盡是些肉身的折磨,這就是最嚇人的刑罰了嗎?

來看看希臘神話的冥界,顧名思義是人死後靈魂去的地方,到這裡後再由判官審判靈魂是要送到樂土享福,或是下到塔耳塔羅斯(地獄)受罰,至於靈魂在地獄都被如何懲處?這裡可沒什麼刀光劍影、冷熱失調,但保證一定不會好過,甚至對身心的折磨有過之無不及。

丹瑙士女兒的刑罰

埃及王丹瑙士(Danaus)有五十個女兒,他有個雙胞胎兄弟阿吉普特斯(Aegyptus)恰恰好有五十個兒子,五十個兒子想親上加親,丹瑙士也允諾了,原是美事五十樁。

但在集體婚禮舉行前夕,丹瑙士突然想起很久前的一個預言,說他未來會被自己的女婿所殺,於是他心生反悔,連夜帶著五十個女兒搭船逃到阿哥斯,請求政治庇護,這裡的人民也同意接受他們父女。但阿吉普特斯與五十個兒子前來搶親,於是五十個女兒被迫與她們的堂兄弟結婚。

婚宴前,丹瑙士發給每個女兒一把短劍,要她們在洞房夜裡,手刃新婚夫婿。除了大女兒下不了手以外,四十九個女兒照做了。唯一存活下來的兒子知情後,一怒之下把老丈人與其他殺夫的四十九個女兒全殺了。很不幸,丹瑙士的預言實現了,還多了四十九個女兒陪葬。

四十九個女兒犯了殺夫罪,死後下地獄,她們受到什麼樣的嚴刑峻罰呢?希臘地府寧可聽到受刑人歎息,也不想聽他們哀叫。她們被罰永遠要用漏水的罐子盛水,然後灌到有漏洞的大水缸裡,要等到大水缸滿了,她們才算贖罪完畢,想也知道,不管多費力,缸裡的水還是會漏光,是地獄版的無期徒刑。

西方地獄圖比較文明?

可見東西方的地獄刑罰學大不同,東方的刑具都是在損毀肉身,西方的設計則側重打擊心靈。姑且不論,死後是否還有肉身、靈魂如何受創等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受刑圖訴求的對象都是活人,要人相信,天理昭昭,賞善罰惡是天道。不同的是,東西方認為能恫嚇到人的方式有別。

希臘神話的地獄圖,如先前寫的西西佛斯得不斷推巨石上山,然後巨石到頂後又會滾落下來,丹瑙士的女兒們則是得用漏水的罐子灌有漏洞的大水缸,這些刑罰都不會皮開肉綻,不像上刀山下油鍋那樣血淋淋,是否西方的處罰比較符合比例原則、人道考量?

試想,當你懷著星夢,卻一直在試鏡、試鏡、試鏡;當你夢想當大作家,卻一直被退稿、退稿、退稿;當你立志考公職,但連年落榜、落榜、落榜;雖然我們常聽到艾瑪.史東、李安等努力多時終獲成功的勵志故事,但還有十之八九努力的人,彷彿拿到的是漏水的罐子,注定與失敗為伍。

真正的地獄無需哀鴻遍野,只要「徒勞無功,直到永遠」,這樣就夠受的了!

2024 年 3 月 21 日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旅遊

遊楓丹白露宮,走過法國半個歷史

by 老燕 2024 年 3 月 15 日
作者 老燕

2024年7月巴黎奧運就要登場,巴黎即將成為全球最紅紅火火的地方,看奧運之外,別忘了順遊巴黎名勝。

其中,若對太陽王路易十四感興趣者,可參觀凡爾賽宮,盡覽什麼是奢華、排場與巴洛克及洛可可風格;但我衷心推薦比凡爾賽宮早500年興建的楓丹白露宮,更是不可錯過!到楓丹白露宮一趟,等於瀏覽8個世紀(12世紀~19世紀)法國史的縮時影片,共有32位國王及皇族在此生活,史跡斑斑,尤其可看到法王法蘭西斯一世與拿破崙一世與三世的足跡,這裡就是半個法國史的歷史舞台現場,怎能不來朝聖?

1.宮殿外觀

「楓丹白露」一詞法文的意思是「美麗的泉水」,中文譯名出自散文大家朱自清,如此優美的譯名,讓人一看悠然神往。

最初是12世紀路易七世下令在此修建城堡,再經歷代的擴建後來成為皇居。

這是楓丹白露宮的主殿,殿前中央是著名的馬蹄形階梯,拿破崙就是在這個階梯上發表退位演說。

楓丹白露宮最大的推手是法蘭西斯一世,他將原本的中古造型轉換為當時歐洲的主流文藝復興風格。

經年累月的修建下,其風格揉合中古、文藝復興、巴洛克、帝政等,見證朝代的物換星移。

2.法蘭西斯一世畫廊

楓丹白露宮最大的亮點即法蘭西斯一世畫廊,由16世紀法蘭西斯一世主導興建。他邀請義大利建築師與法國工藝大師合力打造,讓此畫廊結合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風格與法國的傳統藝術,因而自成一格為「楓丹白露派」。

壁飾的上層是精美的壁畫與灰泥浮雕,畫中的白象是王室榮耀的「象」徵。

壁飾的下層是木雕,刻有法蘭西斯一世的F,更有他的化身不怕火煉的蠑螈。

圖中畫的就是傾聽百姓疾苦的法蘭西斯一世,這個畫廊本意也在彰顯他的政績。

有著捲曲葉子圖案的灰泥浮雕。

當時流行的Mannerism畫作,人體的曲線都被拉長,不管是譯成矯飾主義或形式主義都有些貶意。

3.舞會廳

亨利二世時期改建而成的巴洛克式舞廳,這裡堪稱楓丹白露宮中最高調奢華的地方。

兩側都是金碧輝煌的拱門造型,且拱型門框深厚,裡面的雕刻繪畫無比華麗。

遙想昔日,多少皇室派對在此歡騰。

舞會廳是亨利二世的得意之作,天花板上刻著他的H標誌。

4.拿破崙圖像

他的登基圖,手執權仗,不可一世。那時建立帝國的夢想方酣,他深信只要他出馬,沒有打不贏的仗。

滑鐵盧一役粉碎他的復辟路,被流放至大西洋盡頭的聖赫勒拿島。這是他留放時的畫,超小幅的,比A4沒大多少,與他在羅浮宮巨大的加冕圖,不可同日而語。

這是我在羅浮宮拍到的拿破崙加冕圖,應該是羅浮宮數一數二巨大的畫了。他稱帝要舉辦加冕典禮時,把當時的教宗庇護七世「請」到法國,但為凸顯王權凌駕教權,不讓教皇循傳統為皇帝加冕,而是改由他為皇后約瑟芬加冕,盛氣凌人一時。

王后約瑟芬是他最鍾愛的人。

拿破崙的哥哥,跟他長得很像,後來被他封為西班牙王。

5.拿破崙的起居空間

這是楓丹白露宮最華麗貴氣的房間,原本是歷代法王的寢居,被拿破崙闢為他的御座廳,看牆壁上刻著拿破崙的蜜蜂標誌,象徵他的勤奮多功,是帝政風格的經典之作,王權的象徵。

拿破崙的臥室,以前是法王的更衣室,顯見他不太講究擁有奢華寛闊的睡眠空間。

拿破崙私人的起居室,其中這張桌子是法國重要的史料,拿破崙就是在這張桌子簽下退位書。

其實拿破崙不常住在楓丹白露宮,一生征戰的他都住在野地裡的布皇宮(軍營)。

6.皇族生活空間

這是住過路易十三遺孀、路易十四母親的房間,所以有皇太后的寢宮之稱,房間裡的布置擺設無一不富麗堂皇。

法國歷屆王后的寢間,裝飾華美,有諸多象徵多子多孫的符號。

拿破崙為請教宗前來參加加冕典禮,幫教宗庇護七世在宮裡準備了一組套間。後來兩人鬧翻,教宗罷免他的教籍,他則軟禁教宗,這裡日後也成了教宗的囚室。

拿破崙想建立千秋萬世的王朝,但約瑟芬不孕,他改娶奧地利公主,隔年生下拿破崙二世,看他有多高興,新生兒室有可愛的搖籃。

7.聖三一禮拜堂

聖三一禮拜堂是法王室的教堂,分上下兩層,上層是王室專用,這裡也是路易十五大婚與拿破崙三世受洗的地方。

莊嚴又華貴的祭壇,美不勝收。

小而巧又精緻的禮拜堂,讓人一走進來就感受到進入了神聖空間。

8.庭園造景

亨利四世的皇后創建的女王花園,以黛安娜女神噴泉為中心,黛安娜是狩獵女神,看她出行時隨身的獵狗,多英姿煥發!

園中多處有黛安娜女神的雕像。

中庭的大花壇,法式庭園就是講求對稱均衡。

園中有一條1200公尺的運河,供當時的皇族在此划船取樂。

也有讓人升起庭院深深幽情的角落。

9.其他亮點

黛安娜長廊。17世紀時原為王后散步的地方,到拿破崙時改為陳列他連戰皆捷畫作的畫廊,到拿破崙三世則改為現在的圖書館。天花板上刻畫黛安娜女神的故事,大地球儀是拿破崙的,顯見他想建立橫跨歐亞非帝國的雄心。

宮裡陳列這個希臘瓶子,上面的拿破崙拿著蛇仗,化身為希臘醫神,展現他要拯救蒼生的宏圖大略。

這個花瓶,儘管我用盡四隻眼睛看,還是沒能看完,之精雕細琢的!

位於國王寢室旁的侍衛廳,天花板的飾條也很精美,後曾做為沙龍或餐廳之用。

超級佩服法蘭西斯一世的藝術品味與遠見。他將晚年的達文西延攬至法國,所以把「蒙娜麗莎的微笑」、「巖窟聖母」等名畫都留在羅浮宮,讓義大利人搥心肝哪!

2024 年 3 月 15 日 0 留言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
  • 7
  • 8
  • 9
  • 10
  • 11
  • ...
  • 16

關於我

關於我

老燕飛起

Hi,我是老燕,一個喜歡研究自己、觀察別人的處女座O型人。 向來對童話、神話、寓言等充滿象徵解讀空間的故事著迷不已。 我相信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可聯結到我們自己,有助我們認識自己與我們所處的世界。 這裡分享的文章都是我深讀故事後的心得,透過網站分享出來,期望對你也有些啟發。 另外,我還熱愛旅遊、藝術、音樂與料理,也在這一併分享。

Recent Posts

  • 致親愛的讀者

    2025 年 4 月 1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8(最終回)

    2025 年 4 月 7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7

    2025 年 3 月 31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6

    2025 年 3 月 24 日
  • 無為,那我要做什麼-5

    2025 年 3 月 17 日

Categories

  • 故事 (69)
  • 旅遊 (16)
  • 藝術欣賞 (8)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首頁
Welcome
  • 首頁
  • 故事
  • 旅遊
  • 藝術欣賞
  • 關於
  • 聯絡我